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18

  ..续本文上一页的,跟那些大经大论,都是为我一个人成佛所需要的一切法,教授教诫。那么这样子把整个障碍就可以去掉。

  那么这里边,昨天我们讲一段,有人提问题。因为这一段我还没有仔细讲,就是最后那一段。就是:

  “如是由此教授,能摄一切经论道之枢要,于从亲近善知识法乃至止观。此一切中诸应舍修者即作舍修,诸应举修者即以择慧而正思择,编为行持次第引导,故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

  就是说,一切圣言都是教授,怎么样体会呢?要这样体会。那么有人提一个问题,并不是说说体会,怎么体会的意思他没有问,却是说了一些什么呢?怎样子止修,怎样子观察修?这个我们说后头要广讲,这个现在我们按次第来,先把前面的四个重要性、殊胜,把它了解了。止观后头就要讲,后面讲是略讲,到后面奢摩他毗钵舍那的时候广大地讲,这是按次第来。现在没到这个次第,不要忙,一步一步来。

  那么我们先把什么叫一切佛圣言都是教授,怎么体会呢?这段文就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它说“如是”,根据前面讲的总结一下,“如是”就是前面讲的,因为前面讲的有相违,显的、密的互相要攻击;大的小的要互相攻击。一个是说的和修的分了两半,有的说的是讲空的大道理的,没啥价值的,而修的一些教授是真正讲修行的要旨要点的、心要的。那么这样都是诽谤正法的话。

  因为这两个缺点,就是前面搞错的两个要谤法的东西,“由此教授”,由我们这个《菩提道次第》教授,“能摄一切经论道之枢要”,一切经、一切论,它里边重要的东西都摄完了。我们通达了一切法是佛说的圣言,是没有违背的。那些显密、大小的互相诽谤就会成解消掉了,一切都是佛的教授教诫。那么说,学的时候是讲的空的大道理,修的时候要另外找一种方法修,这个错误也可以去掉了。所以说本论,就是说,这个教授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把一切大经大论,佛说的经,菩萨作的论说的重要的地方全部把它摄完了。

  那么哪些内涵呢?最初的,我们修行最初“亲近善知识”;那么最高的,止观双运,密法里面生圆次第。那就是从最初的修法——亲近善知识,一直到最高的止观成就,里面一切要修的有两种,一种是“舍修”,一种是“举修”。

  这个“舍修、举修”,在藏本文里边两个字是一样的,就是后面的“止修”跟“观察修”。他翻一个“舍修”、“举修”,后面又翻“止修”、“观察修”,确实有点混淆。我们查过了,藏文的字是一个字。那么它分了两个翻译,就是一本书里面出现两种不同的翻译,会使人产生混淆。我们这里就知道了,这个的“舍修”就是最后面的“止修”,所谓“举修”就是“观察修”。

  那么现在我们——广讲我们后面要讲了,略略的大概我们就引帕绷喀大师的解释,他说“什么叫观察修” ?是广泛地去应用教、理、譬喻、因,喻因就是因明的道理,教理就是根据佛的经教的道理、论的道理,进行思惟,这个修就是观察修。那么奢摩他之前的一切修法都属于观察修的。得了奢摩他之后的修法里面就有止修了。所以说现在有人要问“止修怎么修”,这是奢摩他以后的事情,你现在知道也没有用,慢慢来嘛。

  就是说从依止善知识一直到止观双运,里面很多的修法,总的包括就是这两种,一种是止修的,一种是观察修的。哪一些该止修的就止修;哪一些要观察修的就用决择的智慧去观察。“正思择”就是不要胡思乱想,你根据佛的教理的轨道,根据因明的三支比量来思择,就不会错误的了。

  “编为行持次第引导”,什么叫“编为行持次第引导”呢?就是说我们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大概的科判大家心里都有了。道前基础里面有多少——暇满、依止善知识等等;从三士道,下士道是念无常、观恶趣、归依三宝、明业果等等;中士道有戒、定、慧这些内涵。那么这些你把那些所看到大经论里面的话,都纳入我们科的类里面去,那么你就可以知道说的经论都是教授教诫,因为我们《菩提道次第》就是教授教诫嘛。

  我们打个比喻说。 《四十二章经》里佛问比丘:“人的寿命有多长?”有的说一天一夜,最后一位比丘说“在呼吸间”,佛就赞叹,生命就在呼吸间,一口气出去了,第二口气来不来还不知道,那么这一章我们很好地想一下,回想到“观无常”那一科去了。

  还有经里边讲的,某人归依三宝之后,就是天人,他本投猪胎,帝释天叫他念归依三宝的文,他一念,就到猪胎里,养下来就是死猪,他又回到天上去了。那么这一段文是啥东西呢?归依三宝的功德,所以“归依三宝”去了。

  假使我们看到琉璃王杀释迦种族,杀了很多。这个想通了,就是业果。过去释迦族里边捕了好多鱼,把它们杀了吃了。那么这就是报了。这些就是业果的问题。  

  那么当我们经里面看到的东西能够归纳到这些修行的科判里去的时候,那么这些就可很明白地知道,一切经论的话都属于教授教诫了。

  这个自已要学。当然你《菩提道次第》没有学,科判都没有,你归纳不了。如果你学得好,那你翻到经论都会想起:哦,这是修什么的,这是修什么的……都有个归纳了。那就是一切大经大论都属于教授教诫。这个要自己体会,如果做到这一点,可以说很明白了,整个佛的圣言都是教授。这个道理自己会体会到。

  若不尔者,于非圆满道体一分,离观察慧虽尽寿修,诸大经论非但不现为真教授,且于彼等,见唯开辟博大外解,而谤舍之。

  假使你不是这样做的话,不是圆满的道理的,就是我们修道的一分,道体里边的一部份,也没有好好地用智慧去观察,你执了这一部份,哪怕你一辈子去修,这样修下来什么效果呢?那你得的效果,不但不会把佛说的经、那些大经大论现为教授,而且看到它们仅仅是讲一些空道理,“开辟博大外解而谤舍之”,不要了。

  那么这个现前就有了。有的人提倡净土宗,祗要一句阿弥陀佛、一本《无量寿经》就够了,其他的都不要了,这就属于这一类。他就不圆满地、不是全部地,执了一部份,也没有好好的观察思择,就对其他的讲些空道理,不要,我们修行不需要的,那么这样就是犯错误了。

  所以我们修行的人呢,没有祖师的教授教诫,达不到佛的真正密意就会犯错误。这也是西藏为什么重视传承的原因之一。有传承呢,师师相传的,这个教授教诫基本上不会错的。凭自已的脑筋想出来的,往往要犯错误。

  那么这个密意怎么得到呢?下一科就要讲了。所以说,这样就劈为两半,有些是需要的,有些是不需要的。不但不需要,“谤舍之”,那么不需要了,不要就谤了。

  现见诸大经论之中所诠诸义,多分皆须以观察慧而正观择。此复修时若弃舍者,则于彼等何能发生定解,见为最胜教授。

  我们现在所看到一切大经大论所讲的道理,多分都是由观察慧起正观察而简择它的道理的。就是要观察它的道理,决择它的道理。假使你修的时候这些都不要了,你对它们怎么能够发生定解,说这是最胜的教授教诫呢?你认为它是一句空话,就是“开辟博大外解”的,那么修的时候就不要的,它的教授教诫,你就得不到了。一定要跟我们前面一样的做,才能够得到教授教诫,才能看到一切佛的话,经论都是教授教诫。如果你执了一部份,就把其他论认为是讲外解的,那么它是教授教诫的这个定解就生不起来了。

  此等若非最胜教授,谁能获得,较造此等尤为殊胜教授论师。

  假使说,“若非最胜教授”,顺着这句话的文下去了,它们不是最好的教授教诫,“谁能获得,较造此等尤为殊胜教授论师”。假使说佛的经跟祖师的论不是最好的殊胜的教授,那么还有哪一个人能比造的这些经论更殊胜的论师呢?除了佛的经,那些菩萨祖师的论之外,哪个比它更殊胜呢?那就没有了嘛!那么这些不是教授、最胜的教授,哪个是最胜教授呢?那就是反驳那些持不正见的人。下面是正面讲了。

  如是若能将其深广契经及释现为教授,则其甚深续部及论,诸大教典,亦无少劳现为教授,则能发起执持彼等为胜教授所有定解,能尽遮遣妄执彼等非实教授,背弃正法诸邪分别罄无所余。

  “如是”,那么照这样子说呢,假使能够“将其深广契经及释现为教授,则其甚深续部及论,诸大教典亦无少劳现为教授,则能发起执持彼等为胜教授所有定解,能尽遮遣妄执彼等非实教授,背弃正法诸邪分别罄无所余”。如果你照正面那么做下去的话,就是前面说的把一切大经大论都认为是最殊胜的教授教诫的话,假使你把一切深、广的契经跟那些解释的论都能看成是一个教授教诫的话,那么这是显教了;那么,密法里面的那些甚深的密部的经跟论,还有很多的教典,你也可以不要费很大的功夫能够知道它也是教授。就是显教通了,知道是教授了,那密部的甚深的经典、论典,也能够不要下很大的功夫,稍稍地用点功,也知道这些也是殊胜的教授。这样子得到显密都是教授教诫的话,“则能发起执持彼等为胜教授所有定解”。那么这个定解,决定的胜解生起了。这些显也好、密也好,这些经啊、论啊都是最殊胜的教授,这个定解生起了。这个定解生起来有什么好处呢?

  “能尽遮遣妄执彼等非实教授,背弃正法诸邪分别罄无所余”,那么这个定解生起之后,那些错误的执为经论不是真正教授,另外要求其他的教授,修行时求其他方法去修的,“背弃正法……”,把经论的正法背弃、舍掉,这种邪的分别呢,全部扫得干干净净。那就是这个定解生起就有这个好处。

  这个总结前面的两个殊胜,这两个殊胜是有一定联系的。第一个是说“一切佛的圣教都是不相违的”,第二个“不但不相违,而且都是我们修行的教授”。意思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正因为是经教是不相违的,所以都是我们的教授。第二个“现为教授”是进一层的,就是说凡是现为教授的,绝对是不相违的。那第一层呢,一切经教不相违,还不一定就是教授。要第二个都是教授说出来之后,才能更上一层…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