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17

  ..续本文上一页宝喇嘛云:“阿底峡之教授,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今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须如是知。

  “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宝喇嘛云”,他怎么说呢?“阿底峡之教授”,《道炬论》。“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今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这句话又是费解的。这个字面上看呢,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就是《道炬论》这部书了,主要是《道炬论》,“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我们修一座法,把身语意都打成微尘才能够了解。

  这个看起来好象莫名其妙。他就是说,阿底峡尊者的教授,我们要经过怎么样子才能了解一切经论都是教授的这个道理呢?他是在一座上,就是在一座修行的时候,“身语意三,碎为微尘”,就是下功夫下到好象把身语意都碎成微尘那么厉害地精进去修,这样子才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就是说你对阿底峡尊者的教授稍稍下一点功夫,他的密意是通达不了的。你说下大精进,下功夫,把身语意都碎为微尘,这样大的功夫下下去,极大的精进,然后修持之后,这样子修行之后,才了解一切经论都是教授。所以说我们单是看看文字,“喔,都是教授。”这个表面文章。你要经过修了之后,才能真正知道阿底峡尊者是千真万确的,不是一句话说过算数的。“须如是知”,应当这样子知道。

  

  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学得众多法已,更须别求修法轨者,是为错谬。”

  他说,假使一个人学了很多法,再去求另外一个修法。这个是极错的。我记得《掌中解脱》帕绷喀大师说过一个公案。他说有一个喇嘛,他学了很多的经教,修不来,跑到红教那里去求个修法,修起来了。他感到这个太可惜了,那么多都是教授,都是修法,学了之后,一点也不知道,另外又求一个修法,那就极错了。

  虽经长时学众多法,然于修轨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诸更须从余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说义而成过失。

  那就是这一类的人。经过长时,学了很多的法。“然于修轨全未能知”,到底该怎么修,修行的道路一点也不知道。那么要修法的时候呢,他就从其他地方去求了。学的法是另外一回事,他要修呢,另外再去求修法,这也是没有知道前面说过的道理产生的过失。这些人多得很,我也接到很多信,这些还是比较好的,他不执着,他说他以前学佛学了多年,十多年的老居士,到现在为止,到底怎样修,路子还是找不清楚,他学的净土宗的华严宗的天台宗的什么的都学过,到底怎么下手不知道,这些人太多了。

  此中圣教,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除其教证二圣教外,别无圣教。

  “此中圣教、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那么这个圣教,什么叫圣教,再来解释一下,那么引《俱舍》。 《俱舍》里说一句话,学过《俱舍》的人很清楚,佛的正法有两种,“教证为体”,一个是教,一个是证,它的体就证、教两个,这是佛的正法,佛的正法是这两个。

  “除其教证二圣教外,别无圣教”,这里就是说,除了教跟证这两个圣教之外,再去找圣教是没了。这是反过来说了。 《俱舍》说的正面,佛的正法有两个:一个是教正法,一个证正法。那么反过来说,除了教正法,证正法之外,再去求佛的正法,没有了,就是这么两个。

  教正法者,谓是决择受持道理修行正轨。

  “教正法者”,那么这里解释。什么叫教正法呢?“谓是决择受持道理修行正轨”,我们在学法的时候,“决择”就是我们去选择,有智慧地选择修行的道理。“受持道理修行正轨”,就是我们学了那么多法,去决择,把“受持道理”拿来修行的,正确的道理,把道理搞清楚如何修行了。

  证正法者,谓是如其前决择时所决择已,而起修行。

  “证正法”呢?“谓是如其前决择时,所决择已而起修行”,前面教正法有智慧决择定下来了,所决择下来的道路,照着这个道路去走,去修。

  简单说,“教正法”就是决择修行的一些方式方法;那么“证正法”就是照你决择下来的去做,行动,去修。

  故彼二种,成为因果。

  所以这两个教证,成为因果的。先有教的因,然后去修行,是果。

  如跑马时,先示其马所应跑地,既示定已,应向彼跑。若所示地是此跑处而向余跑者,定成笑事。

  那么打个比喻,“如跑马时,先示其马所应跑地,既示定已,应向彼跑”,那就是赛马。跑马的时候,你“先示其马所应跑地”,你给马,马鞭子指一指:你向这边跑。把它指方向指定了,这就是教正法。把修行的方向肯定了,叫它往这边跑,那么“既示定已”,决择好了之后,“应向彼跑”,那幺这个马就行动了,向那边跑去了,就去修了。

  “若所示地是此跑处而向余跑者,定成笑事。 ”假使说,你所示地叫马向这边跑,这个马反过来向后转,往后面跑,这是成一个笑话了。那么这个一样的,我们这个“教证法”,决择下来的道路,修行的方式方法给你决择好了,你修的时候不照这个去修,另外去找一个修法去修,那就跟这个马一样了,告诉你该跑的地方不跑,另外反过来,跑另外地方去了,这个是笑事了。

  岂可闻思决择此事,若修行时修行所余。

  我们闻思的时候,抉择下来的是这个东西,你修的时候修其他的东西去了,那不是跟跑马一样跑错了嘛。

  我们闻思修的关系,这个学过《俱舍》的就知道。听闻正法,听闻正法后得到闻慧,就是说对佛的道,讲的道理有一个初步认识。这个思,把佛说的法,就是说跟自己的思想,行动要把他接近起来,把自己思想跟佛说的要把他靠近了,那么思慧。然后修,就是把闻思的那些内涵,从定里边把它决定下来,使它成一个现实的行动,那么这是一贯的。

  闻思修是一贯的。你说闻思,修的时候修另外一个东西,那不是拆开了,两端了嘛?那修也无所谓修起来,修出来也是错的,就那个马一样的,向后转了跑了,跑错了,那就是修行成问题了。

  “岂可闻思决择此事,若修行时修行所余”,闻思的时候决择就是这个道理,这个事情,修的时候修另外一个,那就是教证二法不配合。

  如是亦如《修次第后编》云:“复次闻及思慧之所通达,即是修慧之所应修,非应修余,如示跑地,而应随跑。”

  “如是亦如《修次第后编》云”,《修次第》它有《初编》 、 《中编》 、 《后编》 。它里边怎么说呢?“复次闻及思慧之所通达,即是修慧之所应修,非应修余,如示跑地,而应随跑”,就是这个意思啦,闻跟思这个智慧,闻慧跟思慧所通达的道理,就是我们要修的,就是修慧,要修的就是这个。闻慧、思慧通达的道理,修慧就是接下去,跟了它把它修起来,能够使它坚定下来。

  闻思,我们海公上师经常打这个比喻,闻思就是说做一个土坯子,假使我们做陶器瓷器,做一个土的坯子。这个土坯子像是像了,跟佛的法是相近了,但是一碰就烂的,不坚固的,经过窑里一烧,那就经过定火的锻炼,成了一个器了,那就水冲不烂。本来一个陶器瓷器如果说没有烧过的话,不要说开水,冷水一冲它就化掉啦,成了泥巴啦,但是定火一烧之后,就是窑里一烧之后,什么冷水开水再怎么水倒下去,不烂。那就是说定把它坚固下来。

  闻思是不坚固的,要用定、修慧把它坚固起来,那么这是一贯的,如果你把闻思跟修拆开了,那做的坯子不去烧,去烧另外一个东西,你这烧起来啥东西啦?那就这里就是跑马啦,你马教它往这边跑,你就往这个方向跑嘛,你往后面跑了,你就跑错了。

  如是由此教授,能摄一切经论道之枢要,于从亲近善知识法乃至止观。此一切中诸应舍修者即作舍修,诸应举修者即以择慧而正思择,编为行持次第引导,故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

  时间差不多了,那么这里就把这一句讲了。“如是由此教授”能够摄一切经论的道的重要的地方,这个修行的道理从哪里开始呢?从第一步,亲近善知识开始,一直到最高的止观,修止修观,就是奢摩他、毗钵舍那,这里边所有的道,其中一切该舍的修的就是“舍修”。该举修的“即以择慧而正思择”,舍修修止,举修修观。那么这样子该修止的,该修观的,把它组织成一个修持的次第,再作我们的引导。

  “ 故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 ”,所以说一切圣言,都是我们的教授、教诫,不要说,说的是一套,空的,修的要该另外找一套,这是不对的啊!闻思的就是修的,所以说,要通达一切佛说的话都是教授教诫。

  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五讲(《广论》第一三~一六页;《集注》 第三一~三六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一次我们讲到四个殊胜的第二个殊胜,就是说这些圣言都是现成一个教授。

  那么这个里边我们有最重要的一句话,这是宗大师在世时候向一个大善知识请问什么叫“噶当”。那位善知识就说:对一切佛的教法跟它的释论,一个字也不漏的全部视为教授的,这就是“噶当”。那么“噶当”的意思很多,最准确的就是这样子讲。

  那么这句话,宗大师听后非常满意。那就是说把所有佛说的一切圣言,跟那些大论——解释佛说的,都是教授,要把这个概念生起来。那么这不容易了,就要通过《道炬论》这些大的合格合量的论我们才可以通达到,因为末法时期的根机钝了,直接佛说的密意还得不到,要通过那些。下一科就要讲密意了。

  在这个里边我们要补充一些的,就是说一切佛的教言全部是我们为了一个补特伽罗成佛所需要的,那么说就是我们也是补特伽罗之一。如果我们这样的想,一切佛说的正言就是为我一个人说,让我成佛的一切教授教诫。那么,这样子想的时候,就对一切佛的教言起极大的尊重、恭敬心,不会起产生不恭敬了。

  那么这里,有的说把佛说的大经大论都是讲法的,修的要旨——就是心要,里面没有的,那么另外要去找一个修行心要的教授教诫。那么把正法分了两半:一个是讲大道理的,一个是讲修法的。这样子对经论的尊重起极大的障碍。那么如何把这个障碍去掉呢?就是说要知道所有佛说…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