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一個告訴我們不錯教授的最勝的殊勝的朋友。聞法是我們雖窮不變的,你再窮,它還是跟你最好,這個親戚。聞法能夠把我們的煩惱病除掉而且沒有副作用的,聞了法之後可以把業煩惱造的罪把它摧毀,這個軍隊可以把罪軍摧毀的。
“亦是譽德最勝藏”,這個是叁個東西,聞法是譽,得到名譽,可以得到道德,也是最殊勝的藏,寶藏。
“遇諸善士爲勝禮”,我們參訪大善知識的時候,假使你多聞的,這是最殊勝的禮品,他看到你是多聞的人,他就特別歡喜,比你送他什麼白木耳還要高興,爲什麼?這個世間禮品不希奇嘛,他那個能多聞的人,他是佛教裏邊的護持正法的才嘛,就高興嘛。
“于大衆中智者愛”,因爲你多聞呢,在大衆裏邊,僧團裏邊,有智慧的人對你特別愛敬,因爲你多聞,你多聞他就歡喜你,也敬重你,大衆也敬重你。這是多聞的好處。噢,過了,這一段念完吧。
又雲:“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于其所說諸聞勝利,應當決心發起勝解。
又這麼一句,這也是經裏的話。由“聽聞”正法,可以“隨轉”,隨法而轉。我們現在心是隨煩惱轉的,現在聽聞之後隨法轉了,隨法轉了之後“修心要”,就可以把這個修行的東西重點可以修起來。
“少力即脫生死城 ”,花很少的氣力,因爲你如法地、正法地照這個正規的修行呢,不要花很多氣力就可以出生死啦,了生死。
這裏所說的“諸聞勝利”,聽聞正法的勝利,“應當決心發起勝解”,應當要起決定的勝解。這些聽法的好處,一定要肯定下來,不要猶猶豫豫的,到底好不好啊,到底怎麼怎麼,那你得不到聽法的好處,得不到,下邊的聽聞軌理什麼的就跟不上來了,第一個要達到的,聽聞有那麼大的好處,你肯定下來發起定解,然後一步步後頭的跟上去。今天時間到了。
第六講(《廣論》第一六~一八頁;《集注》 第叁七~四叁頁)
上一次我們講到聞法的勝利,那麼既然法有這麼好的,那麼我們對法應當起尊重心。那麼聞法之後,重要的不是打開自己的知見,是說要得到正知正見之後,然後呢要跟著行動,要跟上去的。如果聽聞了不修,那是祗增廣點知見也是不對的。那麼今天我們接下去。
複次應如《菩薩地》說,須以五想聽聞正法。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于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作大勝利想。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無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聽聞勝利。
那麼這裏就是說,聽法有什麼好處,該以五種想來聽聞正法,這是出于《瑜伽師地論》的四十四卷裏邊。那麼它裏邊,基本上是跟原文對起的,我們原文就不引了。他說,聽聞正法有五種的觀想,我們不是觀堂裏邊,“食存五觀”,吃飯的時候觀想。這個聽法的時候也這麼五種觀想。
第一個,“謂佛出世極罕難遇”,佛出世是極難得的,多少多少的時間,偶爾佛出現一次,出世之後,正法像法末法,過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中間的衆生就是一片黑暗,正法都聽不到,行動也就亂搞,那麼最後的果,叁惡道了。所以說,佛出世極難遇到,當然佛說的法,也是很不容易碰上了。佛出世尚且難遇,佛要說法更難了。因爲他稀有可貴,所以說“作珍寶想”。
我們把法當珍寶的想,法寶,是個寶麼。這個寶比世間的珍寶要珍貴的不曉得多少。世間的珍寶,前面說過麼,它不能跟著你走的,王賊水火不肖子都可以給你破壞的,而聽了佛法之後,這個寶呢,是什麼都破壞不了,就是你跑到哪裏它跟到哪裏,一直送你到菩提。那麼這個最珍貴的寶,要這麼想,第一個。
第二個,“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那麼這裏就是産生一個問題,“俱生慧”是什麼?我們學過《俱舍》的知道有聞慧、思慧、修慧,前面還有一個“俱生慧”。這個“俱生慧”從哪裏來的?“俱生慧”,根據《瑜伽師地論》四十叁卷裏邊,“宿智資糧所集成故。”過去我們修了智慧資糧,到現輩子産生“俱生慧”,這個“俱生慧”,俱生而來的。如果說我們過去沒有智慧的資糧,那麼這一輩子就沒有“俱生慧”,就是說不知好歹,或者白癡,什麼都不懂,對是非邪正辨不出來。那麼我們有這個“俱生慧”,就是過去的智慧資糧積集成功的。那麼我們這個“俱生慧”呢,因爲聞法可以給它增長。
那麼這個法就是我們的眼睛一樣了。因爲我們“俱生慧”有了之後,可以抉擇辨別是非邪正,那麼就是我們的眼睛。這是第二個,“眼目想”。
第叁個,“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這第叁個,這個法是我們的光明,我們有了眼睛,如果沒有光明還是看不到東西。前面不是有個喻,在漆黑的房間裏邊,哪怕你裏邊陳列了很多極好的圖畫,或者極好的擺的布置,但是沒有光線,還是看不到。那麼現在有法寶的光明,使我們能夠看到什麼,看到“如所有性”。以智慧的眼睛,這個智慧的眼睛呢,法寶來的,這個智慧的眼睛生了之後,就能見到“如所有性”、“盡所有性”。這兩個名字我們在《攝大乘論》講過了,現在新的論,還是重新說一下。
在《瑜伽師地論》七十七卷裏邊,它這麼說:“盡所有性者,謂諸雜染清淨法中,所有一切品別邊際。”什麼叫“盡所有性”呢?有雜染的、清淨的兩種,雜染的、清淨的這兩種不一樣的。這兩種法裏邊,所有的一切品類,“品別邊際”,各式各樣的,都在裏邊,包在裏邊。“如所有性”是什麼呢?“如所有性者,謂即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真如。”前面說的雜染、清淨的法,他們裏含的真如就是這個如所有性。那麼我們說一切法的,“盡所有性”就是說一切法了,清淨的、雜染的,各式各樣的都在裏邊;“如所有性”就是這些法裏邊的真如性。
那麼有了聞法之後,就産生一個智慧的眼目。這個智慧的眼目,就可以看到如所有性,盡所有性,那麼這個就靠著法的光明而得到,所以作“光明想”。那麼這是第叁個。
第四個,“于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作大勝利想”,那麼我們聞法之後起行,最後究竟的時候,那麼能夠得到菩提涅槃,這個大的果。菩提,智慧的功德,涅槃是斷的功德,智德、斷德。我們這裏的涅槃就是佛的無住涅槃,我們的菩提也不是聲聞的菩提,是佛的大菩提。那麼于這個殊勝的“勝利想”,這是果上。
那麼不是果上,現在果還沒來怎麼說呢?“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無罪想”,這第五個無罪想。現在這個菩提涅槃還沒有得到,那麼“能得彼二之因”是什麼呢?止觀,那麼我們要得菩提涅槃要修止觀了,修止觀的時候有一種喜樂。這種喜樂沒有罪的,就是說,極清涼,能夠滅罪的。戒尚能滅罪,何況定慧呢。所以說這個止觀是一點也沒有過失的,而且又具足定中之喜樂。所以說即使在沒有得到菩提涅槃的果的時候,現在可以得到它們的因,止觀的那些喜樂,這是無罪的。一些世間的樂是有罪的,這個樂是無罪的。
“作是思惟,即是思惟聽聞勝利”,那麼你這樣子觀想的時候,思惟的時候,就是思惟聽法,聽聞正法有這麼大的利益。這也是根據聽法的利益。
接下來的,那麼下邊。“于法法師發起承事”,這是另外一科。我們第一科是“思惟聞法所有勝利”,第二科是“于法法師發起承事”。那麼第二科。
丙二 于法法師發起承事
于法法師發起承事者。如《地藏經》雲:“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于彼起毀謗。于說法師供養者,謂于師起如佛想。”
這是引《地藏經》的話,他說要專心的具足信心的恭恭敬敬的去聽聞正法,不應當在這個地方,起誹謗心。那所以說,我們聽法的時候,第一個要具信。如果不帶信的,那你恭敬也恭敬不了,那麼就要挑挑剔剔的在裏邊,不如法的一些事情就會出來了。所以說,就是要專一的,打妄想你聽不進去麼。專一的要具足信心的恭敬地聽法。這個聽法的時候不要起誹謗。
于說法師要怎麼樣供養呢?說要把這個法師起一個佛一樣的想,這是最大的供養。那麼就是說,應當把這個說法的師,看做是佛一樣。
應視如佛,以獅座等恭敬利養而爲供事,斷不尊敬。
“以獅座等恭敬利養而爲供事,斷不尊敬”,對法師怎麼供養呢,就是跟佛一樣的供養,“斷不尊敬”。所以說,既然把說法的人看做是佛一樣呢,那就是要把獅子座那些恭敬的東西去供養,利養,以斷除不尊敬。
不尊敬就不尊敬佛。我們說做法師的,他是不是自以爲就是佛了,該收利養了,這個也不能這樣想。這個就是說,我們說法的時候代佛宣揚,因爲尊重法的緣故,就坐一下高座,收一下利養,但並不是我個人的功德。祗是叁寶加持,上師加持,在這個因緣和合的時候做這麼一個儀式講法。要尊重法的緣故要受供養,不單是供養你自己這個人。
應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謂應無雜染,不應作意法師五處。
“應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那麼這個裏邊呢,聽聞的時候要該怎麼聽呢?《菩薩地》裏邊說的,照這個方法去聽。那麼這個《菩薩地》我們是抄下來了,這個原文,昂旺堪布也說了,《廣論》所引的跟菩薩地的有一點點的不一樣,但是《菩薩地》的文不引,這段文是不好解的,就是解起來有不透的。那麼有些不同,有沒有什麼關系呢?沒有關系。因爲宗大師看到有些文呢,恐怕人看到了不能理解,幹脆就用正面的話來說了。那麼我們看這個文就可以知道。
我們先把昨天寫的,《瑜伽師地論》叁十八卷的文念一下。
聽聞軌理——引《瑜伽師地論》
菩薩如是于善說法深生敬重。常樂聽聞諸善說法。無有勞倦亦無厭足。淨信淳厚,其性柔和,心直見直。愛敬德故,愛敬法故。往法師所,無難诘心,有敬重心,無高慢心。專爲求善,非顯己德。爲欲安立自他善根。不爲利養恭敬因緣。菩薩具足如是功德。往法師所,無雜染心,無散亂心,聽聞正法。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