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20

  ..續本文上一頁是謗僧伽”,假使你謗法的話,因爲你謗法就是謗佛,法是佛說的,你既然謗法就是謗佛。既然謗了佛了,也謗僧了。因爲僧是依這個法修的,依佛說的法而修的叫僧麼。那麼你既然謗佛了,謗法了,僧也謗了。你修的是錯的,你聽的話也是錯的,你跟著學的師父也是錯的。所以說把法一謗的話,整個叁寶就謗完了。

  “若作是雲,此則應理,此非應理”,這個是合理的,那個是不合理的,“是爲謗法”,這個就是謗法。

  “若作是言,此是爲諸菩薩宣說,此是爲諸聲聞宣說,是爲謗法”,這些法是給菩薩說的,這些法是給聲聞說的,你這麼一說,謗法!這個人家看看,這個對的麼,謗法啊。因爲法是沒有大小的,祗有心有大小。

  “若作是言,此是爲諸獨覺宣說”,那麼一樣的,這些法是給獨覺說的,我們是不要學的,也是謗法。

  “若作是言,此者非諸菩薩所學,是爲謗法”,假如說這是聲聞獨覺的東西,菩薩不要學的,焦芽敗種,學了要成不了佛的,那麼也是謗法。

  所以說謗法很微細,稍微一搞錯,謗法的罪就造出來了。所以要特別注意。那麼你去把你嘴關住不說話,你心裏還是要謗,怎麼辦呢?把前面的這幾科搞通呢自然就不謗了。因爲你心裏沒有搞通呢,就謗了,一碰到就要謗起來了。

  若毀謗法,其罪極重。 《叁摩地王》雲:“若毀此贍部洲中一切塔,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若弒盡殑伽沙數阿羅漢,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

  謗法的罪重不重呢?極重。“若毀謗法”,毀謗佛的正法,“其罪極重”。

  “《叁摩地王》”,一本經的名字,“雲:“若毀此贍部洲中一切塔,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他說你把贍部洲的一切佛塔,包括其他的祖師塔、聲聞緣覺塔全部毀完了,你跟謗法的罪比起來呢,這個罪還特別重,就是謗法的罪比那些還重得多。“若弒盡殑伽沙數阿羅漢,若毀謗契經,此罪極尤重”,你把殑伽沙數,就是恒河沙數的阿羅漢,那麼多的阿羅漢殺完了,你跟謗法的罪比起來,謗法的罪比它還重得多,那就是可怕的很!我們千萬不能謗!你謗的話,阿羅漢殺那麼多還沒有這個重。

  雖起謗法總有多門,前說此門極爲重大,故應勵力而斷除之。

  那麼雖然說謗法有很多原因,“多門”就是很多門謗法。有的是外道要謗,有的是內道裏邊心裏他自己執著一個要謗其他的,那麼謗的因緣是很多了。

  “前說此門極爲重大”,我們前面說的那個門,前面說的那個門是什麼?就是不懂無知麼!把一切佛的經沒有違的不知道,以爲有相違的,一切佛的經都是我們成佛的教授教誡,不知道,這些無知。那麼這個産生的謗法特別大,所以說應當“勵力而斷除之”。應當要努力斷除這個謗法的,杜絕這個門,就是這個無知要去掉。那就把前面搞懂,這無知就去掉了,這個謗法的罪就斷除了。

  那麼這個裏邊我們參考一下昂旺堪布的,什麼叫無知?

  雲無知者,即指不知上叁節之義。如謂佛講說與修相違,及小乘與大乘相違等是。如知前說,一切經互不相違,一切經皆爲教授,乃佛密意,即可關閉此謗法之門矣。

  這個,我們感到傳承是厲害。昂旺堪布的話跟帕繃喀大師的話幾乎是一個印板出來的,就是發揮的有些廣略不同而已,而他的原則都是一條線的,這是傳承。昂旺堪布是帕繃喀大師的弟子。他也是康薩仁波卿的弟子,但是跟帕繃喀大師學的時間更長一些。所以他們說的話,幾乎是一個類型的,帕繃喀大師也這麼說。

  他說什麼叫無知?就是前面叁節,尤其是前兩節,一切聖言都是教授,一切聖言不相違的,再後一個要得到密意,易得到他的密意。這叁個如果不知道的話,那麼就叫無知。就是說佛說的話與修相違的,大小乘相違的,顯密相違的等等,這樣子說,是謗法自然會來了。一切經互不相違,一切經皆爲教授,這些是佛的密意,如果這叁個知道之後,那麼這謗法的門就關掉了。

  那麼所以說我們很幸運,在《菩提道次第》開端的時候先把這四個殊勝講了,那就是說第四個謗法極重的罪的門給我們關住了。不會謗了。如果說你《菩提道次第》學好,你還來謗的話,那你自造業了,你爲什麼不照《菩提道次第》去做呢?明明知道了不能謗的,明明告訴你,不謗的那些方法都告訴你了,門也給你關了,你自己去打開,那你幹什麼?你學什麼東西了?那就是要學的,要拿來行動上做的。你說:“噢!我學過了,學好了。”結果又謗起來了,那你沒有學好,你恐怕懂也沒有懂麼!這個學麼就要,這四個殊勝學了之後,再不能謗了,要謗法的話,那可惜了。那麼我們看看帕繃喀大師又怎麼說呢?

  如果我們能對前叁種殊勝獲得決定,那麼就會感到佛語中無一字可舍,而將其全部視爲實修教授,對它們生起同樣的恭敬。這樣的話,我們也就不會去分判法的優劣,從而自然而然地堵塞最嚴重的謗法之門。

  他說,如果我們能夠對前面叁種殊勝得到決定解的話,那麼就會感到佛裏邊說的話,沒有一個字是可以舍掉的,而把它全部認爲是真正修行的教授。對他們起了同樣的恭敬,每一句話都一樣的恭敬,沒有這個特別恭敬,那個是不恭敬是可以舍掉的。如果我們遵照前面這個作到的話,我們也就不會去分別他的優劣了,就自然而然的堵塞了一些嚴重的謗法的門,就把它塞住了麼。那就是說我們把前面叁個殊勝學了之後,第四個殊勝自然會來的,你謗法的門自然給你堵掉。那麼我們要好好學了,學了之後把謗法的門堵掉,如果還在謗的話,那就是這個門就是前面沒有學好,那趕快再補。這裏麼就是說,“斷除之”。

  此亦若能獲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惡行自趣息滅。

  那麼這個就是說了,假使我們把前面的“定解”,就是說一切佛的法都是不相違的,都是爲了一個補特伽羅成佛的教誡,這些能夠得了“定解”,“定解”就是學了之後,已經真正懂了,再也不能動搖了。那麼這樣子,能夠遮除,把謗法的門就遮除了,那些惡行自然息滅,那就苦也不必受了,謗法的苦就不受了。

  此定解者,應由多閱《谛者品》,及《妙法白蓮華經》,而尋求之。

  那麼這個定解,前面講了,如果你要廣泛的參考,就是多看看《谛者品》、 《妙法蓮華經》,多多去尋求、研究,那麼這個定解可以給你更堅固的生起來。

  諸余謗法之門,如《攝研經》中,應當了知。

  那麼這裏說,謗法有多門,這一門,無知這一門呢,祗要把前面叁個殊勝知道就可以堵住了。那麼其他謗法的門呢,這裏是沒有講,那麼你要去看“《攝研經》”,是前面那個“《徧攝一切研磨經》”。這裏邊看廣講,當然這部經我們好象是漢文沒有,那就到此爲止。

  那麼這裏我們要引一下昂旺堪布的話:

  或問:于見上生爭論,是否謗法。須知凡佛許大小中觀唯識,如謂非佛之道者爲謗法,如著撰言說破斥邪見,非爲謗法。

  他說,“于見上生爭論,是否謗法”,我們說我們學法的時候,不是要辯論,辯論的時候要爭論,這個爭論是見上的爭論,這種爭論是不是謗法呢?一般人不敢回答了。

  “須知凡佛許大小中觀唯識,如謂非佛之道者爲謗法。”佛的法,他們西藏是攝爲四類,就是有部的、經部的、瑜伽的就是唯識的,跟中觀的,那麼這些法,假使你說這些法哪一個不是佛說的,那是謗法。就是說小乘說“大乘非佛說”,或者顯教說密宗是婆羅門變種,這些是謗法。

  那麼假使說,如果我們把他裏邊某些不正之見,破斥那些邪見,在某一個宗派裏邊把那些不正見把它破除,那不叫謗法。我們說還有一些辨了不了義的,說中觀宗是了義的,其他的不了義的,這也不是謗法。因爲這個佛說法本來有權有實麼。這不屬于謗法的。就說不是佛說的,是佛道以外的,這就是謗法了。那麼這些我們還是要避免謗法麼就要注意了。

  在帕繃喀大師裏邊,他把這四個殊勝講了之後,又講了叁大別法,特別殊勝的法。這叁大別法是什麼呢?就是前面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的叁大別法。因爲我們說《菩提道次第》就是依據《道炬論》造的,那麼《道炬論》的功德它也有了。所以除了這個特色——指出的四個殊勝之外,還有叁個特殊的別法,就是這個《菩提道次第》也有,第八頁裏邊(《集注》第十九頁)。

  第一個,“具攝經咒所有樞要開示故,所诠圓滿”,所講的東西是圓滿的,內涵是圓滿的,一切經,顯的密的,所有的裏邊的重點全部講完了。 《道炬論》是這麼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也是這麼的。所以說《廣論》裏邊也具足第一個別法。

  第二個,“調心次第爲最勝故,易于受持”,他調心的次第講的是最殊勝,就是說講的最好,按著次第講,那麼容易受持。假使你不按次第講的話,就困難了。那麼因爲按了次第講所以殊勝,那容易受持。

  第叁個,“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余軌”,這是根據無著跟龍樹兩大車軌,深見廣行兩個得來的,以這兩個教授來莊嚴的。那麼“勝出余軌”,就是超過其他的說法了。

  這是他的叁大別法,特別的方法,《廣論》裏邊是屬于《道炬論》的,那麼既然《道炬論》有,《廣論》也有。所以贊歎《廣論》,不但有四種殊勝,還有叁大別法。

  爲什麼這麼贊歎呢?就是我們好好學了。那麼殊勝的法擺在你面前,你不學的話,不是可惜嗎?跑倒跑到寶山了,寶一個也沒有拿,結果反而欠了一身債回去,這不是愚癡透頂麼。

  這裏我們就把四種殊勝講了,下邊開始聽講的一些相應法。時間還有一點。

  

   甲叁 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中分叁:一聽聞軌理,二講說軌理,叁于完結時共作軌理。初中分叁: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二于法法師發起承事,叁正聽軌理。  

  “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中”,講和聽這兩個殊勝的相應,怎樣子能殊勝相應呢?裏邊要分叁個。“一聽聞軌理,二講說軌理,叁于完結時共作軌理”,叁種規範,聽講的時候的規矩,講經的時候的規矩,圓滿之後再怎麼…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