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15

  ..续本文上一页。大乘里面包括一切下面的一些都是他的支分。

  波罗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此度非余”,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故不应舍。

  “波罗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此度非余。”对于大乘道,“《佛母》”指《大般若经》,不管过去、未来、现在的佛,他成佛都是靠六个波罗蜜多的共道,没有其他的。就是成佛都要经过修六度菩萨道,那么你说密乘不要菩萨道的那是不对的。三世诸佛的共道都是六个波罗蜜多,不是其他的。

  “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故不应舍”,这个六度,大乘的六度是趣向成佛陀道,就是要成佛道的栋梁。有的地方这个“栋梁”翻“桥梁”,就是“主要的”。栋梁也好、桥梁也好,都是“主要的”。要趣成佛的道,这个六度是最主要的,不能舍的。

  金刚乘中亦多说此,故是经续二所共道。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诸不共道,灌顶三昧耶律仪,二种次第及其眷属,故能速疾趣至佛陀。

  “金刚乘中亦多说此”,密乘里面也多说这个话,就是说不能舍掉六度了。“故是经续二所共道”,那么就是说,“经”就是显教的,“续”就是密部的,这个显密两个共同的道,就是波罗蜜多乘。假使上面再上密咒的不共的,就是说金刚乘里面除了波罗蜜多之外,还有不共的,更多的。什么呢?就是“灌顶、三昧耶律仪”,这个再加上去之后,还有“二种次第”:生起次第、圆成次第,再加上它的一些“眷属”。那么密法的东西加上去之后,“故能速疾趣至佛陀”,那就是说成佛会更快一些。

  密乘并不是说离开显教的另外一个法。这个误解,现在的人还是很多,总以为密乘好象不是佛教,是喇嘛教,甚至婆罗门变种等等这些诽谤的话。那么就是没有学《广论》,所以学习《广论》呢,诽谤的话就可以避免了。

  那么仅仅是因为要快一些成佛,金刚乘在波罗蜜多乘的共道之上、六度之外,再加上那些灌顶、三昧耶律仪、生圆二次第等等,这个目的是快一些成佛。

  若弃共道,是大错谬。

  假使说你认为金刚乘里,祗要灌顶,三昧耶律仪,二种次第,好了,够了,“共道”那些波罗蜜多的六度是不要了,那是极大的错误。

  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便谤诸余,特于上乘若得发起一似胜解,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即于咒中亦当谤舍下三部等,则当集成极相系属,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其中根据至下当说。

  假使说我们没有得到“如是知解”——就是前面说的金刚乘也不能舍弃波罗蜜多乘,波罗蜜多乘又包括下三乘的一切法。这个知见假设没有得到的话,他于某一种法得到“一分相似决定”。就是说对整个的佛的圆满教理没有看到,祗于一部份执着,而且是“相似决定”,他自以为搞懂了,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懂,是相似的懂,那么就不是真正的懂,就要诽谤其他的。特别“于上乘”,假若发一种相似的胜解,有定解生起来,他以为这个是对的。就像密法里面他祗是要三昧耶戒,灌顶之后,下边的波罗蜜多乘就不要了。

  他发起这种“胜解”,就诽谤,“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那么在下乘的佛的教法不要了。就是说,假使说是上乘的,就是波罗蜜多乘的,他就以为这个是最殊胜的,修大乘,二乘就不要了,他就诽谤下乘的法道;假使密乘的,他就认为这个是最殊胜的,得到这个呢,他就诽谤下乘的,不但声闻缘觉乘的,乃至波罗蜜多乘的度彼岸也不要了。“如其次第”就是这个意思。“如其次第”,就是上上乘的对下下乘的那个次第都诽谤都不要了。

  对金刚乘来说,“诸度彼岸”六度也不要了。那么再说,就是金刚乘里面,“即于咒中,亦当谤舍下三部等”,执了无上部是最好的,那么下三部——瑜伽部、理部、事部的或者作部的这三部密法也认为不需要了。

  这样子做的话,“则当集成极相系属”,这个话也是很长一句话,这样子做要积集一些,“极相系属”,就是很容易联系到生起什么特别重的产生异熟果的毁谤正法的深厚业障,就要产生这些业障。毁谤之后就产生很苦的异熟果了,毁谤正法了,那么这些毁谤正法要产生的异熟果,联系起来了,“极相系属”,马上就会联系到产生这个业障的。

  那么为什么要产生业障呢?是什么样的业障呢?其中的根据呢?下边第四科会说,毁谤正法的那一科。

  

  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所以说,前面讲那么多,我们应当依靠善知识,“一切正言”,就是佛所说的法,都是一个补特伽罗成佛所需要的支分或者是一个缘,这个道理要起定解。就是一切法都需要的,成佛都需要的,没有矛盾的。

  我们汉地也有嘛,有些根本乘说大乘非佛说,大乘说二乘是“焦芽败种”,就是不能成就的。这些话都是把道理没搞清楚才产生的一些。那么我们说“焦芽败种”这个话是佛说的嘛,他为什么说这个话呢?开始你不肯修,就直接叫你修大乘,你不行。那么修二乘,引你修,那么二乘,他就高兴了,就修了,修到那个地步他不走了,到此已究竟了,那就要骂了,“你是焦芽败种,你怎么走了一半就停下来了呢?”这个是呵斥,是呵斥他已经到了那个地方不进取,并不是说修这个法就是“焦芽败种”。那么既然修这个法是“焦芽败种”的话,佛何必要劝他修呢?修了半天搞成功了,“你是焦芽败种”,那不是开玩笑吗?

  所以这个是有密意的。开始他心量小,大乘接受不了,那先把这个法修起来,修到成功了,他心识改变了,再指出他:“你这个是焦芽败种了,不行啊!还要往前走哇!”这个《法华经》讲得很清楚,一看就知道了。

  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弃舍。

  这个定解生起之后,现在能够修的马上就要修起来,现在还不能修的,这个“进止”就是后边的“趣遮”,“趣”就是修了、功德了;“遮”就是断过失。但总的来说就是修行了。现在还不能修行的,修不起的,就是说,还没有到这个水平的,那么也不应当说自己还不能修,以这个为借口不修了,舍弃了,不修了。

  应作是思:愿于何时于如是等,由趣遮门,现修学耶。

  他应该这样想:我要发个愿,什么时候对这个,我现在还修不起的那些“趣遮”的那些法,就是该修的功德、该断的过失,这些修法,能够现前修起来。现在修不起,要发个愿么,将来要把它赶快的修起来。

  遂于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

  因为现在还修不起嘛,就“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自己能够修起的因广泛的积集,因积集之后,将来因缘成熟就行了。

  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

  这样子把他修法的因素尽量的积集起来,那么他的智慧能力慢慢增长了,增长到一定的时候呢,就能够行了。他以前不能修的,也能修了。

  善知识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此语即是极大可观察处。

  这个话很有意思,可以观察。这是什么话呢?“四方道, 摄持一切圣教者”,祗有我师长才能做到。这个解释很多,我们采取两个:一个,“四方道”是什么呢?他说,不舍一道就是说四方道,四方大通道,不是专门定的一个,一切都能受持的,四方的道都要受持。那么,你看那东南西北的道互相违背的,你怎么一起受持呢?祗有能够知道,佛所说的一切话都不相违背的,这样的人才能四方道都能受持。这是一个注解。

  另外一个说法,就是说什么“四方”呢?不讲道路,那么它的四方,假设我们丢的小孩子玩的投子或者叫骰子,他是怎么丢,都是方方的,四面都是方方的。那么就是说,你各个法门怎么样修行,都看它都是方的。就是一切法都是不相违背的,都是方的,这是又一个说法。

  海公上师采取的是前面那个说法。那么其他的方面,讲丢“骰子”采取的也很多。那么这两个我们都介绍了。其他还有没有?还有。其他的讲起来更转弯,我们就不提了。总的来说,一切法都是没有违背的。这个话你大大可以研究一下,思考思考,可以观察。

  由是因缘,以此教授能摄经咒一切扼要,于一补特伽罗成佛道中而正引导。故此具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这是第一个殊胜。这是总结。“由是因缘”,前面讲的那么多,所以说这个教授呢,就是我们这个《广论》的教授,能够含摄经(显教)、咒(密宗、密教),它一切的扼要都能够摄在里头。就是说,“于一补特伽罗成佛”的道路之中“而正引导”,就是说,一个补特伽罗,要成佛的话,一切显教的、一切密宗的那些修法、教理都是要的,没有违背的。所以说这个“具足”地“通达一切圣教无违”的“殊胜”,就这样子的说了。这是第一个殊胜。

  在现实的社会上不能通达这个道理的是非常的广泛。有的地方谤密法的,有的地方又是看不起显教的。我记得有一些老居士,他修密法的,他对那些修显宗法的人说:“你们是幼儿园,我们是大学的专科、大学的研究生,你们差远了。”把自己抬得高高的,这个也不必。总算还没有把他排斥到佛教外了,那么有些就是“大乘非佛说”,把大乘排到佛教以外了。那么有些说密法是婆罗门教的变种,这是诽谤得很厉害的话。

  这些我们是感到要多学。为什么要多学呢?不学会上当。他说的那些话,好象很有依据。很多一些海外写印度佛教史的专家,他都这么说。我就看过一本英国人写的,什么名字忘掉了,他就把密法看成婆罗门的变种,他祗看到某一部份,跟婆罗门的教有相似之处,就说它是婆罗门的变种,这个谤得太厉害了。就是佛教内部,也有很多对密法不理解的,会产生诽谤。这个就是没有把《广论》学过。

  那么我们学过《广论》的占了一个大便宜。知道一切法都是一个补特伽罗成佛都需要的,没有违背的,显的、密的、大的、小的、讲空、讲有的,它的道理都是…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