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雲何菩薩無雜染心聽聞正法。謂聽法時,其心遠離貢高雜染,其心遠離輕慢雜染,其心遠離怯弱雜染。由六種相,其心遠離貢高雜染。由四種相,其心遠離輕慢雜染。由一種相,其心遠離怯弱雜染。
謂聽法時,應時而聽,殷重而聽,恭敬而聽,不爲損害,不爲隨順,不求過失。由此六相,其心遠離貢高雜染。
又聽法時,恭敬正法,恭敬說法補特伽羅,不輕正法,不輕說法補特伽羅。由此四相,其心遠離輕慢雜染。
又聽法時,不自輕蔑。由此一相,其心遠離怯弱雜染。
菩薩如是無雜染心聽聞正法。
雲何菩薩無散亂心聽聞正法。謂由五相,一者求悟解心聽聞正法,二者專一趣心聽聞正法,叁者耹音屬耳聽聞正法,四者掃滌其心聽聞正法,五者攝一切心聽聞正法。菩薩如是求聞正法。菩薩何故求聞正法。謂諸菩薩求內明時,爲正修行法隨法行,爲廣開示利悟于他。
“菩薩如是于善說法深生敬重”,對說法要非常敬重,這是前面跟下來的。
“常樂聽聞諸善說法”,那麼經常的意樂心要聽聞善的說法,當然不是不好的說法了。外道的法、其他的亂七八糟的法不在此例。
“無有勞倦亦無厭足”,不怕疲勞也不會滿足。有的人說,這個《廣論》我聽了好幾道了,不要聽了,這個是厭足。那麼我們說你聽了幾道你能夠全部掌握了沒有呢?有的人聽了很多,但是做起來全部不是那回事情,他《廣論》雖然聽了很多,但聽法的時候,全部沒有照《廣論》的方法去聽,那麼等于沒有學一樣,反而增加我慢。我們說,南山律的道宣律師,他聽《四分律》聽了六十徧。你想想看,我們一徧都難得聽到,他一共一輩子聽了六十徧,不厭倦,不厭足。
“淨信淳厚,其性柔和,心直見直,愛敬德故,愛敬法故。往法師所,無難诘心”,這就是說,對菩薩對法敬重,他心裏心態這樣子。那麼他爲了法的心情,到法師那個地方去,“無難诘心”,不要故意去刁難的心,“有敬重心”,而反過來祗有敬重的心。“無高慢心”。不要自以爲我懂得很多,就起高慢。
“專爲求善,非顯己德”,我們來聽法要求善法來滋養我的法身慧命,不是說我學了很多,你說的法哪裏對哪裏不對,挑挑剔剔,表示自己高人一等。
“爲欲安立自他善根,不爲利養恭敬因緣”,聞法的目的要使自他善根增長,安立起來增長,不爲利養恭敬等等。
“菩薩具足如是功德”,以這樣子的功德,所以聽法的人要有功德,就是前面那些功德。
“往法師所,無雜染心,無散亂心,聽聞正法”,那麼這個我們有關了。
“雲何菩薩無雜染心聽聞正法”?什麼叫無雜染心聽聞正法呢?“謂聽法時,其心遠離貢高雜染,其心遠離輕慢雜染,其心遠離怯弱雜染”,那幺這個雜染是什幺?我們學過《攝大乘論》就知道了,有叁種雜染,煩惱雜染、業雜染和身雜染。這是講的煩惱雜染,煩惱雜染又特別提出叁個,一個是貢高雜染,一個是輕慢雜染,還有一個怯弱雜染。這個怯弱雜染,這個《廣論》裏邊沒有講了。因爲這是重點是前面兩個。
“由六種相,其心遠離貢高雜染”,離開貢高雜染有六種相。
“由四種相,其心遠離輕慢雜染”,離開輕慢雜染有四種相。
“由一種相,其心遠離怯弱雜染”,離開怯弱雜染有一種相。
那麼下面要廣說。“謂聽法時,應時而聽”,那就是離開貢高雜染有六個相。聽法的時候應時而聽,一個。“殷重而聽,恭敬而聽,不爲損害,不爲隨順,不求過失”,這六個。“由此六相,其心遠離貢高雜染”。
“又聽法時, 恭敬正法, 恭敬說法補特伽羅, 不輕正法, 不輕說法補特伽羅”,這是兩對,恭敬法、恭敬說法的人,不輕慢法,不輕慢正法,不輕說法的法師。這是兩個正兩個反一共四個相。“由此四相,其心遠離輕慢雜染”。
最後一個“怯弱雜染”,《廣論》裏邊沒有說,我們這裏帶便說一下。“又聽法時,不自輕蔑”,就是聽法的時候,不要說自己我是不行的,我不是這個料,聽了沒用的。或者我聽了之後將來證不到這個果的,就自己退了,這個心不要有。但是這個《廣論》裏就沒說了。 《廣論》裏就說了兩個。
那麼我們看原文跟對起來。
“應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那麼他把《菩薩地》,就是我們說的叁十八卷裏的。“謂應無雜染”,不要雜染,這個雜染指的是煩惱雜染。這個雜染裏邊包括兩個:高舉就是我們的貢高,另外一個輕蔑就是我們的輕慢。這個是翻譯的不同,意思應當是一樣的。這個跟《瑜伽師地論》引下來的應當是一樣的,但是翻麼翻得意思一樣,字稍微調動一下。那麼他就是說,“應無雜染”,這句話就是《瑜伽師地論》的貢高雜染和輕慢雜染這兩個煩惱心要離開。
第二個,“不應作意法師五處”。對法師不要五個地方去求他的缺點。那麼這是總的。這是總的把他起了一個標題,下邊分開講了。
那麼無雜染裏邊兩個,一個是高舉雜染。那麼他的解釋,什麼叫無雜染呢?第一個離高舉,就是我們的貢高的雜染。所以這一段文,如果不加《瑜伽師地論》來講的話,是不會講的那麼透的。那麼他下邊就是說,無雜染裏邊有兩個。
離高舉者,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由此六事而聽聞之。
“離高舉”雜染,什麼叫高舉雜染?“應時聽聞”,這個給對起了,要應時而聽。“發起恭敬”,就是殷重而聽,恭敬而聽。“發起承事,不應忿恚,隨順正行,不求過失”,這裏邊有一點點差異。那麼“由此六事而聽聞之”。這個六個我們對一下。
“應時聽聞”,這是一樣的。那麼什麼叫“應時聽聞”?這個《瑜伽師地論》裏邊,他《本地分》後邊《抉擇分》有些解釋前面的。所以我們《披尋記》裏邊就把八十四卷裏邊文的來解釋前面的,就是以論解論,就是本論裏邊解本論。
什麼叫“應時而聽、殷重而聽、恭敬而聽”?就是說,“坐卑座等”,坐在低下的座等等。“以謙下心坐于卑座,具足威儀,隨其所能,聽聞正法,起恭敬相。是名應時而聽 ”,這個是“應時而聽”、“殷重而聽”、“恭敬而聽”。那麼這裏邊就是說,“應時聽聞”、“發起恭敬”、“發起承事”就是這叁個,意思還差不多,名相稍微多一點。
下面我們說,“不爲損害”,那麼這個《瑜伽師地論》的解釋:“他說法時,應正了知,不障礙彼,多有所做,是名不爲損害”。人家說法的時候,法師在說,他講了很多,你不要去擾亂他,不要損害。那麼這裏寫的“不應忿恚”,就是說你聽了不順耳的話,不要起煩惱心。
下邊“不違隨順”,我們這裏是“不違隨順”,“不違隨順”這個很費解。 《瑜伽師地論》裏邊就是說,“爲欲啓悟先未解義而興請問,是名不違隨順”。那麼你要問一些話,問一些話是題外的話,那麼不隨順了。這裏就是說,要“隨順正行”,要順著法師的正行做。不要去,他怎麼說你不要反去做了。
第六個“不求過失”是一樣的。 《瑜伽師地論》說,“若不悟解,或複沈疑,終不譏诮。”假使講的法你不懂,或者有懷疑,你不要譏诮,這個叫不求過失。
那麼“由此六事而聽聞之”,那就是離貢高,離貢高雜染。
離輕蔑雜染者,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于彼二不生輕蔑。
離輕蔑雜染是一樣的。“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于彼二不生輕蔑”,一個是敬重法,敬重法師,第二個對法對法師不要生輕蔑,這就是離開輕蔑雜染的四個相。所以說這樣一配,這個文就很好解,沒有問題。
聽聞軌理——引《略論釋》
那麼我們看看這個《略論釋》裏邊怎麼講的。 《略論》裏邊它本身這個文就比較明顯一些,它的文是怎麼說呢?
又《菩薩地》雲:當離高舉與輕懱,于法與說法人二者應當敬重。
《菩薩地》與《廣本》所引略異。高舉,謂將己小慧,舉之令高。如才識名譽等妄自矝诩。 《菩薩地》又雲:聽法時,一、勿令法師擾亂。二、說過失時勿起瞋恨。叁、隨念修行。四、不異辯,謂不故意興辯,此爲合理,此不合理。即所講與佛意不合,或與班智達論不合,亦不可當場質問,致失威儀,心知其意可也。
“當離高舉與輕懱”,這就是高舉雜染和輕蔑雜染。他把這個重點說了。那麼我們看把這個可以參考一下。
他說當離高舉,就是高舉雜染不要有,輕蔑雜染也不要有,這是一個總標。
下邊,“于法與說法人二者應當敬重”,這就是輕蔑雜染裏邊的,寫了兩個,也沒有全部舉起來。那麼他下邊的文有一些很好,我們也把它念一下。他說,《瑜伽師地論》原文跟我們《廣論》裏的所引的有一點點差異,這個我們看過了是有一點點差異。那麼昂旺堪布的講法,什麼是高舉呢?
“將己小慧,舉之令高”,本來自己沒有什麼智慧,把他擡得高高的,講自己的才能,他的見識,名稱,本來是不高不大,他自己妄自高舉,以爲了不得,那麼叫高。那麼我們這裏六相都說了。
《菩薩地》說,聽法的時候不要擾亂法師,這個很重要。你把他擾亂之後,他的思路開了小差,前後不連貫了。那說法的利益大家就得不到了,你一個人妨礙大衆的利益,這是有罪過的。
第二,“說過失時勿起瞋恨”,當法師講經的時候,說某一個過失,很多人都會反應到自己,法師在罵我了。法師這樣說,有的人晚上回去吃非時食。那些晚上吃東西的人,就說罵我了,就發起脾氣來了,講經來罵人了,藉講經的機會來罵人。其實法師根據經在講,經裏不能非時食,他自己本身有這個毛病,一下就聯系到自己來了,說在罵他。“不應忿恚”。
第叁,“隨念修行”,隨著法師講的好好的修行。
第四,“不異辯,謂不故意興辯,此爲合理,此不合理。即所講與佛意不合,或與班智達論不合,亦不可當場質問,致失威儀,心知其意可也”。那麼這個就是聽經的道德。他就是說,在聽經的時候,不要跟法師辯論,說這個不對,那個合理那個不合理。即使說,這是退一百步的說,即使法師講的跟佛的意思不合的,或者跟班智達,就是大善知…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