..續本文上一頁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于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道非爲共同,道不順故。此極非理。”
這是後面的一段——問題是後頭的問題,他說“衆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他就是說,進入無上瑜伽的壇城灌頂的時候要說受共的和不共的二種律儀,共的就是菩薩戒。“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那麼菩薩律儀怎麼受呢?就是“受學叁聚戒等菩薩學處”,菩薩戒就是叁聚淨戒:別解脫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叁個。問題就是下面的這一段文不好銷了。
“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于波羅蜜多乘中,亦無余道故”,這裏有個混淆,就是說“除發心已,如其誓受”,“誓受”,一般是密乘戒。就在這一段的最後第二行,“受咒律儀須誓受故”,受叁昧耶戒就是誓戒,要誓受了。那麼菩薩戒,就是一般受了就對了。但是這個“誓受”擺在這裏就混淆了。結果我們查了藏文原本,就是“受學”,沒有“誓受”的意義在裏面,那麼就是說受菩薩戒了。就是說除了發心以後,就是受菩薩戒了,照菩薩戒六度去學以外,“雖于波羅蜜多乘中,亦無余道故”,就是跟波羅蜜多乘的六度,菩薩戒是一樣的,並沒有另外一個菩薩戒。
那就是說共的菩薩戒和波羅蜜多乘學的是一樣的。發了菩提心之後,就要受菩薩戒。不共的,就是下面說了要受叁昧耶戒。那麼所以說,即使密乘裏面他也要受菩薩戒的,並不是說密乘對波羅蜜多乘就不要了。是說明這個問題。
這裏邊還有一些。
我們在第一天就提出的,這本書的第一句——“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他寫的是藏文,我們因爲尊重法尊法師,就沒有給它下結論。但是我們看下來,可能是後輩人加的,應該是梵音或梵語,這是印度的話嘛。“姑如”就是上師,是印度話,藏語叫“喇嘛”,所以這裏應該說是“梵音”或者“梵語”。
另外還有些混淆的,大家提出討論的,我們也可以把再它重複一下。因爲我們這次重點是銷文,是盡自己力量能做到的,把文能夠銷得好一點,看起來“把實”一點。
這裏第九頁(《集注》第二十叁頁)我們看一看,最後一行:“複次正徧覺者,非盡少過圓少分德,是徧斷盡一切種過,周徧圓滿一切種德”,那麼這裏就是說佛,正徧覺,佛並不是斷少部份的過失,圓滿了少部份的功德,而是斷盡一切的過失,周徧圓滿了一切的功德。佛的功德是什麼都圓滿的,佛,一切過失全部斷得幹幹淨淨,一點也沒有的。把佛的標准提出之後,“能成辦此所有大乘,亦滅衆過備起衆德”,能夠成辦世間、能夠成佛的那些大乘道,包括是金剛乘、波羅蜜乘,同樣也要滅一切過失,要具備一切功德,都要圓滿的。“故大乘道徧攝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斷證德類”,所以大乘道要斷一切過失,聲聞乘的、下士道的跟中士道的,他們的過失也要斷完,他們的功德也要證到,他們一切的斷證功德都要有。
“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所以,一切佛的教言,“至言”就是佛的話或教法,全部都攝到大乘裏面了。因爲大乘裏面要斷一切過、要圓滿一切功德,那其他乘裏的,二乘的也好,人天乘的也好,這些的斷過、證德都要包進去了,它的支分裏面。本體是大乘的功德,它的支分就是二乘、人天乘的那些,就是中、下士道的。那麼,下邊就是費解的。
“以能仁言,無其弗能盡一過失,或令發生一功德故”,這句話很不好講。我們看了其他的一些翻譯,也是翻得多離了文的。最近有一本羅桑嘉措譯師翻的,他說,假使說祗斷一部份的過失或是圓滿一部份的功德,不是佛說的話,佛不是這樣講的,佛是斷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那麼這個跟文配起來有一點不太合適。因爲“無其弗能”,兩個否定,那麼根據語法,我們查了,法尊法師基本根據藏文的意思,是同的,根據這個,我們就這樣講了。
昨天我們討論了一下,覺得佛說的話,是沒有不能斷一個過失或者發生一個功德的,那就是說佛的話都是有作用的。那麼所有一切佛的話,我們都要攝到大乘的支分裏面,它都能有斷、有證的作用的。那麼這樣子講基本上能講得通。我們就暫且依這個銷文方式試試看,那麼假使其他的藏文的注解有更好的解釋,當然可以采取。
“又彼一切,大乘亦無不成辦故”,那麼他這些功德呢,大乘裏面都要成辦的,他的過失大乘都要除掉的。那是說大乘裏面把所有的其他乘的那些功德都要成辦,它的過失都要去除。那麼這裏是一個。
下邊還有一個比較費解的。在哪裏呢?我看看。第九頁(《集注》第二十一頁)第叁行:“如《釋菩提心論》雲:“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恒應,善趣無謬誤。””這裏也是句子的語法。漢文是看不清楚的,查了藏文後,大概的意思是這樣的:“如自定”,自己能夠正確了解經的意義,得到定解之後,就是自己搞通了。“欲令他發決定故”,想要使得他也要發決定的定解,那就向人家說了。因爲這樣的緣故,“諸智者”,有智慧的,就是善知識。“恒應”,應當經常這樣子做,“善趣無謬誤”,就是要善巧地趣入,不要錯。這個“無謬誤”,我們看有兩個都照顧的:自己發定解的時候不要錯謬;講給人家聽的時候,也不要錯謬。這兩個都不要搞錯。自己要對了,對人家講就不會搞錯了。所以重點還是自己要定解正確的得到,才能夠無謬的給人家講了,這是一個。
下面《釋量論》中:“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也是很費解。
《釋量論》我們去查了,因爲時間關系沒查到。我們就采取一個羅桑嘉措的譯本查一查。這個圖便宜了,它現成的,暫時用一下。他說“彼方便”,“方便”是什麼呢?他說,所要講的經典的內容自己要了 解,這個“方便”,那就是說備課,自己備課要備好,自己要講的經必須自己能夠徹底了解。“彼方便生”,這個“方便”自己搞好了,他産生一個結果,“方便生”是什麼呢?就是跟人家講,自己備課備好了,就是要講了。“方便生”就是給人家講了。“方便生因”,跟人家講的因是什麼呢?還是備課,所以“方便生因”就是“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他方便生的因即是他自己的方便要通達,備課,把經教搞清楚,生起定解,“不現”就是隱蔽的,不顯現的時候,就是自己備課沒有備好,那麼“彼難宣”,要跟人家講呢是困難的。那麼這樣說呢,基本上可以講通了。
那《釋量論》裏怎麼說呢?就看以後再去查了。那麼他怎麼講呢?當然他有他的傳承和依據,暫且用這個。那麼意思還是一樣的,你要給人家說法,一定要自己搞清楚了才可以給人家說,這是《略論釋》的一個解釋。但是他這個跟文字挂不起來,那麼這本把文字就扣上了。
再說一遍,“彼方便”就是說,想要跟人家講,自己先要把經典的內容搞清楚,生起決定的解。“方便生”,自己搞清楚了,“生”怎麼銷?結果呢,跟人家講了,將這個搞清楚的東西講給大家聽。“方便生因”,講給人家聽的因,又回過來了,就是自己備課的事情。要把課備好,把經典內容全部搞清楚。這個因假使不現,沒有把它搞清楚,就是自己備課沒有備好,那麼“彼難宣”,要講給人家聽那就困難,人家不會懂。這個問題就這樣解決了。下面的話就是這個意思。
“自若未能如實決定”,自己假使對經教的意思沒有如實的産生決定的了解,“不能宣說開示他故”,你要講給人家聽,那就不可能使人家懂的。自己都不懂,人家怎麼會懂呢?自己都搞不清楚糊裏糊塗,人家不會懂的。那麼就是說,要跟人家講呢,把自己要搞清楚。
這兩段裏引的文,就是這個意思,但他說的方式就是轉彎彎的,所以看起銷文有點困難。好,這些難點提出的把它重新補充一下。下邊我們接下去了。
上一次我們講到,修密法的也是要受菩薩戒。那麼舉一個蓮花部的叁昧耶戒,那裏邊怎麼說呢?它就是說,“無余受外密,叁乘正妙法”,就是內密、外密、還有叁乘的法、戒都要受的。“外顯內密及叁乘,正法各各作受持”,這是我們經常念的,那麼這些,不但是內密的、外密的戒,那個根本乘的、就是大乘的那些戒都要受。
“受咒律儀須誓受故”,因爲受叁昧耶戒是要發誓受的,就是誓戒,要誓受的。“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但是在這個裏面有少部份的開遮跟大乘的、或者是二乘的戒裏面開遮有一些少數的不同,極少部份的開遮的不同,那麼他就說一切都是不同的,“猶如寒熱遍相違者”,好象水火不相容的那樣的看法,就是表示自己智慧太少了,太淺薄了。那就是說,固然裏面稍稍有點開遮不同之處,但是總的來說,叁昧耶戒受了之後,菩薩戒、別解脫戒等等都是要受的。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
除了我們前面說的少分的、極少部份的開遮一些不同的情況之外,“諸正至言”,那麼就是佛說的法,都是“隨順”的,沒有違背的,沒有互相矛盾的。
我記得以前我們看一個雜志,歐洲一個學者,他不是佛教徒,是一個佛學家,他研究了叁藏十二部,基本上都看了,看了研究了很多年,最後的結論呢,他說:“佛說的經典是一個“大雜燴”,什麼都有,矛盾百出。結果就不了了之了。”這就是智慧太少了,就沒有看到宗大師的《廣論》,如果他看一看的話,或許他會把這個錯誤的觀點至少可以取消一點。佛說的話,都是一致的、隨順的、沒有矛盾的。
若趣上上叁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
那麼你要“趣”,就是得到,“上上叁乘”,這上上、下下就是相對而言了。叁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你要得菩薩道,你就菩薩乘的“五道”,那麼你必須完具緣覺乘的五道功德;你要具足緣覺道的五道功德,必須完具聲聞道的五道功德。那麼假設你要完成聲聞道的五道功德,那也必須完成下士道的那些功德。那就是說上上乘把下下乘,即上面上面的,對下面下面的所有的五道的功德都要有的。那就是前面一樣…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