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看到内部有一些不正的言论,思想不统一,所以提出再学一次《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要求。
本来我们说,《广论》,台湾日常法师讲的磁带已经很够用了,再说还有帕绷喀大师的《掌中解脱》,还有我们最足以参考的昂旺堪布的《略论释》,这几本书大家参考着学习已经够了。但是在学习中间发现一些问题:就是我们用的法本是法尊法师的译本,这里边的文字比较古涩,有些比较愿意探讨深刻一点的人就感到文不好解。不好解就经常来问,我就随便说了一句:“我们以后干脆来一次销文的讲解。”这个话是对内部说的,就是说内部学《广论》,销文中有困难我们就来次销文,那是很简单的,就是把文字销一下结束了。但是这个话传出去以后呢,传到居士间去了,那么纷纷要求讲《广论》,再加上又送来很多装置,录音的什么东西,那就骑虎难下,逼上梁山,非讲不可了。那么这个情况呢,就是讲,这个《广论》本来是认为够了,不需要再讲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得不讲一下。
但是讲《广论》违缘很大。本人在八七年从广化讲课回来之后,在上海的时候,曾经给上海居士讲过一次《广论》的下士道。当讲到支那堪布的邪见的时候,就突然眼睛里边流出跟墨水一样的,弥漫着这个眼球,东西就看不清楚了,后来去检查说是什么病,“晶体浑浊”。这个牵制了几乎两年,那个障很大,后来,出了障以后,下面就没有讲下去了。以后就到成都去了,到成都休息了一段时间,也勉强地给他们讲一些经。最后宝光寺开了个班,办校的时候基本上好了,那么就开始给他们办校。那就是说,障很大。
所以说这次虽然答应来讲,还是心有余悸。那么我就给南无寺的佛爷通过一次电话,就把这个情况陈白了,佛爷感到很惊奇:“噢,那么大障!”结果他停了一下,在定中观察:“不要紧,我给你念经。”这个话就把我的顾虑消除了,佛爷他已经观察了,不要紧,同时念经加持,正在宗大师金刚法会之前的那几天他念、加持,这样信心具足,就胆大地开始了。
说明
那么这个情况我们还是要讲一下。法尊法师翻的译文确实不但是古文,而且还有些藏语的文法和汉语的词汇纠缠起来,很多讲起来是有极大困难的。
假使我举个例,在他们学日常法师讲记的时候,有人提个问题:阿底峡尊者的见是中观见,但是他传承的根本上师——金洲大师是唯识宗的,唯识宗下的实相分见。这个话很费解。“实相分”,我们汉地的法相,实相就指真如,唯识宗的实相当然就是圆成实性。依这样讲,中观宗,我们从汉人的法相讲,中观宗讲的是一切法自性空,而唯识宗讲的是圆成实性,是有的,那个“见”。那个“分”就不好讲了,那么勉勉强强地过去了。
但是后来决定要讲之后,就要把这个文再琢磨一下。那就是依靠了我们学僧里边有两个稍微懂点藏文的,把藏文的原文对照一下,然后把这个字查出来再去查藏文字典。结果发现,“实相分”就相当于我们汉地的“有相唯识”。所以说这个“实相分”如果不经过这样一番研究,查藏文的字呢,那就是没有办法讲的,绝对不会想到“有相唯识”这条路上去,实相分就是有相的相分。那么就是说,我们说以前的难陀、安慧他们是古唯识,讲相分是没有的,那么说是无相唯识。讲护法菩萨,还有他前面讲因明的,他们就主张有相唯识,相分是有的,那么这样子讲,就把这个事情沟通了。
这就是举个例。其中很多这类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每一个都有去考,那考起来时间很长,有时候还会疏忽,没有发现,所以说这次讲解祗可以说是摸象的解释。因为我们毕竟还没有通藏文,原文没有可以正确地对照,祗是凭着汉语的文法、法相,跟汉语的语法,来给大家讲一下。
讲的原因呢,因为很多人销不了文,对学法就不踏实。现在新的译本没有出来,旧的参考书又仅仅有这么几本,在这个条件下,我们试探性地来一次摸象的解释,做一个对现在的参考。当然,将来藏文人才多了,能够正确地把这些模糊、模棱两可的文字把它搞清楚之后呢,那当然就更正确,更好。我们也希望将来这样的人才早一点出来,可以把《广论》彻底地搞清楚。这个就是我们讲的缘起。
传承
现在还谈一谈,我们寺院里边呢,经常会出现关于传承的问题。本论的传承,我们是海公上师的传承了。海公上师在康萨仁波卿的座下,他学过《菩提道次第》,也学过《现观》;同时透过佛爷,他是学过阿底峡尊者的一部,叫做《菩提巴他扎底邦》这部书,这部书五部论的总的传承都有的。
那么后来,我在南无寺的时候,佛爷慈悲,又特别给我加了一个,为我一个人传了一个菩提道次第跟五大部的传承,叫《降区朗杰突突》,又给我个人传了一次。那就是说,海公上师的传承,佛爷又加上一个传承,菩提道次第跟五大部的是够的。这方面请大家放心,不是乱说。这是我们第三个讲的问题。
下边我们就看《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原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
序分
甲一 论前归敬
归敬文殊菩萨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语)
敬礼尊重妙音(汉译)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他翻的是藏语,汉语是“敬礼尊重妙音”,就是文殊菩萨,就是敬礼上师文殊菩萨,归依上师文殊师利菩萨。上师文殊师利菩萨的翻译有两种:一种是归依上师跟文殊菩萨;有的翻译,直接上师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就是上师,这里有两种说法。这是归敬颂里边的总的一个归依、归敬文殊菩萨。
我们这里就要探讨一下为什么第一个总归依要归依文殊菩萨呢?它里边一般是这样讲的。一般就是说,在讲经之前,总有归敬颂了。归敬颂总的,讲经的时候,一般是归依诸佛菩萨,经是讲定的。讲律的时候,一般是归依佛,因为祗有佛能说律藏,那么是讲戒律的。讲论的时候呢,论是讲慧的,文殊菩萨智慧第一,那么就是归依文殊菩萨。所以说,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论了,那就是归依的是文殊菩萨。
那么是不是每一部论都是归依文殊菩萨呢?也不尽然。我们学过《俱舍》,《俱舍》开头的归敬颂:“诸一切种诸冥灭,拔众生出生死泥,敬礼如是如理师。” “诸一切种”是智德,“诸冥灭”是断德,“拔众生出生死泥”是悲德,这三个全备的就是佛。那就是归依的是佛,《俱舍论》的归敬颂归依的是佛。“如理师”就是具足这样自利利他功德的师,也就是给我们开正法的师,那么这里边归敬的是佛陀。 《现观庄严论》的开端是归依“大觉佛佛子”,这是海公上师翻的,《现观庄严论》归敬的是佛菩萨。那么这些都是论,它就不一定归敬文殊菩萨。但是总的来说,一般论以归敬文殊菩萨的为多。
这里总的是说跟一般性的一样归依文殊菩萨,总的,论常是这样子。那么特别的一些原因呢,就是说宗大师与文殊菩萨的关系比较深刻。他是多世以来都是宗大师的本尊,经常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的,而宗大师在现世的时候多次地亲眼见到文殊菩萨,所以说在这里更特别强调要归依文殊菩萨。
这是为什么总的归敬颂里边第一句归依文殊师利菩萨。下边分别地讲了。
赞礼释迦佛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 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 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第一个颂是我们熟悉的。这是我们的“具足百千妙善所生身,能满无边众生愿欲语,如实而观徧知无尽意,于是释迦主尊求加持” ,就是这个颂。法尊法师与海公上师翻的字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赞叹释迦牟尼的功德。释迦牟尼功德怎么赞叹呢,它分身、口、意三部份来赞叹。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释迦牟尼的身是无数的圆满的善妙的法所感而生的,释迦牟尼的身体是修的福、善法圆满之后才感到的。那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种种功德的所感的。这是身的功德。
“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众生他所希愿的,这个希愿里边有暂时的需要的发愿的人天安乐,有究竟的解脱涅槃,甚至度生成佛成大觉。这些希愿,他无边众生有各式各样的希愿,众生有上中下三根,他们的根器不同,这样子的无边众生,各式各样根机的,各式各样的希愿的众生,佛对他们说法都能够圆满成就他们的愿,所以所说的这个法是无边的法,是殊胜的应机的法。这是语的功德。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释迦牟尼的心意他是观见一切所知。我们学过《摄大乘论》就知道,什么所知呢?一切法。凡是我们思索的对象,都是没有颠倒地如实地能够观见,清清楚楚地,一点也不错的,一切法都能够彻底地了解。这样的意,意的功德。
具足这样的身、口、意圆满的功德的释迦牟尼佛,我向他顶礼。这就是顶礼释迦牟尼佛教主。我们一切法的来源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这是根本的来源。
那么下边,第一个颂是顶礼弥勒菩萨,跟妙音菩萨,就是文殊菩萨。
赞礼弥勒菩萨、文殊菩萨
是无等师最胜子 荷佛一切事业担 现化游戏无量土 礼阿逸多及妙音
“无等师”也就是佛,无等等,正等正觉,没有可以与他等的。那么最胜的子呢,就是菩萨,佛的长子。弥勒佛是补处菩萨,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的师,一切成佛的智慧都靠文殊菩萨来的,最殊胜的菩萨,是佛的最胜的菩萨,最胜的子。佛教嘛,佛与佛那里不是家庭了,指的是法子,最殊胜的法子。指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他们可以荷担一切佛的事业,佛的成佛度生的事业,他们两位全部能够负担起来。一般说佛的成佛事业十二种,我们在《摄大乘论》里边也讲了很多,这个可以去参考,这里就不多讲了。那么一切佛所以度众生的事业,他们都能够负担起来。
“现化游戏无量土”,那么示现变化,游戏人间,无量无边的佛土里边都能示现变化来度众生。这样子的“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了,“妙音”文殊菩萨,顶礼这两位大菩萨,顶礼弥勒菩萨、文殊菩萨。这是从释迦牟尼佛的根本的教的来源呢,从他们两位开出两大派,文殊菩萨的…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