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後,看到內部有一些不正的言論,思想不統一,所以提出再學一次《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要求。

  本來我們說,《廣論》,臺灣日常法師講的磁帶已經很夠用了,再說還有帕繃喀大師的《掌中解脫》,還有我們最足以參考的昂旺堪布的《略論釋》,這幾本書大家參考著學習已經夠了。但是在學習中間發現一些問題:就是我們用的法本是法尊法師的譯本,這裏邊的文字比較古澀,有些比較願意探討深刻一點的人就感到文不好解。不好解就經常來問,我就隨便說了一句:“我們以後幹脆來一次銷文的講解。”這個話是對內部說的,就是說內部學《廣論》,銷文中有困難我們就來次銷文,那是很簡單的,就是把文字銷一下結束了。但是這個話傳出去以後呢,傳到居士間去了,那麼紛紛要求講《廣論》,再加上又送來很多裝置,錄音的什麼東西,那就騎虎難下,逼上梁山,非講不可了。那麼這個情況呢,就是講,這個《廣論》本來是認爲夠了,不需要再講了,但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得不講一下。

  但是講《廣論》違緣很大。本人在八七年從廣化講課回來之後,在上海的時候,曾經給上海居士講過一次《廣論》的下士道。當講到支那堪布的邪見的時候,就突然眼睛裏邊流出跟墨水一樣的,彌漫著這個眼球,東西就看不清楚了,後來去檢查說是什麼病,“晶體渾濁”。這個牽製了幾乎兩年,那個障很大,後來,出了障以後,下面就沒有講下去了。以後就到成都去了,到成都休息了一段時間,也勉強地給他們講一些經。最後寶光寺開了個班,辦校的時候基本上好了,那麼就開始給他們辦校。那就是說,障很大。

  所以說這次雖然答應來講,還是心有余悸。那麼我就給南無寺的佛爺通過一次電話,就把這個情況陳白了,佛爺感到很驚奇:“噢,那麼大障!”結果他停了一下,在定中觀察:“不要緊,我給你念經。”這個話就把我的顧慮消除了,佛爺他已經觀察了,不要緊,同時念經加持,正在宗大師金剛法會之前的那幾天他念、加持,這樣信心具足,就膽大地開始了。

   說明

  那麼這個情況我們還是要講一下。法尊法師翻的譯文確實不但是古文,而且還有些藏語的文法和漢語的詞彙糾纏起來,很多講起來是有極大困難的。

  假使我舉個例,在他們學日常法師講記的時候,有人提個問題:阿底峽尊者的見是中觀見,但是他傳承的根本上師——金洲大師是唯識宗的,唯識宗下的實相分見。這個話很費解。“實相分”,我們漢地的法相,實相就指真如,唯識宗的實相當然就是圓成實性。依這樣講,中觀宗,我們從漢人的法相講,中觀宗講的是一切法自性空,而唯識宗講的是圓成實性,是有的,那個“見”。那個“分”就不好講了,那麼勉勉強強地過去了。

  但是後來決定要講之後,就要把這個文再琢磨一下。那就是依靠了我們學僧裏邊有兩個稍微懂點藏文的,把藏文的原文對照一下,然後把這個字查出來再去查藏文字典。結果發現,“實相分”就相當于我們漢地的“有相唯識”。所以說這個“實相分”如果不經過這樣一番研究,查藏文的字呢,那就是沒有辦法講的,絕對不會想到“有相唯識”這條路上去,實相分就是有相的相分。那麼就是說,我們說以前的難陀、安慧他們是古唯識,講相分是沒有的,那麼說是無相唯識。講護法菩薩,還有他前面講因明的,他們就主張有相唯識,相分是有的,那麼這樣子講,就把這個事情溝通了。

  這就是舉個例。其中很多這類的事情,我們不可能每一個都有去考,那考起來時間很長,有時候還會疏忽,沒有發現,所以說這次講解祗可以說是摸象的解釋。因爲我們畢竟還沒有通藏文,原文沒有可以正確地對照,祗是憑著漢語的文法、法相,跟漢語的語法,來給大家講一下。

  講的原因呢,因爲很多人銷不了文,對學法就不踏實。現在新的譯本沒有出來,舊的參考書又僅僅有這麼幾本,在這個條件下,我們試探性地來一次摸象的解釋,做一個對現在的參考。當然,將來藏文人才多了,能夠正確地把這些模糊、模棱兩可的文字把它搞清楚之後呢,那當然就更正確,更好。我們也希望將來這樣的人才早一點出來,可以把《廣論》徹底地搞清楚。這個就是我們講的緣起。

  

   傳承

  現在還談一談,我們寺院裏邊呢,經常會出現關于傳承的問題。本論的傳承,我們是海公上師的傳承了。海公上師在康薩仁波卿的座下,他學過《菩提道次第》,也學過《現觀》;同時透過佛爺,他是學過阿底峽尊者的一部,叫做《菩提巴他紮底邦》這部書,這部書五部論的總的傳承都有的。

  那麼後來,我在南無寺的時候,佛爺慈悲,又特別給我加了一個,爲我一個人傳了一個菩提道次第跟五大部的傳承,叫《降區朗傑突突》,又給我個人傳了一次。那就是說,海公上師的傳承,佛爺又加上一個傳承,菩提道次第跟五大部的是夠的。這方面請大家放心,不是亂說。這是我們第叁個講的問題。

  下邊我們就看《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原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

   序分

   甲一 論前歸敬

   歸敬文殊菩薩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他翻的是藏語,漢語是“敬禮尊重妙音”,就是文殊菩薩,就是敬禮上師文殊菩薩,歸依上師文殊師利菩薩。上師文殊師利菩薩的翻譯有兩種:一種是歸依上師跟文殊菩薩;有的翻譯,直接上師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就是上師,這裏有兩種說法。這是歸敬頌裏邊的總的一個歸依、歸敬文殊菩薩。

  我們這裏就要探討一下爲什麼第一個總歸依要歸依文殊菩薩呢?它裏邊一般是這樣講的。一般就是說,在講經之前,總有歸敬頌了。歸敬頌總的,講經的時候,一般是歸依諸佛菩薩,經是講定的。講律的時候,一般是歸依佛,因爲祗有佛能說律藏,那麼是講戒律的。講論的時候呢,論是講慧的,文殊菩薩智慧第一,那麼就是歸依文殊菩薩。所以說,這部《菩提道次第廣論》是論了,那就是歸依的是文殊菩薩。

  那麼是不是每一部論都是歸依文殊菩薩呢?也不盡然。我們學過《俱舍》,《俱舍》開頭的歸敬頌:“諸一切種諸冥滅,拔衆生出生死泥,敬禮如是如理師。” “諸一切種”是智德,“諸冥滅”是斷德,“拔衆生出生死泥”是悲德,這叁個全備的就是佛。那就是歸依的是佛,《俱舍論》的歸敬頌歸依的是佛。“如理師”就是具足這樣自利利他功德的師,也就是給我們開正法的師,那麼這裏邊歸敬的是佛陀。 《現觀莊嚴論》的開端是歸依“大覺佛佛子”,這是海公上師翻的,《現觀莊嚴論》歸敬的是佛菩薩。那麼這些都是論,它就不一定歸敬文殊菩薩。但是總的來說,一般論以歸敬文殊菩薩的爲多。

  這裏總的是說跟一般性的一樣歸依文殊菩薩,總的,論常是這樣子。那麼特別的一些原因呢,就是說宗大師與文殊菩薩的關系比較深刻。他是多世以來都是宗大師的本尊,經常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的,而宗大師在現世的時候多次地親眼見到文殊菩薩,所以說在這裏更特別強調要歸依文殊菩薩。

  這是爲什麼總的歸敬頌裏邊第一句歸依文殊師利菩薩。下邊分別地講了。

  

   贊禮釋迦佛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衆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余所知意 于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第一個頌是我們熟悉的。這是我們的“具足百千妙善所生身,能滿無邊衆生願欲語,如實而觀徧知無盡意,于是釋迦主尊求加持” ,就是這個頌。法尊法師與海公上師翻的字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那就是贊歎釋迦牟尼的功德。釋迦牟尼功德怎麼贊歎呢,它分身、口、意叁部份來贊歎。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釋迦牟尼的身是無數的圓滿的善妙的法所感而生的,釋迦牟尼的身體是修的福、善法圓滿之後才感到的。那就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種種功德的所感的。這是身的功德。

  “成滿無邊衆生希願語”,衆生他所希願的,這個希願裏邊有暫時的需要的發願的人天安樂,有究竟的解脫涅槃,甚至度生成佛成大覺。這些希願,他無邊衆生有各式各樣的希願,衆生有上中下叁根,他們的根器不同,這樣子的無邊衆生,各式各樣根機的,各式各樣的希願的衆生,佛對他們說法都能夠圓滿成就他們的願,所以所說的這個法是無邊的法,是殊勝的應機的法。這是語的功德。

   “如實觀見無余所知意”,釋迦牟尼的心意他是觀見一切所知。我們學過《攝大乘論》就知道,什麼所知呢?一切法。凡是我們思索的對象,都是沒有顛倒地如實地能夠觀見,清清楚楚地,一點也不錯的,一切法都能夠徹底地了解。這樣的意,意的功德。

  具足這樣的身、口、意圓滿的功德的釋迦牟尼佛,我向他頂禮。這就是頂禮釋迦牟尼佛教主。我們一切法的來源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這是根本的來源。

  那麼下邊,第一個頌是頂禮彌勒菩薩,跟妙音菩薩,就是文殊菩薩。

  

   贊禮彌勒菩薩、文殊菩薩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無等師”也就是佛,無等等,正等正覺,沒有可以與他等的。那麼最勝的子呢,就是菩薩,佛的長子。彌勒佛是補處菩薩,文殊菩薩是叁世諸佛的師,一切成佛的智慧都靠文殊菩薩來的,最殊勝的菩薩,是佛的最勝的菩薩,最勝的子。佛教嘛,佛與佛那裏不是家庭了,指的是法子,最殊勝的法子。指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他們可以荷擔一切佛的事業,佛的成佛度生的事業,他們兩位全部能夠負擔起來。一般說佛的成佛事業十二種,我們在《攝大乘論》裏邊也講了很多,這個可以去參考,這裏就不多講了。那麼一切佛所以度衆生的事業,他們都能夠負擔起來。

  “現化遊戲無量土”,那麼示現變化,遊戲人間,無量無邊的佛土裏邊都能示現變化來度衆生。這樣子的“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了,“妙音”文殊菩薩,頂禮這兩位大菩薩,頂禮彌勒菩薩、文殊菩薩。這是從釋迦牟尼佛的根本的教的來源呢,從他們兩位開出兩大派,文殊菩薩的…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