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18

  ..續本文上一頁的,跟那些大經大論,都是爲我一個人成佛所需要的一切法,教授教誡。那麼這樣子把整個障礙就可以去掉。

  那麼這裏邊,昨天我們講一段,有人提問題。因爲這一段我還沒有仔細講,就是最後那一段。就是:

  “如是由此教授,能攝一切經論道之樞要,于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此一切中諸應舍修者即作舍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爲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爲教授。”

  就是說,一切聖言都是教授,怎麼樣體會呢?要這樣體會。那麼有人提一個問題,並不是說說體會,怎麼體會的意思他沒有問,卻是說了一些什麼呢?怎樣子止修,怎樣子觀察修?這個我們說後頭要廣講,這個現在我們按次第來,先把前面的四個重要性、殊勝,把它了解了。止觀後頭就要講,後面講是略講,到後面奢摩他毗缽舍那的時候廣大地講,這是按次第來。現在沒到這個次第,不要忙,一步一步來。

  那麼我們先把什麼叫一切佛聖言都是教授,怎麼體會呢?這段文就是一個很好的總結。它說“如是”,根據前面講的總結一下,“如是”就是前面講的,因爲前面講的有相違,顯的、密的互相要攻擊;大的小的要互相攻擊。一個是說的和修的分了兩半,有的說的是講空的大道理的,沒啥價值的,而修的一些教授是真正講修行的要旨要點的、心要的。那麼這樣都是誹謗正法的話。

  因爲這兩個缺點,就是前面搞錯的兩個要謗法的東西,“由此教授”,由我們這個《菩提道次第》教授,“能攝一切經論道之樞要”,一切經、一切論,它裏邊重要的東西都攝完了。我們通達了一切法是佛說的聖言,是沒有違背的。那些顯密、大小的互相誹謗就會成解消掉了,一切都是佛的教授教誡。那麼說,學的時候是講的空的大道理,修的時候要另外找一種方法修,這個錯誤也可以去掉了。所以說本論,就是說,這個教授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把一切大經大論,佛說的經,菩薩作的論說的重要的地方全部把它攝完了。

  那麼哪些內涵呢?最初的,我們修行最初“親近善知識”;那麼最高的,止觀雙運,密法裏面生圓次第。那就是從最初的修法——親近善知識,一直到最高的止觀成就,裏面一切要修的有兩種,一種是“舍修”,一種是“舉修”。

  這個“舍修、舉修”,在藏本文裏邊兩個字是一樣的,就是後面的“止修”跟“觀察修”。他翻一個“舍修”、“舉修”,後面又翻“止修”、“觀察修”,確實有點混淆。我們查過了,藏文的字是一個字。那麼它分了兩個翻譯,就是一本書裏面出現兩種不同的翻譯,會使人産生混淆。我們這裏就知道了,這個的“舍修”就是最後面的“止修”,所謂“舉修”就是“觀察修”。

  那麼現在我們——廣講我們後面要講了,略略的大概我們就引帕繃喀大師的解釋,他說“什麼叫觀察修” ?是廣泛地去應用教、理、譬喻、因,喻因就是因明的道理,教理就是根據佛的經教的道理、論的道理,進行思惟,這個修就是觀察修。那麼奢摩他之前的一切修法都屬于觀察修的。得了奢摩他之後的修法裏面就有止修了。所以說現在有人要問“止修怎麼修”,這是奢摩他以後的事情,你現在知道也沒有用,慢慢來嘛。

  就是說從依止善知識一直到止觀雙運,裏面很多的修法,總的包括就是這兩種,一種是止修的,一種是觀察修的。哪一些該止修的就止修;哪一些要觀察修的就用決擇的智慧去觀察。“正思擇”就是不要胡思亂想,你根據佛的教理的軌道,根據因明的叁支比量來思擇,就不會錯誤的了。

  “編爲行持次第引導”,什麼叫“編爲行持次第引導”呢?就是說我們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大概的科判大家心裏都有了。道前基礎裏面有多少——暇滿、依止善知識等等;從叁士道,下士道是念無常、觀惡趣、歸依叁寶、明業果等等;中士道有戒、定、慧這些內涵。那麼這些你把那些所看到大經論裏面的話,都納入我們科的類裏面去,那麼你就可以知道說的經論都是教授教誡,因爲我們《菩提道次第》就是教授教誡嘛。

  我們打個比喻說。 《四十二章經》裏佛問比丘:“人的壽命有多長?”有的說一天一夜,最後一位比丘說“在呼吸間”,佛就贊歎,生命就在呼吸間,一口氣出去了,第二口氣來不來還不知道,那麼這一章我們很好地想一下,回想到“觀無常”那一科去了。

  還有經裏邊講的,某人歸依叁寶之後,就是天人,他本投豬胎,帝釋天叫他念歸依叁寶的文,他一念,就到豬胎裏,養下來就是死豬,他又回到天上去了。那麼這一段文是啥東西呢?歸依叁寶的功德,所以“歸依叁寶”去了。

  假使我們看到琉璃王殺釋迦種族,殺了很多。這個想通了,就是業果。過去釋迦族裏邊捕了好多魚,把它們殺了吃了。那麼這就是報了。這些就是業果的問題。  

  那麼當我們經裏面看到的東西能夠歸納到這些修行的科判裏去的時候,那麼這些就可很明白地知道,一切經論的話都屬于教授教誡了。

  這個自已要學。當然你《菩提道次第》沒有學,科判都沒有,你歸納不了。如果你學得好,那你翻到經論都會想起:哦,這是修什麼的,這是修什麼的……都有個歸納了。那就是一切大經大論都屬于教授教誡。這個要自己體會,如果做到這一點,可以說很明白了,整個佛的聖言都是教授。這個道理自己會體會到。

  若不爾者,于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爲真教授,且于彼等,見唯開辟博大外解,而謗舍之。

  假使你不是這樣做的話,不是圓滿的道理的,就是我們修道的一分,道體裏邊的一部份,也沒有好好地用智慧去觀察,你執了這一部份,哪怕你一輩子去修,這樣修下來什麼效果呢?那你得的效果,不但不會把佛說的經、那些大經大論現爲教授,而且看到它們僅僅是講一些空道理,“開辟博大外解而謗舍之”,不要了。

  那麼這個現前就有了。有的人提倡淨土宗,祗要一句阿彌陀佛、一本《無量壽經》就夠了,其他的都不要了,這就屬于這一類。他就不圓滿地、不是全部地,執了一部份,也沒有好好的觀察思擇,就對其他的講些空道理,不要,我們修行不需要的,那麼這樣就是犯錯誤了。

  所以我們修行的人呢,沒有祖師的教授教誡,達不到佛的真正密意就會犯錯誤。這也是西藏爲什麼重視傳承的原因之一。有傳承呢,師師相傳的,這個教授教誡基本上不會錯的。憑自已的腦筋想出來的,往往要犯錯誤。

  那麼這個密意怎麼得到呢?下一科就要講了。所以說,這樣就劈爲兩半,有些是需要的,有些是不需要的。不但不需要,“謗舍之”,那麼不需要了,不要就謗了。

  現見諸大經論之中所诠諸義,多分皆須以觀察慧而正觀擇。此複修時若棄舍者,則于彼等何能發生定解,見爲最勝教授。

  我們現在所看到一切大經大論所講的道理,多分都是由觀察慧起正觀察而簡擇它的道理的。就是要觀察它的道理,決擇它的道理。假使你修的時候這些都不要了,你對它們怎麼能夠發生定解,說這是最勝的教授教誡呢?你認爲它是一句空話,就是“開辟博大外解”的,那麼修的時候就不要的,它的教授教誡,你就得不到了。一定要跟我們前面一樣的做,才能夠得到教授教誡,才能看到一切佛的話,經論都是教授教誡。如果你執了一部份,就把其他論認爲是講外解的,那麼它是教授教誡的這個定解就生不起來了。

  此等若非最勝教授,誰能獲得,較造此等尤爲殊勝教授論師。

  假使說,“若非最勝教授”,順著這句話的文下去了,它們不是最好的教授教誡,“誰能獲得,較造此等尤爲殊勝教授論師”。假使說佛的經跟祖師的論不是最好的殊勝的教授,那麼還有哪一個人能比造的這些經論更殊勝的論師呢?除了佛的經,那些菩薩祖師的論之外,哪個比它更殊勝呢?那就沒有了嘛!那麼這些不是教授、最勝的教授,哪個是最勝教授呢?那就是反駁那些持不正見的人。下面是正面講了。

  如是若能將其深廣契經及釋現爲教授,則其甚深續部及論,諸大教典,亦無少勞現爲教授,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爲勝教授所有定解,能盡遮遣妄執彼等非實教授,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無所余。

  “如是”,那麼照這樣子說呢,假使能夠“將其深廣契經及釋現爲教授,則其甚深續部及論,諸大教典亦無少勞現爲教授,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爲勝教授所有定解,能盡遮遣妄執彼等非實教授,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無所余”。如果你照正面那麼做下去的話,就是前面說的把一切大經大論都認爲是最殊勝的教授教誡的話,假使你把一切深、廣的契經跟那些解釋的論都能看成是一個教授教誡的話,那麼這是顯教了;那麼,密法裏面的那些甚深的密部的經跟論,還有很多的教典,你也可以不要費很大的功夫能夠知道它也是教授。就是顯教通了,知道是教授了,那密部的甚深的經典、論典,也能夠不要下很大的功夫,稍稍地用點功,也知道這些也是殊勝的教授。這樣子得到顯密都是教授教誡的話,“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爲勝教授所有定解”。那麼這個定解,決定的勝解生起了。這些顯也好、密也好,這些經啊、論啊都是最殊勝的教授,這個定解生起了。這個定解生起來有什麼好處呢?

  “能盡遮遣妄執彼等非實教授,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無所余”,那麼這個定解生起之後,那些錯誤的執爲經論不是真正教授,另外要求其他的教授,修行時求其他方法去修的,“背棄正法……”,把經論的正法背棄、舍掉,這種邪的分別呢,全部掃得幹幹淨淨。那就是這個定解生起就有這個好處。

  這個總結前面的兩個殊勝,這兩個殊勝是有一定聯系的。第一個是說“一切佛的聖教都是不相違的”,第二個“不但不相違,而且都是我們修行的教授”。意思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正因爲是經教是不相違的,所以都是我們的教授。第二個“現爲教授”是進一層的,就是說凡是現爲教授的,絕對是不相違的。那第一層呢,一切經教不相違,還不一定就是教授。要第二個都是教授說出來之後,才能更上一層…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