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24

  ..續本文上一頁識那些不合的,也不好當面質問,致失威儀,那就是壞你自己的威儀。你知道這個麼就對了。

  因爲我們的智慧很小,你認爲不合,實際上是合的——人家給你解釋一下,你就知道了,本身是通的。那麼你一定要把你自己的小小的智慧,知道一點點的,執的緊緊的,把其他沒看到的就抹殺了,那是你自己的過失。結果你這樣子一擾亂,把整個的法會,因爲你就搞亂掉了,那麼過失就很大。這是西藏講法的一些,這個在《瑜伽師地論》是沒有。

  那麼佛在世的時候,佛的無可擾亂的。我們看經上有什麼菩薩從座而起而問了,這是經常有的。但是後世的,不是佛說法,那就不要擾亂了。所以西藏當時就有這個規矩,不要當場詢問辯難,你後邊去說可以。那麼就是說,你認爲跟佛說的不合,跟什麼大善知識說的不合,你心裏知道這個事情就對了。

  又當以甚閑適,不忙亂之心情往聽。不可如小犬食乳,情慌意亂,令母犬心難應付。當如小駒食乳,次第安詳。

  “又當以甚閑適,不忙亂之心情往聽”,你要聽經呢,不可匆匆忙忙的心去聽。他打個比喻,不要像小狗吃奶一樣,情慌意亂,把母狗弄得很難受,拼命亂吃。應當跟什麼小駒——馬駒,小駒吃奶的時候,“次第安詳”,按了次第很安詳的吃,那個母駒不感到不好受了。

  又應不怒。昔西藏有大法師講法時,語次謂莫如噶惹人之性急。其時座中有多數噶惹人,便起責難曰:我噶惹人有何過失,而遭诃斥。對師如此即爲失儀。

  那麼他說,昔西藏有大法師講經時候,他話裏邊就提到,他說一個地方,噶惹這個地方的人性太急了。那麼恰碰到聽法的人有幾個噶惹地方的人在裏邊,他就馬上站起來,他說我們噶惹的有什麼壞處啊。當場罵起來了。這個對師這樣子態度呢,失威儀。也就是說自己犯了過失了。這個講經的時候,說一些話,你何必要辯論呢?你是那邊的人,大部份人心急,你不心急你是例外麼,你何必氣呢。

  這個裏邊我們補充一下。這是西藏的情況,他們特殊的我們要補充一下,因爲《瑜伽師地論》有些沒有的,但是末法時期必須要的。

  不應作意五處所者,謂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醜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

  “不應作意五處所者”。那麼總的裏邊,就是說不應作意法師五處,法師有五個地方不要去評論。哪五個地方呢?

  第一個,“戒穿缺”,這個法師他的戒或者是不太好,他來講法,你不要去揭他的短。第二個,“種性下劣”,他是出身在低賤人家的,這個你也不要去說他,人不講出身高低。第叁個,“形貌醜陋”,或者這個法師他長的形象很不好看,很醜陋,這個也不要去說他,祗要法對就對了。第四個,“文辭鄙惡”,他的文字不高雅,這個你也不要說他,你祗要聽的法對你有好處就可以了。第五個,“所發語句粗不悅耳”,聽起來好象粗鄙得很,不好聽,跟文辭鄙惡差不多。這裏實際上指的是,講經的時候他是在呵斥不如法的事情,你不要生氣,不要說他在罵我了,法師在罵人、啥東西。

  那麼這個,昂旺堪布就說,第五個粗不悅耳,“說法者有申斥語 ”。他舉個例,以前西藏有一個大法師,叫色喀奪吉搶,奪吉搶是很珍貴的名字,就是金剛上師。他對聽衆的一些過失,他不留余地的要說的,那麼師父在說,假使聽衆一些不好的地方,他就說呢,這個說,聽的人不應當起煩惱的瞋恨心,不應該起。這個是說過失叫你改,是好事情,如果不說的話,你自己也不知道。

  那麼我們說,後邊有了,所謂善知識要有勇。你如果說不敢說人家的過失,人家有了過失你包含在裏邊不敢說,那麼弟子改不掉了,你有什麼好處呢?所以說對法師這些地方不要作意,好好地順著聽就對了。

  那麼這是聽的時候要避免兩種煩惱。貢高的,貢高的有六個相。要避免輕蔑的煩惱,那就是說有四個相。再一個就是說不要作意,不要去觀法師的五個短處,戒不好、種姓下劣、形貌醜陋、文辭不高雅、說的話語氣好象是呵斥的話等等。這些都不要作意。不要因爲聽了這些話了之後,好象他罵人了。

  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舍之。

  “便作是念”,就想,“不從此聞”,這個法師要罵人的,“而棄舍之”,就跑掉了。那麼這樣子不應當。

  如《本生》中亦雲:“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那麼聞法的時候該怎麼做呢?《本生經》裏邊有說,要坐在很低劣的座,那麼這個低劣的座,就是法師高座,聽法的人不要坐好的座,低劣的座。

  “發起調伏德”,他的威儀要柔和,不要倔強的樣子,難調的樣子,要很順著這個法師。要柔和的外相。

  眼睛“以具笑目視”,對法師以帶了笑的眼睛去看,那就不是瞋恨去看了。“如飲甘露雨”,吃甘露麼,我們會供的時候不是甘露麼,那是一點點,這裏甘露雨,說法的時候大量的甘露下來了,甘露雨,你就是聽法的時候好象吃甘露一樣,高興得很,“具笑”,那就很高興的。好象吃甘露一樣的具笑的眼睛來看。

  “起敬專至誠”,要起恭敬,至誠地聽,專心至誠地聽。“善淨無垢意”,起什麼心呢?就是說恭敬的至誠的專致的,善的淨的,沒有那些髒的,以這樣的心去聽。

  那麼打個比喻:“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好象病人聽醫生的話一樣,一個病人他病得很重,自己沒有辦法,那個醫生,是名醫,給他說,他每一句都聽。你該怎麼做,什麼東西不要吃,什麼東西不要動,什麼東西,他都會聽。病人聽醫生話一樣的心去聽。起怎麼樣呢?起承事法師聽聞正法。這個就是說,對法及法師都要發起承事,以這樣的態度去。

   下邊就是“正聽軌理”。聽的時候該怎麼做。正在聽的時候該怎麼做。

   丙叁 正聞軌理

  正聞軌理分二:一斷器叁過,二依六種想。

   丁一 斷器叁過

  這個是我們《科頌》裏邊講得很多。 《菩提道次第》一般也講得很透。那麼器是比喻,器,裝水的茶杯,我們說是茶杯吧。有叁個過失不要有。那麼什麼過失呢?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淨潔,並雖淨潔若底穿漏。

  “若器倒覆”,假使說我們茶杯要裝水,或者裝什麼飲料,你把它倒著拿,底朝上的,那麼人家再好的甘露倒進來,裏邊一點也沒有。

  第二個,“及縱向上然不淨潔”,第二個就是說,杯子向上拿的,但是沒洗幹淨,甚至有毒的,放過那些帶毒的東西,沒洗幹淨的,那你再好的甘露沖進去也不能吃了。

  第叁種,“並雖淨潔若底穿漏”,他說,“並雖淨潔”,就是說前面的兩種過失都沒有,器也沒有倒置,那個也沒有不潔淨,但是“底穿漏”,這個底是漏的。那麼你這個裝進去,裝是裝進去了,裏邊也洗幹淨了,但是底是漏的。裝了半天漏完了,還是空空的,沒東西。下邊打個比喻。

  天雖于彼降以雨澤,然不入內。

  那麼雖然你這個器啊,天上下了甘露雨,但是你倒擺的,“不入內”。倒拿起的,在底上,裏邊一點也沒有。

  及雖入內或爲不淨之所染汙,不能成辦余須用事。

  雖然是朝上拿了,甘露雨也沖進去了,但是裏邊也沒洗幹淨,不幹淨很髒麼,或者農藥等等不好的東西在裏邊,“不能成辦余須用事”,那你要用來吃或者用什麼,不能用了,這個水還是浪費掉了。這個甘露也沒有用,雜了毒不行了。

  或雖不爲不淨染汙,然不住內,當瀉漏之。

  那麼雖然說你第叁種也沒有不淨的染汙,“然不住內”,它沖是沖進去了,住不住,都漏掉了,那麼甘露還是吃不成了。那麼這是比喻,下邊回到法上來。

  如是雖住說法之場,然不屬耳。

  雖然你在聽經的法會上坐在那裏,但是“不屬耳”,沒有聽進去,打妄想,心裏打算盤,我家裏還有什麼事情沒有做,明天什麼東西。或者昨天看了戲,那些戲裏的東西也反映出來,想這個演的好,那個演不好,那麼沒聽進去。

  或雖屬耳然有邪執,或等起心有過失等。

  “或雖屬耳然有邪執”,雖然是在聽了,心裏有邪執,那麼聽進去的東西就雜了,爲邪執所雜染了。“或等起心有過失等”,或者發起的意樂心有過失,那就是說,本來聽法爲修行、度衆生成佛,你這個爲了世間的名利的心,或者是其他的不, 好的意樂心,或者是要高人一等,或者什麼我學了法之後將來做法師,可以收供養,名聲徧全國等等,這樣的心不對的,有過失。發起等起心,就是發動的意樂心的過失,這是第二種。那麼也不好。

  雖無上說彼等衆過,然聽聞時,所受文義不能堅持,由忘念等之所失壞,則其聞法全無大益,故須離彼等。

  “雖無上說彼等衆過”,前面的兩種過失都沒有,“然聽聞時,所受文義不能堅持,由妄念等之所失壞,則其聞法全無大益”,聽了之後,倒是耳朵也聽了,那麼也沒有不好的意樂心,也沒有邪執,但是聽的時候,聽到的“文義不能堅持”,當時聽了好象懂了,回去後呢你看看麼,回去就把書一合,不管了。第二天來聽麼又打開,這樣子麼上一次的都忘掉了。

  “由忘念等”,忘記掉了,聽的東西也就沒有了,漏掉了,這樣子聞法“全無大益”。我們過去,我們在某些寺院裏邊聽經法會上就有這個現象,有些人他的聽經是應付了事的,他一本書聽經的時候打開,回去就合攏了。第二天聽經又拿出來,又來了。你這樣子怎麼學的進去呢?回去看也不看,不管了。

  我記得一個笑話,這是海外的,一個牧師跑到一個老太太的家裏,她信基督教的。她說,牧師來了,我也信基督教的,你看我還有《聖經》。櫃子裏翻出來一看,經裏邊夾了一副眼鏡,哎呀,這副眼鏡我掉了好多年,今天發現了。那就說她這部《聖經》好多年都沒看了,還自以爲是信徒呢。當然這個是海外的。

  如果我們聽了經之後,把經書合起來了,很久不去看,你怎麼會得到好處呢?都忘掉了。所以這個第叁種也不行。

  “則其聞法全無大益,故須離彼等”,所以說這叁種過失要離開。,

  此叁對治,經說叁語,謂善谛聽聞…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