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一个告诉我们不错教授的最胜的殊胜的朋友。闻法是我们虽穷不变的,你再穷,它还是跟你最好,这个亲戚。闻法能够把我们的烦恼病除掉而且没有副作用的,闻了法之后可以把业烦恼造的罪把它摧毁,这个军队可以把罪军摧毁的。
“亦是誉德最胜藏”,这个是三个东西,闻法是誉,得到名誉,可以得到道德,也是最殊胜的藏,宝藏。
“遇诸善士为胜礼”,我们参访大善知识的时候,假使你多闻的,这是最殊胜的礼品,他看到你是多闻的人,他就特别欢喜,比你送他什么白木耳还要高兴,为什么?这个世间礼品不希奇嘛,他那个能多闻的人,他是佛教里边的护持正法的才嘛,就高兴嘛。
“于大众中智者爱”,因为你多闻呢,在大众里边,僧团里边,有智慧的人对你特别爱敬,因为你多闻,你多闻他就欢喜你,也敬重你,大众也敬重你。这是多闻的好处。噢,过了,这一段念完吧。
又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于其所说诸闻胜利,应当决心发起胜解。
又这么一句,这也是经里的话。由“听闻”正法,可以“随转”,随法而转。我们现在心是随烦恼转的,现在听闻之后随法转了,随法转了之后“修心要”,就可以把这个修行的东西重点可以修起来。
“少力即脱生死城 ”,花很少的气力,因为你如法地、正法地照这个正规的修行呢,不要花很多气力就可以出生死啦,了生死。
这里所说的“诸闻胜利”,听闻正法的胜利,“应当决心发起胜解”,应当要起决定的胜解。这些听法的好处,一定要肯定下来,不要犹犹豫豫的,到底好不好啊,到底怎么怎么,那你得不到听法的好处,得不到,下边的听闻轨理什么的就跟不上来了,第一个要达到的,听闻有那么大的好处,你肯定下来发起定解,然后一步步后头的跟上去。今天时间到了。
第六讲(《广论》第一六~一八页;《集注》 第三七~四三页)
上一次我们讲到闻法的胜利,那么既然法有这么好的,那么我们对法应当起尊重心。那么闻法之后,重要的不是打开自己的知见,是说要得到正知正见之后,然后呢要跟着行动,要跟上去的。如果听闻了不修,那是祗增广点知见也是不对的。那么今天我们接下去。
复次应如《菩萨地》说,须以五想听闻正法。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作珍宝想。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于究竟时能与涅槃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作无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听闻胜利。
那么这里就是说,听法有什么好处,该以五种想来听闻正法,这是出于《瑜伽师地论》的四十四卷里边。那么它里边,基本上是跟原文对起的,我们原文就不引了。他说,听闻正法有五种的观想,我们不是观堂里边,“食存五观”,吃饭的时候观想。这个听法的时候也这么五种观想。
第一个,“谓佛出世极罕难遇”,佛出世是极难得的,多少多少的时间,偶尔佛出现一次,出世之后,正法像法末法,过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了,中间的众生就是一片黑暗,正法都听不到,行动也就乱搞,那么最后的果,三恶道了。所以说,佛出世极难遇到,当然佛说的法,也是很不容易碰上了。佛出世尚且难遇,佛要说法更难了。因为他稀有可贵,所以说“作珍宝想”。
我们把法当珍宝的想,法宝,是个宝么。这个宝比世间的珍宝要珍贵的不晓得多少。世间的珍宝,前面说过么,它不能跟着你走的,王贼水火不肖子都可以给你破坏的,而听了佛法之后,这个宝呢,是什么都破坏不了,就是你跑到哪里它跟到哪里,一直送你到菩提。那么这个最珍贵的宝,要这么想,第一个。
第二个,“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作眼目想”。那么这里就是产生一个问题,“俱生慧”是什么?我们学过《俱舍》的知道有闻慧、思慧、修慧,前面还有一个“俱生慧”。这个“俱生慧”从哪里来的?“俱生慧”,根据《瑜伽师地论》四十三卷里边,“宿智资粮所集成故。”过去我们修了智慧资粮,到现辈子产生“俱生慧”,这个“俱生慧”,俱生而来的。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智慧的资粮,那么这一辈子就没有“俱生慧”,就是说不知好歹,或者白痴,什么都不懂,对是非邪正辨不出来。那么我们有这个“俱生慧”,就是过去的智慧资粮积集成功的。那么我们这个“俱生慧”呢,因为闻法可以给它增长。
那么这个法就是我们的眼睛一样了。因为我们“俱生慧”有了之后,可以抉择辨别是非邪正,那么就是我们的眼睛。这是第二个,“眼目想”。
第三个,“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这第三个,这个法是我们的光明,我们有了眼睛,如果没有光明还是看不到东西。前面不是有个喻,在漆黑的房间里边,哪怕你里边陈列了很多极好的图画,或者极好的摆的布置,但是没有光线,还是看不到。那么现在有法宝的光明,使我们能够看到什么,看到“如所有性”。以智慧的眼睛,这个智慧的眼睛呢,法宝来的,这个智慧的眼睛生了之后,就能见到“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这两个名字我们在《摄大乘论》讲过了,现在新的论,还是重新说一下。
在《瑜伽师地论》七十七卷里边,它这么说:“尽所有性者,谓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什么叫“尽所有性”呢?有杂染的、清净的两种,杂染的、清净的这两种不一样的。这两种法里边,所有的一切品类,“品别边际”,各式各样的,都在里边,包在里边。“如所有性”是什么呢?“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前面说的杂染、清净的法,他们里含的真如就是这个如所有性。那么我们说一切法的,“尽所有性”就是说一切法了,清净的、杂染的,各式各样的都在里边;“如所有性”就是这些法里边的真如性。
那么有了闻法之后,就产生一个智慧的眼目。这个智慧的眼目,就可以看到如所有性,尽所有性,那么这个就靠着法的光明而得到,所以作“光明想”。那么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于究竟时能与涅槃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那么我们闻法之后起行,最后究竟的时候,那么能够得到菩提涅槃,这个大的果。菩提,智慧的功德,涅槃是断的功德,智德、断德。我们这里的涅槃就是佛的无住涅槃,我们的菩提也不是声闻的菩提,是佛的大菩提。那么于这个殊胜的“胜利想”,这是果上。
那么不是果上,现在果还没来怎么说呢?“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作无罪想”,这第五个无罪想。现在这个菩提涅槃还没有得到,那么“能得彼二之因”是什么呢?止观,那么我们要得菩提涅槃要修止观了,修止观的时候有一种喜乐。这种喜乐没有罪的,就是说,极清凉,能够灭罪的。戒尚能灭罪,何况定慧呢。所以说这个止观是一点也没有过失的,而且又具足定中之喜乐。所以说即使在没有得到菩提涅槃的果的时候,现在可以得到它们的因,止观的那些喜乐,这是无罪的。一些世间的乐是有罪的,这个乐是无罪的。
“作是思惟,即是思惟听闻胜利”,那么你这样子观想的时候,思惟的时候,就是思惟听法,听闻正法有这么大的利益。这也是根据听法的利益。
接下来的,那么下边。“于法法师发起承事”,这是另外一科。我们第一科是“思惟闻法所有胜利”,第二科是“于法法师发起承事”。那么第二科。
丙二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者。如《地藏经》云:“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
这是引《地藏经》的话,他说要专心的具足信心的恭恭敬敬的去听闻正法,不应当在这个地方,起诽谤心。那所以说,我们听法的时候,第一个要具信。如果不带信的,那你恭敬也恭敬不了,那么就要挑挑剔剔的在里边,不如法的一些事情就会出来了。所以说,就是要专一的,打妄想你听不进去么。专一的要具足信心的恭敬地听法。这个听法的时候不要起诽谤。
于说法师要怎么样供养呢?说要把这个法师起一个佛一样的想,这是最大的供养。那么就是说,应当把这个说法的师,看做是佛一样。
应视如佛,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
“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对法师怎么供养呢,就是跟佛一样的供养,“断不尊敬”。所以说,既然把说法的人看做是佛一样呢,那就是要把狮子座那些恭敬的东西去供养,利养,以断除不尊敬。
不尊敬就不尊敬佛。我们说做法师的,他是不是自以为就是佛了,该收利养了,这个也不能这样想。这个就是说,我们说法的时候代佛宣扬,因为尊重法的缘故,就坐一下高座,收一下利养,但并不是我个人的功德。祗是三宝加持,上师加持,在这个因缘和合的时候做这么一个仪式讲法。要尊重法的缘故要受供养,不单是供养你自己这个人。
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
“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那么这个里边呢,听闻的时候要该怎么听呢?《菩萨地》里边说的,照这个方法去听。那么这个《菩萨地》我们是抄下来了,这个原文,昂旺堪布也说了,《广论》所引的跟菩萨地的有一点点的不一样,但是《菩萨地》的文不引,这段文是不好解的,就是解起来有不透的。那么有些不同,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因为宗大师看到有些文呢,恐怕人看到了不能理解,干脆就用正面的话来说了。那么我们看这个文就可以知道。
我们先把昨天写的,《瑜伽师地论》三十八卷的文念一下。
听闻轨理——引《瑜伽师地论》
菩萨如是于善说法深生敬重。常乐听闻诸善说法。无有劳倦亦无厌足。净信淳厚,其性柔和,心直见直。爱敬德故,爱敬法故。往法师所,无难诘心,有敬重心,无高慢心。专为求善,非显己德。为欲安立自他善根。不为利养恭敬因缘。菩萨具足如是功德。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乱心,听闻正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