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深見派跟彌勒菩薩的廣行派,這兩位祖師向他們頂禮。
這個傳下去,文殊菩薩傳的是,最有名的是龍樹菩薩。彌勒菩薩傳的,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攝大乘論》的作者——無著菩薩。那麼下面接下去就是歸依頂禮這兩位大菩薩、大論師。
贊禮龍樹、無著二大論師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徧揚于叁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文殊跟彌勒他們開了兩個大派,傳下去的就是龍樹菩薩跟無著菩薩,直接接他們兩個傳承的。那麼這裏就是說,最極難量、最甚深難解的“勝者教”,這個勝者教,這裏翻的是比較隱一點。我們考了海公上師的《心論》 ,跟藏文的原文,都是佛母教——《大般若》,就是指的《大般若經》,這個《大般若經》是最甚深的難量,難以思惟的。
“造釋密意贍部嚴”,而能夠把這個《般若經》,把它的深處的密意透顯出來,造這個注解解釋的,把它的密意能夠顯示出來的,是成爲南贍部的頂上的莊嚴。頂上的莊嚴是最莊嚴的,國王頭頂上的莊嚴是最大的寶、稀有的寶,這兩位也是我們南贍部洲最稀有的寶。
他們的名稱普徧稱揚于叁地。這個叁地一般就是說天上、人間和龍宮,這個叁地——天上、人間、地下龍宮。
這兩位菩薩能夠把佛說的甚深難量的《般若經》的教,就造了注解,能把這個密意傳說出來,成了我們南洲的莊嚴,他們的名稱徧揚于天上、人間和地下的龍宮,這兩位就是龍樹跟無著菩薩足下頂禮。這兩大車的,是人間的祖師。
贊禮阿底峽尊者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然燈智
這就是頂禮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的功德,就是說,把兩大車的清淨善妙的法流都繼承下來。那麼這兩大車就是兩個大派了——深見派、廣行派。這深見派是文殊菩薩傳給龍樹的。廣行派又分兩個,一個是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的,一個是文殊菩薩傳給寂天論師的。那麼就是說深觀派是一個,廣行派是兩個傳承,而阿底峽尊者把這叁個傳承都繼承下來了,所以說能夠攝持這兩大車的善妙的清淨的傳承法流的。
這什麼法流呢,就是深見派廣行派,而它的無錯誤的圓滿的這兩個道的心要,心授教要的寶藏,這個寶藏呢,就是阿底峽尊者能夠攝受這個寶藏。這個寶藏是什麼寶藏呢,就是兩大車清淨善妙的傳承法流,流下來的,哪兩個呢?深見廣行兩派,而把它們沒有錯的圓滿的道的心要教授攝受下來的寶藏,阿底峽尊者就有這個東西,能夠攝持這個寶藏的,能夠依這個寶藏滔滔不絕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這樣子爲衆生開示一切的,這樣子的阿底峽尊者,向他頂禮。
那麼就是說從釋迦牟尼佛傳到文殊和彌勒菩薩,再傳到龍樹和無著,再把他們這兩派他們的所有傳承全部承繼下來的阿底峽尊者,都頂禮。
贊禮傳授佛法諸善知識
徧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這就是說阿底峽尊者以下,宗喀巴大師親自得到傳承的,親自教導教授教誡的那些師承,在這裏都頂禮。
“徧視無央佛語目”,無央就是無邊,無邊無盡的佛說的話,都能夠看過,那就是能夠攝持一切佛說的經藏。
“賢種趣脫最勝階”,這個我們考了一下,“最勝階”藏語一般說是“路、正路”。能夠很好地趣入最勝解脫道路的,這個道路是什麼呢?
“悲動方便善開顯”,這些祖師們,悲心——大悲所自在了,善巧方便地開示這些正路。那麼在海公上師《心論》裏 ,就直接翻成“入解脫行賢能引導師”,那就是說這些善知識已經把佛的所有經論,叁藏十二部,都已經學透了,他的悲心以方便善巧爲我們開示解脫的那些殊勝的道路。那麼這些善知識呢,都一再地向他們敬禮,那就是說阿底峽尊者以後的那些師,尤其是宗大師親自得到教授教誡的那些師,頂禮那一些師。
那麼這是從釋迦牟尼佛以後流傳下來的師承頂禮完了。
我們這個歸敬頌,它什麼意思呢?我們說有幾個意思:一個是提出我們所宗奉的是佛,或者是法,或者是僧,叁寶。那麼區別于外道,外道他們所宗奉的不是叁寶。就是說我們提出所歸敬的是叁寶,就區別于我們下面所講的不是外道的邪論,亦不是世間的戲論,是佛說的正論。那麼我們的來源,都是釋迦牟尼佛一直流傳下來的那些都是有修有證的祖師。
那麼爲什麼要歸敬呢?一個就是要造論,歸敬的目的能夠使造論的時候一切違緣障礙消除,一切不利的因素排除,同時順緣具足,也可以得到佛、曆代祖師的加持,使這個論沒有錯謬,正確地能夠宣說出佛的原意。那麼這是造歸敬頌一般的用意目的都是如此。
那麼下邊就是造論的宗旨,宗大師他爲什麼要造這個論。
甲二 造論宗旨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于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複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徧勇喜
這就是說現在的根器,有勤修瑜伽的就是我們所說的老修行,他修行苦行非常行,也舍得幹,不倒單,吃一頓,什麼的都行,但是“多寡聞”,卻對佛的法聽的很少,就是盲修瞎練了。
“廣聞不善于修要”,另外一個極端呢,聽了很多,廣聞他都做到了,“不善于修要”,單是聞了很多,該怎麼修,要點拿不出來。那就不修了,單聞不修。一個是單修不聞。這都是兩個極端,不能得到佛的精要,也不能成佛道了。那麼這個偏差,當時在宗大師時存在很嚴重了。
“觀視佛語多片眼”,同時,看佛的話,看佛的經——叁藏十二部經,“多片眼”,就是用偏見的眼睛去看,不是圓滿地去看,執到一邊去了。
“複乏理辯教義力”,一方面是有偏見的看,以自己的主觀成見去看佛語,同時對道理的思辯,思辯這個教義的能力也不夠,就是說缺乏思辯的量,所以說對這個教義不能辯析清楚,這些都是缺點了。
所以說“故離智者歡喜道,圓滿教要勝教授”,就是說以他們這樣的學修,對智者——有智慧的所歡喜的道就遠離了。那麼智者的歡喜道,真正的歡喜道是什麼呢?我們在《叁主要道》裏有一個頌,那就是佛的歡喜道了,這個智者是最高的智者,佛的歡喜道是什麼呢,是有一個頌:“能見輪涅一切法,從因生果皆不虛,且能破諸所執境,彼入佛陀所喜道。”他能夠把看生死輪回跟涅槃一切法,他們從因生果一點也不錯的,而且能夠破除一切所執著的。那就是我們《上師供》的“生死涅槃纖毫自性無,緣生因果如如不虛誤”。這個道理能夠透徹地觀照的,這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能夠看到的呢就是佛最歡喜的道,那是佛的本懷他能夠得到了,那麼智者歡喜的道呢?跟佛歡喜的道應當是一樣的。所以說像前面存在的那些缺點,佛陀智者所歡喜的道他遠離了,不能得到。那麼這個歡喜的道裏面圓滿的教要、主要的精要的教授也得不到。那麼這樣修行不能成就。
“見已釋此大車道”,那麼宗大師悲心動了,他就看到這些情況之下呢,就解釋這個大車道,深見廣行兩派的大車道,把它解釋一下。
那麼這個樣子,所以宗大師,“故我心意徧勇喜”,我以這樣的動機,就心裏非常之高興地,也是勇猛地奮勉地來幹這個事情。因爲這是有利衆生的事情,應當見義勇爲嘛,要好好地去做。那麼也是需要了,我們說什麼事都是需要做,如果不需要的你去做,這個是要名要利,那不好,沒有意思。在宗大師當時,極需要一個把這兩大車道正確地解釋一下的那些教授教誡。所以宗大師他就悲心啓動,來勇于擔任這個事情,而且很歡喜地來做。那麼就是爲什麼造論的宗旨就在這裏。下邊是勸大家好好學。
甲叁 敦囑勸學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諸有”,就是說那些沒有被“徧執”的黑暗所蓋住的。如果“徧執”的黑暗蓋住,這句話就聽是進去了,你給他說就白說了。那麼有一些沒有被“徧執”的黑暗、無明所蓋覆的那些人,同時“具辨善惡妙慧力”,對善的惡的能夠分別的,有這個殊勝的慧的力量的,就是他的慧能夠辨別善惡的。如果你的慧善惡辨不清楚了,你給他說了很多善法,他不曉得你說的到底善的惡的搞不清楚。
很多現在我們學佛的,你給他說佛法,他去聽聽*輪功啊、啥個氣功啊講些神通,感到還有味道些,他去學那些去了,跑掉了。那麼這是沒有善惡的鑒別力嘛,沒辦法了,這些呢,無可教化了。
那麼不是這些的,有辨別善惡的殊勝的智慧的這些人,也沒有被那些偏執的黑暗所蓋覆的人,這些人呢,假使要你現在得到的有暇圓滿的身不浪費,“不唐捐”,不要浪費的話呢,這些具辨善惡的人應當專心地努力地聽聞這部論了。
就是說我們學法呢,還是要有一些,自己要有條件了,要沒有邪執的暗所蓋的,也有具有分別善惡的能力的人,也知道暇滿人身難得,不要空過,那麼這樣的人呢,非要聽這個法不可了。否則的話你要錯失這個良好機會呢,暇滿的人身就白白浪費掉了。
這是勸我們學者要好好地學這部論。這個頌之後就是長行。
甲四 略述本論之重要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徧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叁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诠諸法。
那麼這裏就是說,我們這部《菩提道次第廣論》講些什麼呢,講什麼法呢?這裏就是說,把一切佛的所講的叁藏十二部的話的扼要攝攏來。同時呢,把龍猛、無著兩大車軌的,就是兩大派——深見派、廣行派的那些法呢,都攝起來的。
“往趣一切種智地位”,趣向佛地,“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趣向佛的智慧的地位就是成佛了。“勝士法範”,這個殊勝的士夫,他的一些規則。“叁種士夫”,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了,他所有的行持,所有的次第,沒有少、沒有缺的,按了菩提道的次第引導那些具善根的人能夠趣向佛地的道理。這個就是我們《廣論》裏所要講的法。
總的來說…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