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19

  ..续本文上一页楼了。但是第二个上了一层楼了,前面的就包了。即然是教授的话,决定不相违的。这里边有这样连贯的一些意思在里面。

  

   乙三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者。

  第三科就是说殊胜呢,“易于获得胜者密意”。

  佛讲的经甚深,在当时佛在世时候根器利的一听就开悟了证果了。那么到末法时期,佛说的经我们看了就看不懂了。看不懂呢,就很难得益了,密意在哪里也不知道了。

  至言及论诸大教典,虽是第一最胜教授,然初发业未曾惯修补特伽罗,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

  “至言及论诸大教典,虽是第一最胜教授”,这个前面说过了,佛的话,经跟那些菩萨造的论,这些都是最胜的。“第一”,就是最胜的教授。“然初发业未曾惯修补特伽罗,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但是初修的,那是指末法时期了。在正法时候,佛在世的时候,初修的一碰到佛一开示就证果证道的很多。“初发业”是我们末法时期的那些才开始学佛的,“未曾惯修”,也没有串习过,没有修过,那么就像我们这里才来的那些,对佛教什么都不了解的。那么你开始听经论就感到很吃力了,要抓住要点不一定抓得住了。所以说初发业的,没有经过久修的那些补特伽罗,那些有情,假使不依止善士的教授,那就是依靠善知识了,不依靠善士的教授,直接趣向大经大论,直接去看经论去了,“难获密意”,它的密意你看不出来的。

  我们讲《摄大乘论》的时候讲过,有些话是有密意的。“杀父杀母就成佛,就解脱了”,怎么杀父杀母是五无间罪,怎么会解脱呢?它这里“父”就是无明,无始以来我们在无明里面混的;“母”就是贪爱,因为贪爱才投生的,那么把这两个东西去掉呢,就解脱了。这里有密意嘛!你如果没有人给你讲这个道理的话,你自已去看,那真的把父母杀掉了,你还犯五无间罪了,不但解脱不了,受苦去了。那么佛的话,他的密意你不知道,那就会搞错。那么就是说没有善知识教授教诫的,你直接看经论,密意是得不到的。

  我们现在的人,论不要,汉人要直接看经,他说佛经是佛说的,论是菩萨、祖师说的,总是佛说的高。我们念经,你们念论,你们祗要念仪轨。好象他高得很。但是你经能不能懂呢?你懂不了的话,你还不如降低点,从论里边去探讨,把经的意思才拿得到。

  所以说第一个是“难获密意”。

  设能获得,亦必观待长久时期,极大勤劳。

  “设能获得”,假设你得到了,“亦必观待长久时期,极大勤劳”。即使你能得到一点点,必定要花很久的时间,花很大气力才得到一点点,准不准确还成问题。

  若能依止尊长教授,则易通达,以此教授,能速授与决定解了经论扼要。其中道理于各时中兹当广说。

  假使你能够“依止尊长”,就是上师。尊长的“教授”,这里指的是《道炬论》,跟我们《菩提道次第》这一类的书。“则易通达”,那么这个可以容易通达。

  所以说我们的论,这些道次第之类的书,它就是我们通达大经大论的一把钥匙。你如果不要它的话,经论我们直接密意得不到。所以说要靠这些尊长的教授,就是他们造的论,透过这些我们就会容易通达。

  “以此教授”,因为这个教授能很快地“授与决定解了”,能够很快地告诉我们,授给我们,并且得到决定,能够解了经论的重要的一些内涵,这个道理,各个时候各个时候,慢慢的下面都要说了。

  现在就说到这里了。那么胜者密意到底是什么呢?这里就没有仔细讲。我们从帕绷喀大师那里说,他就是说,这个密意就是三主要道,就是正见、菩提心、跟出离心。它的依据就是在《三主要道》里面有一个颂:“现相缘起不虚妄,离执空性二了解。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就是说缘起是如如不虚,我们《上师供》就有了,它的自性是空的,诸法一切自性都是空了,“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就是这个。这两种东西如果你当作两个的看,有一点合不拢的,讲了缘起就与性空相违,讲了性空就与缘起相违。如果这两个不是二互不违,那么你佛的密意还未达到。

  那就是说佛的密意就是要达到缘起性空二不相违,就是我们天天念的“生死涅槃纤毫自性无”,一切法一点自性也没有,而缘生因果一点也不错,“二互不违相助以出生”,这个东西达到了,佛的密意就得到了,那么我们天天念了,达到没有?求加持!你达不到就要求加持。那么这是佛的密意,根据《三主要道》说的就是正见,缘起性空二不相违的,这个是佛的密意,这是一个。

  根据帕绷喀大师的推论。他另外的一个依据,“一切佛经心要义”,从这个里面指出,出离心也是一个。那么“是诸菩萨所赞道”,就是菩提心也算一个。那么正见、出离心、菩提心这三个在经都现出是佛的密意,那么他就推论出来,真正佛的密意应当说就是三主要道,就是出离心、菩提心、正见,这也是我们《菩提道次第》扼要了,所以说能把菩提道次第抓住的话,那么一切大经大论的密意你就抓得住了。这个是第三个殊胜,能够得到佛说的经的密意,通过《菩提道次第》的学习能够得到。

  

   乙四 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极大恶行自行消灭者。

  最后一科了,最后这一科是果了,因为前面的那些殊胜得到之后,最后那个就是“极大恶行自行消灭”。那么这些谤法的罪自然就消灭了。

  如《白莲华》及《谛者品》宣说,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

  “如《白莲华》及《谛者品》宣说”,《白莲花》就是我们的《法华经》,《谛者品》一般是指《宝积经》的《谛者品》 。这个里边怎么说呢?

  “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那么这个《法华经》大家都知道,《谛者品》可能看的人不多。 《法华经》里边说,佛说的说话有实有权,实是直接了当给你说的,权是方便说的、转个弯儿说的。但是或者权也好,实也好,都是开示成佛的一些方便。权就是说转个弯儿,就是声闻,先到化城,然后再引到菩提道,菩提的目的。那么实的说的,那就是直接了当给大乘说了:你们应当趣向菩提。那么管你实也好,权也好,目的都是成佛的。都成就方便,有的众生根机钝,他成佛太艰苦了,他不愿意,他就给他方便了,来个权嘛,你先成个阿罗汉嘛,阿罗汉成好之后,自然就回向大乘。 

  《法华经》也有个话,没有一个阿罗汉,真正达到阿罗汉而不回向大乘的,是不会有的。因为真正通达法性之后,自然要回向大乘了,除非你是没有通达,那么你不回向了。那么真正通达了,成了阿罗汉的果,决定会回向。这是权。不管你权也好,实也好,都是开示成佛的方便。

  有未解是义者,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遂判好恶,应理非理,及大小乘,谓其菩萨须于是学,此不须学,执为应舍,遂成谤法。

  那么有些没有懂这个道理的人,他就看了表面上的话,他就搞错了。

  “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执菩萨道为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了,那个声闻乘是成佛的障碍,是焦芽败种,是不能成佛的。他执错了,以为它是成佛障碍,那么就不要了,声闻乘就不要了。他里边呢,大乘是好的,二乘是恶的,大乘是“应理”的,二乘是“非理”的。“及大小乘”,一个是大乘,一个是小乘,从这里来了。我们再说,海公上师经常说,我们现在中国的一些佛教里边,不管是居士、出家的比丘,都有这么说的。就是说大小乘在哪里判呢?发心判的,不在法上判的。法都要的,这个前面讲过么,菩萨道要利益世间的话,那你三乘都要会,如果你不会的话,三士道都要会,不会的话你就不能利益世间。那么至于说哪些要舍掉的呢?二乘的心,他自利的心,这些是不要的,那就是发心的问题了。发心不好,那是发心的问题。法没有什么好不好的。

  佛所说的法,《四十二章经》讲佛的法就是譬如食蜜,吃蜜一样的,中边皆甜,中间也甜,边上的也是甜的,都是一味的 。也没有好坏是非,都是自己搞错的人搞出来的。大小乘也是我们在讲《印度佛教史》的时候讲过了,一个是根本乘,所以说它是小乘,因为那个时候闹宗派见,把根本乘贬低了,说他是小乘。实际上是贬低的话,实际上没有这个小乘大乘分的。心是有的,法上不能分大小乘。你发的心是有大小,发的成佛的是大心,发的是自了汉自利的,那是小的。那么法不能说大小乘的法。

  “谓其菩萨须于是学”,因为他搞错了,分好、恶,是、非,合理、不合理,大的、小的。这么一分的话,“谓其菩萨须于是学”,菩萨,这个要学的,那个不要学的,不要学的就舍掉它了。这样子,谤法。

  我们在《菩萨戒》里边也有,声闻律是要学的,但是劣心——自利的心要舍掉的。学过菩萨戒的都知道啊。那么就是说菩萨戒里边三聚戒都要的,但是二乘的心不要的。那么你说二乘的东西不是菩萨道的,要舍掉的,那就是谤法了。所以说假使前面的这些没有领会好,就很容易走上谤法的道路。

  《徧摄一切研磨经》云:“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若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若作是云,此则应理,此非应理,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说,此是为诸声闻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独觉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诸菩萨所学,是为谤法。”

  “《遍摄一切研磨经》”这是一部经的名字。它里边怎么说呢?

  “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这个诽谤正法很细的。我们看不出来的,有的以为自己还没有谤,实际上早就谤起来了。

  下边详细说。“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在佛所说的经里边,你说一类是好的、善的、殊妙的,一类是不好的、下劣的,这样子想的话这就是谤法。

  “若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