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致的,都随顺的。根据什么时候要就用哪一个法。这样子来,诽谤的罪就可以避免了。所以说学过这部论,有大好处。
乙二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者。总之能办诸欲解脱,现时久远,一切利乐之方便者,是即唯有胜者至言。以能开示一切取舍要义,尽离谬误者,独唯佛故。
第二个殊胜,“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这个殊胜。他就是说,一切圣言都是教授,都是教我们修行的方法。这一科怎么说呢?
总的来说,他说能够成办想解脱的、要求解脱的,或者是现世解脱,或者是将来解脱,将来久远,将来很远的能够解脱。“现时久远,一切利乐之方便”,现时的利乐的方便,将来的一切利乐的方便,这个,“唯有胜者至言”。祗有佛说的法才有,才能够做到。
“以能开示一切取舍要义,尽离谬误者,独唯佛故”,因为佛说的法,能够告诉我们一切该取的、该舍的,重要的道理都讲给我们听了。能够得到义利的、该取的就要做,不能得利益的,要受苦的,叫人赶快舍掉。“尽离谬误者,独唯佛故”,这一切重要的道理都能开示我们,而且能离开一切错谬的,毫无错误的、全部正确的告诉我们的、祗有佛的话。因为佛本身就是离开一切错误的,佛是一切智者,他一切错误全部离开了,祗有佛才能做得到嘛!
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此世间中更无善巧于胜者,徧智正知无余胜性定非余,是故大仙自立契经皆勿乱,坏牟尼轨故彼亦损于正法。”
这本书怎么说呢?这个世间里边超过佛更善巧的人是没有了。“徧智”,佛的智慧徧知,而且正确的知道。“无余胜性”:“无余”,知道的没有再余了,就是全部知道,圆满的知道;“胜性”,我们一般这里说是空性了,是属于胜义谛的性,空性。此法空性祗有佛能够正确的无余知道,“定非余”,其他的人呢,不行。知道不了的。
所以说,“是故大仙”,这个“大仙”是指佛,我们佛教徒对这个仙看了觉得有点不大逗机。佛教里边,这个仙也可以指佛的,“大仙”就是指佛了。所以佛“自立契经皆勿乱”,佛说的话,没有乱的。就是前面说过的,不会矛盾的。佛不会说,这个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互相矛盾不会的,也不会把了义的说不了义的,不了义的说成了义的,等等,这些都不会乱的。都是按着次第,有他的体系,不乱的。
“坏牟尼轨故,彼亦损于正法”,你假使诽谤佛的轨范,那就是对正法有大损害的。就是佛说的话应当相信,否则的话,你损害正法的。
故诸契经及续部宝、胜者圣言,是胜教授。
所以说从这个经典话来看,一切“契经”,凡是显教的也好,“续部宝”,密宗的经典也好,佛说的话都是殊胜的教授,教我们修行的方法。
虽其如是,然因末代诸所化机,若不具足定量释论及善教授,于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获。
当然,话这么说,佛的一切话都是殊胜的教授。但是在末法时期,“诸所化机”,就是我们这些受化的人,他假使说“不具足定量释论及善教授”,他没有定量的释论,定量的释论就是说够格的,就是前面说的,造论要几个殊胜的因相。没有这些因相,够格的释论跟那些好的教授,“于佛至言自力趣者”,他好的教授没有,那些好的,合格的,定量的解释佛经的那些论、释也没有,他自已的力量来看佛的书,“于佛至言自力趣者”,自已的力量趣向佛的话,那么“密意莫获”。他的密意你得不到,你会看错。
所以说西藏为什么要强调传承呢?你自已去看,自已能力有限。不一定把佛的密意看出来。要是看错了,就错掉了。
故诸大车,造诸释论及诸教授。
为什么这样?“诸大车”就是深、广两派,造了很多“释论”、“诸教授”。
我们汉地有这种见:佛说那么多经,你造论干啥?我们看经就够了,三藏十二部来都来不及看,造论没有用,又不是佛说的。那么,佛说的经的密意你看不到,你祗能依靠那些祖师,他们造的论,通过那个才能知道。所以说必定要学论。所以说汉地有种说法:他们密宗是专门学论的,我们是学经的,我们比他们高。论是菩萨造的、祖师造的;我们是佛说的,比他们高。这是自吹自擂的话。你真正能得到经的密意得到没有?如果你没有得到,不靠论你怎么能学得通经呢?我们说《俱舍论》是通《四阿含》的。 《四阿含经》没有《俱舍论》,等于说保险柜没有钥匙,你开不开的。 《俱舍论》的序中讲,要打开《四阿含》的钥匙的话,就要靠《俱舍论》 。那么所以说论是重要的。
正因为这个原因,“诸大车”就是深、广两派,造了很多的释论,又说了很多的教授。一些教授是经里来的,成了口诀,那么这个口诀也是通达经义的钥匙一类的东西。你没有它,你通达不了。
是故若是清净教授,于诸广大经论,须能授与决定信解。
“是故”,假使“清凈教授”,或者是诸大经论,“须能授与决定信解”,那么你要对它生起决定信解。
若于教授虽多练习,然于广大佛语释论所有义理,不能授与决定信解,或反显示彼不顺道,唯应弃舍。若起是解:诸大经论是讲说法,其中无有可修要旨,别有开示修行心要正义教授,遂于正法执有别别讲修二法。应知是于无垢经续无垢释论,起大敬重而作障碍。
这就是搞错了。假使“于教授”虽说都“练习”了,“然于广大佛语释论所有义理”,不能产生决定信解的,或者反而显示他不顺道的,那么这个就该弃舍了,这个不要了。
“若起是解”,那么假使你起这个想法的话,“解”就是自已的见解。什么见解呢?说诸大经论是讲法的,经啊,论啊,广大的论是讲道理的,它里面修行的要旨是没有的。那“别有开示修行心要正义教授”,那么除了广大经论之外,还有一种专门是修行要的,正修行的心要,它是真正的教授,就是说把教授跟经论分了两个。“遂于正法执有别别讲修二法”,那么就把佛的法就把它分了两个。一个是专门讲的,一个是专门修的。
“应知是于无垢经续无垢释论,起大敬重而作障碍”,你这样子这个见解起的话,对佛说的没有垢的,就是最完美的经,显教的经及密宗的书还有无垢的,就是没有垢秽的,最清净圆满的释论,佛的经典,佛的显教密教的经也好,对于解释经的释论也好,你要对它起大敬重的障碍,就是说起不起敬重了,你这样一说呢,就是说这些修行不要的,就不起敬重了,另外去追求一种专门修行心要的教授去了,这个见解就错了。
说彼等中,不显内义,唯是开辟广大外解,执为可应轻毁之处,是集诽谤正法业障。
那么甚至于说,这些广大的经论里边,它不能告诉我们佛教里边修行的精要的,“内义”是精要的那些地方。“唯是开辟广大外解”,这个“外解”不是外道,这个外解是表面的文章,专门表面上讲些大道理,修行的精要的内义没有的。那么这个“执为可应轻毁之处”,那就是说,这些产生轻毁了,它不能修行的嘛,用不着那么尊重它了,那就是产生轻毁了。这个就是要谤法了。那就是造,“集”就是造,造了毁谤正法的业障。谤法的业就造起来了。
是故应须作如是思而寻教授:诸大经论对于诸欲求解脱者,实是无欺最胜教授,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诸教典,不能定知是胜教授,故应依止善士教授,于是等中寻求定解。
那么你对教授该怎么想呢?应该像下面这样子才对的。你应当这样想,对教授做这么的想,怎么想呢?就是说,“诸大经论对于”那些要“求解脱”的人,佛的经也好,菩萨造的论也好,对要求解脱的人来说,是最好的,没有欺诳的,最殊胜的教授。但是自已的智慧微劣等等的原因,单是看这些经,“唯依是诸教典,不能定知是胜教授”,我们看不出来,在这些佛的经,菩萨造的论里边,我们自己智慧力差,或者业障重,不能看出里边它是殊胜的教授。那么所以说要依止善知识的教授。“于是等中寻求定解”,在善知识的教授里边来得到定解。
莫作是念起如是执:谓诸经论唯是开辟广博外解,故无心要,诸教授者,开示内义,故是第一。
千万不要这么说:“经论祗是讲讲表面文章的,修行的心要是没有的。”这个是不能这么说。
就是说我们这么想,自己智慧差,业障重,烦恼重,那些大的经教释论,我们看不出来它是殊胜教授的定解生不起来。那么就靠善知识的教授了里边去求定解。那就是说,广大经论我们直接去取它的心要教授取不到,那么就靠善知识的教授教诫里边,从这个渠道去得到。这样想么可以。前面说的经论说的是讲表面的一些文章的,没有修行的,心要是没有的。这个话是不能说的,这是谤法的。
“诸教授者,开示内义,故是第一”。什么叫教授呢?就是“开示内义”,是开示我们修行的精要的,重要的意义,这是最重要的,一切佛的经,后来解释佛经的论,都是殊胜教授。至于我们看不出来是我们的问题,并不是说那些不是教授。那么这一点,我们有这些错见的人也是不少。有的人说,不要学经,你就念一个简单法门可以修就对了。这些就是属于这一类的。
大瑜伽师菩提宝云:“言悟入教授者,非说仅于量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说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瑜伽师菩提宝云”,就是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他说,“言悟入教授者,非说仅于量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说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那么前面说,我们说一切佛经、显教的、密教的论都是教授。
“悟入教授者”,就是产生定解,知道一切都是教授。这个并不是说,“仅于量如掌许一小函卷”,就是这个经卷祗有我们手掌那么大一点点,就是极少部份的经卷得了定解了,你就说悟入教授了,这一点点经卷你说悟入教授,这是不够的。怎么说呢?“是说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一切佛说的法都是教授。你要这个看到了,才能“悟入教授”,你看了一点点就是教授了,就悟到了,这个还不够。那么,这是量应该扩大到一切佛的话都是教授。
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