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19

  ..續本文上一頁樓了。但是第二個上了一層樓了,前面的就包了。即然是教授的話,決定不相違的。這裏邊有這樣連貫的一些意思在裏面。

  

   乙叁 易于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易于獲得勝者密意者。

  第叁科就是說殊勝呢,“易于獲得勝者密意”。

  佛講的經甚深,在當時佛在世時候根器利的一聽就開悟了證果了。那麼到末法時期,佛說的經我們看了就看不懂了。看不懂呢,就很難得益了,密意在哪裏也不知道了。

  至言及論諸大教典,雖是第一最勝教授,然初發業未曾慣修補特伽羅,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難獲密意。

  “至言及論諸大教典,雖是第一最勝教授”,這個前面說過了,佛的話,經跟那些菩薩造的論,這些都是最勝的。“第一”,就是最勝的教授。“然初發業未曾慣修補特伽羅,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難獲密意”,但是初修的,那是指末法時期了。在正法時候,佛在世的時候,初修的一碰到佛一開示就證果證道的很多。“初發業”是我們末法時期的那些才開始學佛的,“未曾慣修”,也沒有串習過,沒有修過,那麼就像我們這裏才來的那些,對佛教什麼都不了解的。那麼你開始聽經論就感到很吃力了,要抓住要點不一定抓得住了。所以說初發業的,沒有經過久修的那些補特伽羅,那些有情,假使不依止善士的教授,那就是依靠善知識了,不依靠善士的教授,直接趣向大經大論,直接去看經論去了,“難獲密意”,它的密意你看不出來的。

  我們講《攝大乘論》的時候講過,有些話是有密意的。“殺父殺母就成佛,就解脫了”,怎麼殺父殺母是五無間罪,怎麼會解脫呢?它這裏“父”就是無明,無始以來我們在無明裏面混的;“母”就是貪愛,因爲貪愛才投生的,那麼把這兩個東西去掉呢,就解脫了。這裏有密意嘛!你如果沒有人給你講這個道理的話,你自已去看,那真的把父母殺掉了,你還犯五無間罪了,不但解脫不了,受苦去了。那麼佛的話,他的密意你不知道,那就會搞錯。那麼就是說沒有善知識教授教誡的,你直接看經論,密意是得不到的。

  我們現在的人,論不要,漢人要直接看經,他說佛經是佛說的,論是菩薩、祖師說的,總是佛說的高。我們念經,你們念論,你們祗要念儀軌。好象他高得很。但是你經能不能懂呢?你懂不了的話,你還不如降低點,從論裏邊去探討,把經的意思才拿得到。

  所以說第一個是“難獲密意”。

  設能獲得,亦必觀待長久時期,極大勤勞。

  “設能獲得”,假設你得到了,“亦必觀待長久時期,極大勤勞”。即使你能得到一點點,必定要花很久的時間,花很大氣力才得到一點點,准不准確還成問題。

  若能依止尊長教授,則易通達,以此教授,能速授與決定解了經論扼要。其中道理于各時中茲當廣說。

  假使你能夠“依止尊長”,就是上師。尊長的“教授”,這裏指的是《道炬論》,跟我們《菩提道次第》這一類的書。“則易通達”,那麼這個可以容易通達。

  所以說我們的論,這些道次第之類的書,它就是我們通達大經大論的一把鑰匙。你如果不要它的話,經論我們直接密意得不到。所以說要靠這些尊長的教授,就是他們造的論,透過這些我們就會容易通達。

  “以此教授”,因爲這個教授能很快地“授與決定解了”,能夠很快地告訴我們,授給我們,並且得到決定,能夠解了經論的重要的一些內涵,這個道理,各個時候各個時候,慢慢的下面都要說了。

  現在就說到這裏了。那麼勝者密意到底是什麼呢?這裏就沒有仔細講。我們從帕繃喀大師那裏說,他就是說,這個密意就是叁主要道,就是正見、菩提心、跟出離心。它的依據就是在《叁主要道》裏面有一個頌:“現相緣起不虛妄,離執空性二了解。何時見爲相違者,尚未通達佛密意。”就是說緣起是如如不虛,我們《上師供》就有了,它的自性是空的,諸法一切自性都是空了,“緣生因果如如不虛誤”,就是這個。這兩種東西如果你當作兩個的看,有一點合不攏的,講了緣起就與性空相違,講了性空就與緣起相違。如果這兩個不是二互不違,那麼你佛的密意還未達到。

  那就是說佛的密意就是要達到緣起性空二不相違,就是我們天天念的“生死涅槃纖毫自性無”,一切法一點自性也沒有,而緣生因果一點也不錯,“二互不違相助以出生”,這個東西達到了,佛的密意就得到了,那麼我們天天念了,達到沒有?求加持!你達不到就要求加持。那麼這是佛的密意,根據《叁主要道》說的就是正見,緣起性空二不相違的,這個是佛的密意,這是一個。

  根據帕繃喀大師的推論。他另外的一個依據,“一切佛經心要義”,從這個裏面指出,出離心也是一個。那麼“是諸菩薩所贊道”,就是菩提心也算一個。那麼正見、出離心、菩提心這叁個在經都現出是佛的密意,那麼他就推論出來,真正佛的密意應當說就是叁主要道,就是出離心、菩提心、正見,這也是我們《菩提道次第》扼要了,所以說能把菩提道次第抓住的話,那麼一切大經大論的密意你就抓得住了。這個是第叁個殊勝,能夠得到佛說的經的密意,通過《菩提道次第》的學習能夠得到。

  

   乙四 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者。

  最後一科了,最後這一科是果了,因爲前面的那些殊勝得到之後,最後那個就是“極大惡行自行消滅”。那麼這些謗法的罪自然就消滅了。

  如《白蓮華》及《谛者品》宣說,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

  “如《白蓮華》及《谛者品》宣說”,《白蓮花》就是我們的《法華經》,《谛者品》一般是指《寶積經》的《谛者品》 。這個裏邊怎麼說呢?

  “一切佛語,或實或權,皆是開示成佛方便”。那麼這個《法華經》大家都知道,《谛者品》可能看的人不多。 《法華經》裏邊說,佛說的說話有實有權,實是直接了當給你說的,權是方便說的、轉個彎兒說的。但是或者權也好,實也好,都是開示成佛的一些方便。權就是說轉個彎兒,就是聲聞,先到化城,然後再引到菩提道,菩提的目的。那麼實的說的,那就是直接了當給大乘說了:你們應當趣向菩提。那麼管你實也好,權也好,目的都是成佛的。都成就方便,有的衆生根機鈍,他成佛太艱苦了,他不願意,他就給他方便了,來個權嘛,你先成個阿羅漢嘛,阿羅漢成好之後,自然就回向大乘。 

  《法華經》也有個話,沒有一個阿羅漢,真正達到阿羅漢而不回向大乘的,是不會有的。因爲真正通達法性之後,自然要回向大乘了,除非你是沒有通達,那麼你不回向了。那麼真正通達了,成了阿羅漢的果,決定會回向。這是權。不管你權也好,實也好,都是開示成佛的方便。

  有未解是義者,妄執一類爲成佛方便及執他類爲成佛障礙,遂判好惡,應理非理,及大小乘,謂其菩薩須于是學,此不須學,執爲應舍,遂成謗法。

  那麼有些沒有懂這個道理的人,他就看了表面上的話,他就搞錯了。

  “妄執一類爲成佛方便”,執菩薩道爲成佛方便,“及執他類爲成佛障礙”了,那個聲聞乘是成佛的障礙,是焦芽敗種,是不能成佛的。他執錯了,以爲它是成佛障礙,那麼就不要了,聲聞乘就不要了。他裏邊呢,大乘是好的,二乘是惡的,大乘是“應理”的,二乘是“非理”的。“及大小乘”,一個是大乘,一個是小乘,從這裏來了。我們再說,海公上師經常說,我們現在中國的一些佛教裏邊,不管是居士、出家的比丘,都有這麼說的。就是說大小乘在哪裏判呢?發心判的,不在法上判的。法都要的,這個前面講過麼,菩薩道要利益世間的話,那你叁乘都要會,如果你不會的話,叁士道都要會,不會的話你就不能利益世間。那麼至于說哪些要舍掉的呢?二乘的心,他自利的心,這些是不要的,那就是發心的問題了。發心不好,那是發心的問題。法沒有什麼好不好的。

  佛所說的法,《四十二章經》講佛的法就是譬如食蜜,吃蜜一樣的,中邊皆甜,中間也甜,邊上的也是甜的,都是一味的 。也沒有好壞是非,都是自己搞錯的人搞出來的。大小乘也是我們在講《印度佛教史》的時候講過了,一個是根本乘,所以說它是小乘,因爲那個時候鬧宗派見,把根本乘貶低了,說他是小乘。實際上是貶低的話,實際上沒有這個小乘大乘分的。心是有的,法上不能分大小乘。你發的心是有大小,發的成佛的是大心,發的是自了漢自利的,那是小的。那麼法不能說大小乘的法。

  “謂其菩薩須于是學”,因爲他搞錯了,分好、惡,是、非,合理、不合理,大的、小的。這麼一分的話,“謂其菩薩須于是學”,菩薩,這個要學的,那個不要學的,不要學的就舍掉它了。這樣子,謗法。

  我們在《菩薩戒》裏邊也有,聲聞律是要學的,但是劣心——自利的心要舍掉的。學過菩薩戒的都知道啊。那麼就是說菩薩戒裏邊叁聚戒都要的,但是二乘的心不要的。那麼你說二乘的東西不是菩薩道的,要舍掉的,那就是謗法了。所以說假使前面的這些沒有領會好,就很容易走上謗法的道路。

  《徧攝一切研磨經》雲:“曼殊室利,毀謗正法,業障細微。曼殊室利,若于如來所說聖語,于其一類起善妙想,于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爲謗法。若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是謗僧伽。若作是雲,此則應理,此非應理,是爲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爲諸菩薩宣說,此是爲諸聲聞宣說,是爲謗法。若作是言,此是爲諸獨覺宣說,是爲謗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諸菩薩所學,是爲謗法。”

  “《遍攝一切研磨經》”這是一部經的名字。它裏邊怎麼說呢?

  “曼殊室利,毀謗正法,業障細微”,這個誹謗正法很細的。我們看不出來的,有的以爲自己還沒有謗,實際上早就謗起來了。

  下邊詳細說。“若于如來所說聖語,于其一類起善妙想,于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爲謗法”,在佛所說的經裏邊,你說一類是好的、善的、殊妙的,一類是不好的、下劣的,這樣子想的話這就是謗法。

  “若謗法者,由謗法故,是謗如來,…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