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深见派跟弥勒菩萨的广行派,这两位祖师向他们顶礼。
这个传下去,文殊菩萨传的是,最有名的是龙树菩萨。弥勒菩萨传的,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摄大乘论》的作者——无著菩萨。那么下面接下去就是归依顶礼这两位大菩萨、大论师。
赞礼龙树、无着二大论师
如极难量胜者教 造释密意赡部严 名称徧扬于三地 我礼龙猛无着足
文殊跟弥勒他们开了两个大派,传下去的就是龙树菩萨跟无著菩萨,直接接他们两个传承的。那么这里就是说,最极难量、最甚深难解的“胜者教”,这个胜者教,这里翻的是比较隐一点。我们考了海公上师的《心论》 ,跟藏文的原文,都是佛母教——《大般若》,就是指的《大般若经》,这个《大般若经》是最甚深的难量,难以思惟的。
“造释密意赡部严”,而能够把这个《般若经》,把它的深处的密意透显出来,造这个注解解释的,把它的密意能够显示出来的,是成为南赡部的顶上的庄严。顶上的庄严是最庄严的,国王头顶上的庄严是最大的宝、稀有的宝,这两位也是我们南赡部洲最稀有的宝。
他们的名称普徧称扬于三地。这个三地一般就是说天上、人间和龙宫,这个三地——天上、人间、地下龙宫。
这两位菩萨能够把佛说的甚深难量的《般若经》的教,就造了注解,能把这个密意传说出来,成了我们南洲的庄严,他们的名称徧扬于天上、人间和地下的龙宫,这两位就是龙树跟无著菩萨足下顶礼。这两大车的,是人间的祖师。
赞礼阿底峡尊者
摄二大车善传流 深见广行无错谬 圆满道心教授藏 敬礼持彼然灯智
这就是顶礼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的功德,就是说,把两大车的清净善妙的法流都继承下来。那么这两大车就是两个大派了——深见派、广行派。这深见派是文殊菩萨传给龙树的。广行派又分两个,一个是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的,一个是文殊菩萨传给寂天论师的。那么就是说深观派是一个,广行派是两个传承,而阿底峡尊者把这三个传承都继承下来了,所以说能够摄持这两大车的善妙的清净的传承法流的。
这什么法流呢,就是深见派广行派,而它的无错误的圆满的这两个道的心要,心授教要的宝藏,这个宝藏呢,就是阿底峡尊者能够摄受这个宝藏。这个宝藏是什么宝藏呢,就是两大车清净善妙的传承法流,流下来的,哪两个呢?深见广行两派,而把它们没有错的圆满的道的心要教授摄受下来的宝藏,阿底峡尊者就有这个东西,能够摄持这个宝藏的,能够依这个宝藏滔滔不绝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这样子为众生开示一切的,这样子的阿底峡尊者,向他顶礼。
那么就是说从释迦牟尼佛传到文殊和弥勒菩萨,再传到龙树和无着,再把他们这两派他们的所有传承全部承继下来的阿底峡尊者,都顶礼。
赞礼传授佛法诸善知识
徧视无央佛语目 贤种趣脱最胜阶 悲动方便善开显 敬礼此诸善知识
这就是说阿底峡尊者以下,宗喀巴大师亲自得到传承的,亲自教导教授教诫的那些师承,在这里都顶礼。
“徧视无央佛语目”,无央就是无边,无边无尽的佛说的话,都能够看过,那就是能够摄持一切佛说的经藏。
“贤种趣脱最胜阶”,这个我们考了一下,“最胜阶”藏语一般说是“路、正路”。能够很好地趣入最胜解脱道路的,这个道路是什么呢?
“悲动方便善开显”,这些祖师们,悲心——大悲所自在了,善巧方便地开示这些正路。那么在海公上师《心论》里 ,就直接翻成“入解脱行贤能引导师”,那就是说这些善知识已经把佛的所有经论,三藏十二部,都已经学透了,他的悲心以方便善巧为我们开示解脱的那些殊胜的道路。那么这些善知识呢,都一再地向他们敬礼,那就是说阿底峡尊者以后的那些师,尤其是宗大师亲自得到教授教诫的那些师,顶礼那一些师。
那么这是从释迦牟尼佛以后流传下来的师承顶礼完了。
我们这个归敬颂,它什么意思呢?我们说有几个意思:一个是提出我们所宗奉的是佛,或者是法,或者是僧,三宝。那么区别于外道,外道他们所宗奉的不是三宝。就是说我们提出所归敬的是三宝,就区别于我们下面所讲的不是外道的邪论,亦不是世间的戏论,是佛说的正论。那么我们的来源,都是释迦牟尼佛一直流传下来的那些都是有修有证的祖师。
那么为什么要归敬呢?一个就是要造论,归敬的目的能够使造论的时候一切违缘障碍消除,一切不利的因素排除,同时顺缘具足,也可以得到佛、历代祖师的加持,使这个论没有错谬,正确地能够宣说出佛的原意。那么这是造归敬颂一般的用意目的都是如此。
那么下边就是造论的宗旨,宗大师他为什么要造这个论。
甲二 造论宗旨
今勤瑜伽多寡闻 广闻不善于修要 观视佛语多片眼 复乏理辩教义力
故离智者欢喜道 圆满教要胜教授 见已释此大车道 故我心意徧勇喜
这就是说现在的根器,有勤修瑜伽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老修行,他修行苦行非常行,也舍得干,不倒单,吃一顿,什么的都行,但是“多寡闻”,却对佛的法听的很少,就是盲修瞎练了。
“广闻不善于修要”,另外一个极端呢,听了很多,广闻他都做到了,“不善于修要”,单是闻了很多,该怎么修,要点拿不出来。那就不修了,单闻不修。一个是单修不闻。这都是两个极端,不能得到佛的精要,也不能成佛道了。那么这个偏差,当时在宗大师时存在很严重了。
“观视佛语多片眼”,同时,看佛的话,看佛的经——三藏十二部经,“多片眼”,就是用偏见的眼睛去看,不是圆满地去看,执到一边去了。
“复乏理辩教义力”,一方面是有偏见的看,以自己的主观成见去看佛语,同时对道理的思辩,思辩这个教义的能力也不够,就是说缺乏思辩的量,所以说对这个教义不能辩析清楚,这些都是缺点了。
所以说“故离智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就是说以他们这样的学修,对智者——有智慧的所欢喜的道就远离了。那么智者的欢喜道,真正的欢喜道是什么呢?我们在《三主要道》里有一个颂,那就是佛的欢喜道了,这个智者是最高的智者,佛的欢喜道是什么呢,是有一个颂:“能见轮涅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且能破诸所执境,彼入佛陀所喜道。”他能够把看生死轮回跟涅槃一切法,他们从因生果一点也不错的,而且能够破除一切所执着的。那就是我们《上师供》的“生死涅槃纤毫自性无,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这个道理能够透彻地观照的,这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能够看到的呢就是佛最欢喜的道,那是佛的本怀他能够得到了,那么智者欢喜的道呢?跟佛欢喜的道应当是一样的。所以说像前面存在的那些缺点,佛陀智者所欢喜的道他远离了,不能得到。那么这个欢喜的道里面圆满的教要、主要的精要的教授也得不到。那么这样修行不能成就。
“见已释此大车道”,那么宗大师悲心动了,他就看到这些情况之下呢,就解释这个大车道,深见广行两派的大车道,把它解释一下。
那么这个样子,所以宗大师,“故我心意徧勇喜”,我以这样的动机,就心里非常之高兴地,也是勇猛地奋勉地来干这个事情。因为这是有利众生的事情,应当见义勇为嘛,要好好地去做。那么也是需要了,我们说什么事都是需要做,如果不需要的你去做,这个是要名要利,那不好,没有意思。在宗大师当时,极需要一个把这两大车道正确地解释一下的那些教授教诫。所以宗大师他就悲心启动,来勇于担任这个事情,而且很欢喜地来做。那么就是为什么造论的宗旨就在这里。下边是劝大家好好学。
甲三 敦嘱劝学
诸有偏执暗未覆 具辨善恶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诸具善者专励听
“诸有”,就是说那些没有被“徧执”的黑暗所盖住的。如果“徧执”的黑暗盖住,这句话就听是进去了,你给他说就白说了。那么有一些没有被“徧执”的黑暗、无明所盖覆的那些人,同时“具辨善恶妙慧力”,对善的恶的能够分别的,有这个殊胜的慧的力量的,就是他的慧能够辨别善恶的。如果你的慧善恶辨不清楚了,你给他说了很多善法,他不晓得你说的到底善的恶的搞不清楚。
很多现在我们学佛的,你给他说佛法,他去听听*轮功啊、啥个气功啊讲些神通,感到还有味道些,他去学那些去了,跑掉了。那么这是没有善恶的鉴别力嘛,没办法了,这些呢,无可教化了。
那么不是这些的,有辨别善恶的殊胜的智慧的这些人,也没有被那些偏执的黑暗所盖覆的人,这些人呢,假使要你现在得到的有暇圆满的身不浪费,“不唐捐”,不要浪费的话呢,这些具辨善恶的人应当专心地努力地听闻这部论了。
就是说我们学法呢,还是要有一些,自己要有条件了,要没有邪执的暗所盖的,也有具有分别善恶的能力的人,也知道暇满人身难得,不要空过,那么这样的人呢,非要听这个法不可了。否则的话你要错失这个良好机会呢,暇满的人身就白白浪费掉了。
这是劝我们学者要好好地学这部论。这个颂之后就是长行。
甲四 略述本论之重要
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徧摄龙猛、无着二大车之道轨。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那么这里就是说,我们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些什么呢,讲什么法呢?这里就是说,把一切佛的所讲的三藏十二部的话的扼要摄拢来。同时呢,把龙猛、无着两大车轨的,就是两大派——深见派、广行派的那些法呢,都摄起来的。
“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趣向佛地,“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趣向佛的智慧的地位就是成佛了。“胜士法范”,这个殊胜的士夫,他的一些规则。“三种士夫”,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了,他所有的行持,所有的次第,没有少、没有缺的,按了菩提道的次第引导那些具善根的人能够趣向佛地的道理。这个就是我们《广论》里所要讲的法。
总的来说…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