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14

  ..续本文上一页须劣乘法藏所说诸道,然于趣入金刚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诸道非为共同,道不顺故。此极非理。”

  这是后面的一段——问题是后头的问题,他说“众多趣入无上瑜伽曼陀罗时,亦多说须受共、不共二种律仪”,他就是说,进入无上瑜伽的坛城灌顶的时候要说受共的和不共的二种律仪,共的就是菩萨戒。“共者即是菩萨律仪,受律仪者,……”那么菩萨律仪怎么受呢?就是“受学三聚戒等菩萨学处”,菩萨戒就是三聚净戒:别解脱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个。问题就是下面的这一段文不好销了。

  “除发心已,如其誓受,学所学处而修学外,虽于波罗蜜多乘中,亦无余道故”,这里有个混淆,就是说“除发心已,如其誓受”,“誓受”,一般是密乘戒。就在这一段的最后第二行,“受咒律仪须誓受故”,受三昧耶戒就是誓戒,要誓受了。那么菩萨戒,就是一般受了就对了。但是这个“誓受”摆在这里就混淆了。结果我们查了藏文原本,就是“受学”,没有“誓受”的意义在里面,那么就是说受菩萨戒了。就是说除了发心以后,就是受菩萨戒了,照菩萨戒六度去学以外,“虽于波罗蜜多乘中,亦无余道故”,就是跟波罗蜜多乘的六度,菩萨戒是一样的,并没有另外一个菩萨戒。

  那就是说共的菩萨戒和波罗蜜多乘学的是一样的。发了菩提心之后,就要受菩萨戒。不共的,就是下面说了要受三昧耶戒。那么所以说,即使密乘里面他也要受菩萨戒的,并不是说密乘对波罗蜜多乘就不要了。是说明这个问题。

  这里边还有一些。

  我们在第一天就提出的,这本书的第一句——“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他写的是藏文,我们因为尊重法尊法师,就没有给它下结论。但是我们看下来,可能是后辈人加的,应该是梵音或梵语,这是印度的话嘛。“姑如”就是上师,是印度话,藏语叫“喇嘛”,所以这里应该说是“梵音”或者“梵语”。

  另外还有些混淆的,大家提出讨论的,我们也可以把再它重复一下。因为我们这次重点是销文,是尽自己力量能做到的,把文能够销得好一点,看起来“把实”一点。

  这里第九页(《集注》第二十三页)我们看一看,最后一行:“复次正徧觉者,非尽少过圆少分德,是徧断尽一切种过,周徧圆满一切种德”,那么这里就是说佛,正徧觉,佛并不是断少部份的过失,圆满了少部份的功德,而是断尽一切的过失,周徧圆满了一切的功德。佛的功德是什么都圆满的,佛,一切过失全部断得干干净净,一点也没有的。把佛的标准提出之后,“能成办此所有大乘,亦灭众过备起众德”,能够成办世间、能够成佛的那些大乘道,包括是金刚乘、波罗蜜乘,同样也要灭一切过失,要具备一切功德,都要圆满的。“故大乘道徧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所以大乘道要断一切过失,声闻乘的、下士道的跟中士道的,他们的过失也要断完,他们的功德也要证到,他们一切的断证功德都要有。

  “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摄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所以,一切佛的教言,“至言”就是佛的话或教法,全部都摄到大乘里面了。因为大乘里面要断一切过、要圆满一切功德,那其他乘里的,二乘的也好,人天乘的也好,这些的断过、证德都要包进去了,它的支分里面。本体是大乘的功德,它的支分就是二乘、人天乘的那些,就是中、下士道的。那么,下边就是费解的。

  “以能仁言,无其弗能尽一过失,或令发生一功德故”,这句话很不好讲。我们看了其他的一些翻译,也是翻得多离了文的。最近有一本罗桑嘉措译师翻的,他说,假使说祗断一部份的过失或是圆满一部份的功德,不是佛说的话,佛不是这样讲的,佛是断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那么这个跟文配起来有一点不太合适。因为“无其弗能”,两个否定,那么根据语法,我们查了,法尊法师基本根据藏文的意思,是同的,根据这个,我们就这样讲了。

  昨天我们讨论了一下,觉得佛说的话,是没有不能断一个过失或者发生一个功德的,那就是说佛的话都是有作用的。那么所有一切佛的话,我们都要摄到大乘的支分里面,它都能有断、有证的作用的。那么这样子讲基本上能讲得通。我们就暂且依这个销文方式试试看,那么假使其他的藏文的注解有更好的解释,当然可以采取。

  “又彼一切,大乘亦无不成办故”,那么他这些功德呢,大乘里面都要成办的,他的过失大乘都要除掉的。那是说大乘里面把所有的其他乘的那些功德都要成办,它的过失都要去除。那么这里是一个。

  下边还有一个比较费解的。在哪里呢?我看看。第九页(《集注》第二十一页)第三行:“如《释菩提心论》云:“如自定欲令,他发决定故,诸智者恒应,善趣无谬误。””这里也是句子的语法。汉文是看不清楚的,查了藏文后,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如自定”,自己能够正确了解经的意义,得到定解之后,就是自己搞通了。“欲令他发决定故”,想要使得他也要发决定的定解,那就向人家说了。因为这样的缘故,“诸智者”,有智慧的,就是善知识。“恒应”,应当经常这样子做,“善趣无谬误”,就是要善巧地趣入,不要错。这个“无谬误”,我们看有两个都照顾的:自己发定解的时候不要错谬;讲给人家听的时候,也不要错谬。这两个都不要搞错。自己要对了,对人家讲就不会搞错了。所以重点还是自己要定解正确的得到,才能够无谬的给人家讲了,这是一个。

  下面《释量论》中:“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也是很费解。

   《释量论》我们去查了,因为时间关系没查到。我们就采取一个罗桑嘉措的译本查一查。这个图便宜了,它现成的,暂时用一下。他说“彼方便”,“方便”是什么呢?他说,所要讲的经典的内容自己要了 解,这个“方便”,那就是说备课,自己备课要备好,自己要讲的经必须自己能够彻底了解。“彼方便生”,这个“方便”自己搞好了,他产生一个结果,“方便生”是什么呢?就是跟人家讲,自己备课备好了,就是要讲了。“方便生”就是给人家讲了。“方便生因”,跟人家讲的因是什么呢?还是备课,所以“方便生因”就是“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现”,他方便生的因即是他自己的方便要通达,备课,把经教搞清楚,生起定解,“不现”就是隐蔽的,不显现的时候,就是自己备课没有备好,那么“彼难宣”,要跟人家讲呢是困难的。那么这样说呢,基本上可以讲通了。

  那《释量论》里怎么说呢?就看以后再去查了。那么他怎么讲呢?当然他有他的传承和依据,暂且用这个。那么意思还是一样的,你要给人家说法,一定要自己搞清楚了才可以给人家说,这是《略论释》的一个解释。但是他这个跟文字挂不起来,那么这本把文字就扣上了。

  再说一遍,“彼方便”就是说,想要跟人家讲,自己先要把经典的内容搞清楚,生起决定的解。“方便生”,自己搞清楚了,“生”怎么销?结果呢,跟人家讲了,将这个搞清楚的东西讲给大家听。“方便生因”,讲给人家听的因,又回过来了,就是自己备课的事情。要把课备好,把经典内容全部搞清楚。这个因假使不现,没有把它搞清楚,就是自己备课没有备好,那么“彼难宣”,要讲给人家听那就困难,人家不会懂。这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下面的话就是这个意思。

  “自若未能如实决定”,自己假使对经教的意思没有如实的产生决定的了解,“不能宣说开示他故”,你要讲给人家听,那就不可能使人家懂的。自己都不懂,人家怎么会懂呢?自己都搞不清楚糊里糊涂,人家不会懂的。那么就是说,要跟人家讲呢,把自己要搞清楚。

  这两段里引的文,就是这个意思,但他说的方式就是转弯弯的,所以看起销文有点困难。好,这些难点提出的把它重新补充一下。下边我们接下去了。

  上一次我们讲到,修密法的也是要受菩萨戒。那么举一个莲花部的三昧耶戒,那里边怎么说呢?它就是说,“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就是内密、外密、还有三乘的法、戒都要受的。“外显内密及三乘,正法各各作受持”,这是我们经常念的,那么这些,不但是内密的、外密的戒,那个根本乘的、就是大乘的那些戒都要受。

  “受咒律仪须誓受故”,因为受三昧耶戒是要发誓受的,就是誓戒,要誓受的。“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但是在这个里面有少部份的开遮跟大乘的、或者是二乘的戒里面开遮有一些少数的不同,极少部份的开遮的不同,那么他就说一切都是不同的,“犹如寒热遍相违者”,好象水火不相容的那样的看法,就是表示自己智慧太少了,太浅薄了。那就是说,固然里面稍稍有点开遮不同之处,但是总的来说,三昧耶戒受了之后,菩萨戒、别解脱戒等等都是要受的。

  

  如是唯除少分别缘开遮之外,诸正至言,极随顺故。

  除了我们前面说的少分的、极少部份的开遮一些不同的情况之外,“诸正至言”,那么就是佛说的法,都是“随顺”的,没有违背的,没有互相矛盾的。

  我记得以前我们看一个杂志,欧洲一个学者,他不是佛教徒,是一个佛学家,他研究了三藏十二部,基本上都看了,看了研究了很多年,最后的结论呢,他说:“佛说的经典是一个“大杂烩”,什么都有,矛盾百出。结果就不了了之了。”这就是智慧太少了,就没有看到宗大师的《广论》,如果他看一看的话,或许他会把这个错误的观点至少可以取消一点。佛说的话,都是一致的、随顺的、没有矛盾的。

  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

  那么你要“趣”,就是得到,“上上三乘”,这上上、下下就是相对而言了。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你要得菩萨道,你就菩萨乘的“五道”,那么你必须完具缘觉乘的五道功德;你要具足缘觉道的五道功德,必须完具声闻道的五道功德。那么假设你要完成声闻道的五道功德,那也必须完成下士道的那些功德。那就是说上上乘把下下乘,即上面上面的,对下面下面的所有的五道的功德都要有的。那就是前面一样…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