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23

  ..续本文上一页云何菩萨无杂染心听闻正法。谓听法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杂染。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

  谓听法时,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由此六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

  又听法时,恭敬正法,恭敬说法补特伽罗,不轻正法,不轻说法补特伽罗。由此四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

  又听法时,不自轻蔑。由此一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

  菩萨如是无杂染心听闻正法。

  云何菩萨无散乱心听闻正法。谓由五相,一者求悟解心听闻正法,二者专一趣心听闻正法,三者耹音属耳听闻正法,四者扫涤其心听闻正法,五者摄一切心听闻正法。菩萨如是求闻正法。菩萨何故求闻正法。谓诸菩萨求内明时,为正修行法随法行,为广开示利悟于他。

  “菩萨如是于善说法深生敬重”,对说法要非常敬重,这是前面跟下来的。

  “常乐听闻诸善说法”,那么经常的意乐心要听闻善的说法,当然不是不好的说法了。外道的法、其他的乱七八糟的法不在此例。

  “无有劳倦亦无厌足”,不怕疲劳也不会满足。有的人说,这个《广论》我听了好几道了,不要听了,这个是厌足。那么我们说你听了几道你能够全部掌握了没有呢?有的人听了很多,但是做起来全部不是那回事情,他《广论》虽然听了很多,但听法的时候,全部没有照《广论》的方法去听,那么等于没有学一样,反而增加我慢。我们说,南山律的道宣律师,他听《四分律》听了六十徧。你想想看,我们一徧都难得听到,他一共一辈子听了六十徧,不厌倦,不厌足。

  “净信淳厚,其性柔和,心直见直,爱敬德故,爱敬法故。往法师所,无难诘心”,这就是说,对菩萨对法敬重,他心里心态这样子。那么他为了法的心情,到法师那个地方去,“无难诘心”,不要故意去刁难的心,“有敬重心”,而反过来祗有敬重的心。“无高慢心”。不要自以为我懂得很多,就起高慢。

  “专为求善,非显己德”,我们来听法要求善法来滋养我的法身慧命,不是说我学了很多,你说的法哪里对哪里不对,挑挑剔剔,表示自己高人一等。

  “为欲安立自他善根,不为利养恭敬因缘”,闻法的目的要使自他善根增长,安立起来增长,不为利养恭敬等等。

  “菩萨具足如是功德”,以这样子的功德,所以听法的人要有功德,就是前面那些功德。

  “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乱心,听闻正法”,那么这个我们有关了。

  “云何菩萨无杂染心听闻正法”?什么叫无杂染心听闻正法呢?“谓听法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杂染”,那幺这个杂染是什幺?我们学过《摄大乘论》就知道了,有三种杂染,烦恼杂染、业杂染和身杂染。这是讲的烦恼杂染,烦恼杂染又特别提出三个,一个是贡高杂染,一个是轻慢杂染,还有一个怯弱杂染。这个怯弱杂染,这个《广论》里边没有讲了。因为这是重点是前面两个。

  “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离开贡高杂染有六种相。

  “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离开轻慢杂染有四种相。

  “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离开怯弱杂染有一种相。

  那么下面要广说。“谓听法时,应时而听”,那就是离开贡高杂染有六个相。听法的时候应时而听,一个。“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这六个。“由此六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

  “又听法时, 恭敬正法, 恭敬说法补特伽罗, 不轻正法, 不轻说法补特伽罗”,这是两对,恭敬法、恭敬说法的人,不轻慢法,不轻慢正法,不轻说法的法师。这是两个正两个反一共四个相。“由此四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

  最后一个“怯弱杂染”,《广论》里边没有说,我们这里带便说一下。“又听法时,不自轻蔑”,就是听法的时候,不要说自己我是不行的,我不是这个料,听了没用的。或者我听了之后将来证不到这个果的,就自己退了,这个心不要有。但是这个《广论》里就没说了。 《广论》里就说了两个。

  那么我们看原文跟对起来。

  “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那么他把《菩萨地》,就是我们说的三十八卷里的。“谓应无杂染”,不要杂染,这个杂染指的是烦恼杂染。这个杂染里边包括两个:高举就是我们的贡高,另外一个轻蔑就是我们的轻慢。这个是翻译的不同,意思应当是一样的。这个跟《瑜伽师地论》引下来的应当是一样的,但是翻么翻得意思一样,字稍微调动一下。那么他就是说,“应无杂染”,这句话就是《瑜伽师地论》的贡高杂染和轻慢杂染这两个烦恼心要离开。

  第二个,“不应作意法师五处”。对法师不要五个地方去求他的缺点。那么这是总的。这是总的把他起了一个标题,下边分开讲了。

  那么无杂染里边两个,一个是高举杂染。那么他的解释,什么叫无杂染呢?第一个离高举,就是我们的贡高的杂染。所以这一段文,如果不加《瑜伽师地论》来讲的话,是不会讲的那么透的。那么他下边就是说,无杂染里边有两个。

  离高举者,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不应忿恚,随顺正行,不求过失,由此六事而听闻之。

  “离高举”杂染,什么叫高举杂染?“应时听闻”,这个给对起了,要应时而听。“发起恭敬”,就是殷重而听,恭敬而听。“发起承事,不应忿恚,随顺正行,不求过失”,这里边有一点点差异。那么“由此六事而听闻之”。这个六个我们对一下。

  “应时听闻”,这是一样的。那么什么叫“应时听闻”?这个《瑜伽师地论》里边,他《本地分》后边《抉择分》有些解释前面的。所以我们《披寻记》里边就把八十四卷里边文的来解释前面的,就是以论解论,就是本论里边解本论。

  什么叫“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就是说,“坐卑座等”,坐在低下的座等等。“以谦下心坐于卑座,具足威仪,随其所能,听闻正法,起恭敬相。是名应时而听 ”,这个是“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那么这里边就是说,“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就是这三个,意思还差不多,名相稍微多一点。

  下面我们说,“不为损害”,那么这个《瑜伽师地论》的解释:“他说法时,应正了知,不障碍彼,多有所做,是名不为损害”。人家说法的时候,法师在说,他讲了很多,你不要去扰乱他,不要损害。那么这里写的“不应忿恚”,就是说你听了不顺耳的话,不要起烦恼心。

  下边“不违随顺”,我们这里是“不违随顺”,“不违随顺”这个很费解。 《瑜伽师地论》里边就是说,“为欲启悟先未解义而兴请问,是名不违随顺”。那么你要问一些话,问一些话是题外的话,那么不随顺了。这里就是说,要“随顺正行”,要顺着法师的正行做。不要去,他怎么说你不要反去做了。

  第六个“不求过失”是一样的。 《瑜伽师地论》说,“若不悟解,或复沉疑,终不讥诮。”假使讲的法你不懂,或者有怀疑,你不要讥诮,这个叫不求过失。

  那么“由此六事而听闻之”,那就是离贡高,离贡高杂染。

  离轻蔑杂染者,谓极敬重法及法师及于彼二不生轻蔑。

  离轻蔑杂染是一样的。“谓极敬重法及法师及于彼二不生轻蔑”,一个是敬重法,敬重法师,第二个对法对法师不要生轻蔑,这就是离开轻蔑杂染的四个相。所以说这样一配,这个文就很好解,没有问题。

   听闻轨理——引《略论释》

  那么我们看看这个《略论释》里边怎么讲的。 《略论》里边它本身这个文就比较明显一些,它的文是怎么说呢?

  又《菩萨地》云:当离高举与轻懱,于法与说法人二者应当敬重。

   《菩萨地》与《广本》所引略异。高举,谓将己小慧,举之令高。如才识名誉等妄自矝诩。 《菩萨地》又云:听法时,一、勿令法师扰乱。二、说过失时勿起瞋恨。三、随念修行。四、不异辩,谓不故意兴辩,此为合理,此不合理。即所讲与佛意不合,或与班智达论不合,亦不可当场质问,致失威仪,心知其意可也。

  “当离高举与轻懱”,这就是高举杂染和轻蔑杂染。他把这个重点说了。那么我们看把这个可以参考一下。

  他说当离高举,就是高举杂染不要有,轻蔑杂染也不要有,这是一个总标。

  下边,“于法与说法人二者应当敬重”,这就是轻蔑杂染里边的,写了两个,也没有全部举起来。那么他下边的文有一些很好,我们也把它念一下。他说,《瑜伽师地论》原文跟我们《广论》里的所引的有一点点差异,这个我们看过了是有一点点差异。那么昂旺堪布的讲法,什么是高举呢?

  “将己小慧,举之令高”,本来自己没有什么智慧,把他抬得高高的,讲自己的才能,他的见识,名称,本来是不高不大,他自己妄自高举,以为了不得,那么叫高。那么我们这里六相都说了。

  《菩萨地》说,听法的时候不要扰乱法师,这个很重要。你把他扰乱之后,他的思路开了小差,前后不连贯了。那说法的利益大家就得不到了,你一个人妨碍大众的利益,这是有罪过的。

  第二,“说过失时勿起瞋恨”,当法师讲经的时候,说某一个过失,很多人都会反应到自己,法师在骂我了。法师这样说,有的人晚上回去吃非时食。那些晚上吃东西的人,就说骂我了,就发起脾气来了,讲经来骂人了,藉讲经的机会来骂人。其实法师根据经在讲,经里不能非时食,他自己本身有这个毛病,一下就联系到自己来了,说在骂他。“不应忿恚”。

  第三,“随念修行”,随着法师讲的好好的修行。

  第四,“不异辩,谓不故意兴辩,此为合理,此不合理。即所讲与佛意不合,或与班智达论不合,亦不可当场质问,致失威仪,心知其意可也”。那么这个就是听经的道德。他就是说,在听经的时候,不要跟法师辩论,说这个不对,那个合理那个不合理。即使说,这是退一百步的说,即使法师讲的跟佛的意思不合的,或者跟班智达,就是大善知…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