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24

  ..续本文上一页识那些不合的,也不好当面质问,致失威仪,那就是坏你自己的威仪。你知道这个么就对了。

  因为我们的智慧很小,你认为不合,实际上是合的——人家给你解释一下,你就知道了,本身是通的。那么你一定要把你自己的小小的智慧,知道一点点的,执的紧紧的,把其他没看到的就抹杀了,那是你自己的过失。结果你这样子一扰乱,把整个的法会,因为你就搞乱掉了,那么过失就很大。这是西藏讲法的一些,这个在《瑜伽师地论》是没有。

  那么佛在世的时候,佛的无可扰乱的。我们看经上有什么菩萨从座而起而问了,这是经常有的。但是后世的,不是佛说法,那就不要扰乱了。所以西藏当时就有这个规矩,不要当场询问辩难,你后边去说可以。那么就是说,你认为跟佛说的不合,跟什么大善知识说的不合,你心里知道这个事情就对了。

  又当以甚闲适,不忙乱之心情往听。不可如小犬食乳,情慌意乱,令母犬心难应付。当如小驹食乳,次第安详。

  “又当以甚闲适,不忙乱之心情往听”,你要听经呢,不可匆匆忙忙的心去听。他打个比喻,不要像小狗吃奶一样,情慌意乱,把母狗弄得很难受,拼命乱吃。应当跟什么小驹——马驹,小驹吃奶的时候,“次第安详”,按了次第很安详的吃,那个母驹不感到不好受了。

  又应不怒。昔西藏有大法师讲法时,语次谓莫如噶惹人之性急。其时座中有多数噶惹人,便起责难曰:我噶惹人有何过失,而遭诃斥。对师如此即为失仪。

  那么他说,昔西藏有大法师讲经时候,他话里边就提到,他说一个地方,噶惹这个地方的人性太急了。那么恰碰到听法的人有几个噶惹地方的人在里边,他就马上站起来,他说我们噶惹的有什么坏处啊。当场骂起来了。这个对师这样子态度呢,失威仪。也就是说自己犯了过失了。这个讲经的时候,说一些话,你何必要辩论呢?你是那边的人,大部份人心急,你不心急你是例外么,你何必气呢。

  这个里边我们补充一下。这是西藏的情况,他们特殊的我们要补充一下,因为《瑜伽师地论》有些没有的,但是末法时期必须要的。

  不应作意五处所者,谓戒穿缺,种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辞鄙恶,所发语句粗不悦耳。

  “不应作意五处所者”。那么总的里边,就是说不应作意法师五处,法师有五个地方不要去评论。哪五个地方呢?

  第一个,“戒穿缺”,这个法师他的戒或者是不太好,他来讲法,你不要去揭他的短。第二个,“种性下劣”,他是出身在低贱人家的,这个你也不要去说他,人不讲出身高低。第三个,“形貌丑陋”,或者这个法师他长的形象很不好看,很丑陋,这个也不要去说他,祗要法对就对了。第四个,“文辞鄙恶”,他的文字不高雅,这个你也不要说他,你祗要听的法对你有好处就可以了。第五个,“所发语句粗不悦耳”,听起来好象粗鄙得很,不好听,跟文辞鄙恶差不多。这里实际上指的是,讲经的时候他是在呵斥不如法的事情,你不要生气,不要说他在骂我了,法师在骂人、啥东西。

  那么这个,昂旺堪布就说,第五个粗不悦耳,“说法者有申斥语 ”。他举个例,以前西藏有一个大法师,叫色喀夺吉抢,夺吉抢是很珍贵的名字,就是金刚上师。他对听众的一些过失,他不留余地的要说的,那么师父在说,假使听众一些不好的地方,他就说呢,这个说,听的人不应当起烦恼的瞋恨心,不应该起。这个是说过失叫你改,是好事情,如果不说的话,你自己也不知道。

  那么我们说,后边有了,所谓善知识要有勇。你如果说不敢说人家的过失,人家有了过失你包含在里边不敢说,那么弟子改不掉了,你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说对法师这些地方不要作意,好好地顺着听就对了。

  那么这是听的时候要避免两种烦恼。贡高的,贡高的有六个相。要避免轻蔑的烦恼,那就是说有四个相。再一个就是说不要作意,不要去观法师的五个短处,戒不好、种姓下劣、形貌丑陋、文辞不高雅、说的话语气好象是呵斥的话等等。这些都不要作意。不要因为听了这些话了之后,好象他骂人了。

  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

  “便作是念”,就想,“不从此闻”,这个法师要骂人的,“而弃舍之”,就跑掉了。那么这样子不应当。

  如《本生》中亦云:“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那么闻法的时候该怎么做呢?《本生经》里边有说,要坐在很低劣的座,那么这个低劣的座,就是法师高座,听法的人不要坐好的座,低劣的座。

  “发起调伏德”,他的威仪要柔和,不要倔强的样子,难调的样子,要很顺着这个法师。要柔和的外相。

  眼睛“以具笑目视”,对法师以带了笑的眼睛去看,那就不是瞋恨去看了。“如饮甘露雨”,吃甘露么,我们会供的时候不是甘露么,那是一点点,这里甘露雨,说法的时候大量的甘露下来了,甘露雨,你就是听法的时候好象吃甘露一样,高兴得很,“具笑”,那就很高兴的。好象吃甘露一样的具笑的眼睛来看。

  “起敬专至诚”,要起恭敬,至诚地听,专心至诚地听。“善净无垢意”,起什么心呢?就是说恭敬的至诚的专致的,善的净的,没有那些脏的,以这样的心去听。

  那么打个比喻:“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好象病人听医生的话一样,一个病人他病得很重,自己没有办法,那个医生,是名医,给他说,他每一句都听。你该怎么做,什么东西不要吃,什么东西不要动,什么东西,他都会听。病人听医生话一样的心去听。起怎么样呢?起承事法师听闻正法。这个就是说,对法及法师都要发起承事,以这样的态度去。

   下边就是“正听轨理”。听的时候该怎么做。正在听的时候该怎么做。

   丙三 正闻轨理

  正闻轨理分二:一断器三过,二依六种想。

   丁一 断器三过

  这个是我们《科颂》里边讲得很多。 《菩提道次第》一般也讲得很透。那么器是比喻,器,装水的茶杯,我们说是茶杯吧。有三个过失不要有。那么什么过失呢?

  若器倒覆,及纵向上然不净洁,并虽净洁若底穿漏。

  “若器倒覆”,假使说我们茶杯要装水,或者装什么饮料,你把它倒着拿,底朝上的,那么人家再好的甘露倒进来,里边一点也没有。

  第二个,“及纵向上然不净洁”,第二个就是说,杯子向上拿的,但是没洗干净,甚至有毒的,放过那些带毒的东西,没洗干净的,那你再好的甘露冲进去也不能吃了。

  第三种,“并虽净洁若底穿漏”,他说,“并虽净洁”,就是说前面的两种过失都没有,器也没有倒置,那个也没有不洁净,但是“底穿漏”,这个底是漏的。那么你这个装进去,装是装进去了,里边也洗干净了,但是底是漏的。装了半天漏完了,还是空空的,没东西。下边打个比喻。

  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不入内。

  那么虽然你这个器啊,天上下了甘露雨,但是你倒摆的,“不入内”。倒拿起的,在底上,里边一点也没有。

  及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

  虽然是朝上拿了,甘露雨也冲进去了,但是里边也没洗干净,不干净很脏么,或者农药等等不好的东西在里边,“不能成办余须用事”,那你要用来吃或者用什么,不能用了,这个水还是浪费掉了。这个甘露也没有用,杂了毒不行了。

  或虽不为不净染污,然不住内,当泻漏之。

  那么虽然说你第三种也没有不净的染污,“然不住内”,它冲是冲进去了,住不住,都漏掉了,那么甘露还是吃不成了。那么这是比喻,下边回到法上来。

  如是虽住说法之场,然不属耳。

  虽然你在听经的法会上坐在那里,但是“不属耳”,没有听进去,打妄想,心里打算盘,我家里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做,明天什么东西。或者昨天看了戏,那些戏里的东西也反映出来,想这个演的好,那个演不好,那么没听进去。

  或虽属耳然有邪执,或等起心有过失等。

  “或虽属耳然有邪执”,虽然是在听了,心里有邪执,那么听进去的东西就杂了,为邪执所杂染了。“或等起心有过失等”,或者发起的意乐心有过失,那就是说,本来听法为修行、度众生成佛,你这个为了世间的名利的心,或者是其他的不, 好的意乐心,或者是要高人一等,或者什么我学了法之后将来做法师,可以收供养,名声徧全国等等,这样的心不对的,有过失。发起等起心,就是发动的意乐心的过失,这是第二种。那么也不好。

  虽无上说彼等众过,然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坚持,由忘念等之所失坏,则其闻法全无大益,故须离彼等。

  “虽无上说彼等众过”,前面的两种过失都没有,“然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坚持,由妄念等之所失坏,则其闻法全无大益”,听了之后,倒是耳朵也听了,那么也没有不好的意乐心,也没有邪执,但是听的时候,听到的“文义不能坚持”,当时听了好象懂了,回去后呢你看看么,回去就把书一合,不管了。第二天来听么又打开,这样子么上一次的都忘掉了。

  “由忘念等”,忘记掉了,听的东西也就没有了,漏掉了,这样子闻法“全无大益”。我们过去,我们在某些寺院里边听经法会上就有这个现象,有些人他的听经是应付了事的,他一本书听经的时候打开,回去就合拢了。第二天听经又拿出来,又来了。你这样子怎么学的进去呢?回去看也不看,不管了。

  我记得一个笑话,这是海外的,一个牧师跑到一个老太太的家里,她信基督教的。她说,牧师来了,我也信基督教的,你看我还有《圣经》。柜子里翻出来一看,经里边夹了一副眼镜,哎呀,这副眼镜我掉了好多年,今天发现了。那就说她这部《圣经》好多年都没看了,还自以为是信徒呢。当然这个是海外的。

  如果我们听了经之后,把经书合起来了,很久不去看,你怎么会得到好处呢?都忘掉了。所以这个第三种也不行。

  “则其闻法全无大益,故须离彼等”,所以说这三种过失要离开。,

  此三对治,经说三语,谓善谛听闻…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