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25

  ..续本文上一页,意思念之。

  “此三对治”,对治这三个过失的,经上有这个话的。经上怎么说呢,“谓善谛听闻,意思念之”。这个就是我们说的“谛听谛听,善思念之”。那么在这个,下边有。“此亦犹如《菩萨地》说”,《菩萨地》的一句话。这句话先说吧,这句话,昂旺堪布认为是我们汉地翻得漏了一句。漏了一句,他就把它补上去了。那么我们看看他怎么说的。

  为治彼三过故,经中常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对治不净,切勿忘失。

  以此三过,正障闻思修三慧。初障闻,次障修,三障思。所以重言谛听者,即为对治覆口。云善思念者,即为对治不净。云切勿忘失,(唐译本脱此句,应补入。)即为对治漏罅。

  《略论》里边,“为治彼三过故”,要对治这个过失,经里边常常说的,这个《略论》倒是引全的。“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对治不净,切勿忘失”,这个昂旺堪布说,“切勿忘失”这句话我们汉地的译本没有这句话,应当补进去的。这是对治第三个过失的。

  他说,这三个过失,器的三过,就是障碍我们闻思修三慧的。第一个倒覆,就是器倒障闻慧。你在听经的时候打妄想,经的话一点也没听进去,那就闻慧得不到了,障闻慧。第二个,障修慧,你有不好的邪执或等起心有过失,你思惟就不能如法思惟了,不能如理思惟,那就不能产生修慧,障修慧。第三个,就是忘失。忘失之后,障思慧,因为你有闻才能思么,你闻的东西都没有了,忘完了,思惟从何而来呢,就不能产生思慧。所以说这三个过失它是障闻思修三慧的。第一个是障闻慧,第二个障修慧,第三个障思慧。

  下边就要讲经上的话。“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谛听就是好好听法么,再来个“谛听”是什么意思呢,说第二个谛听的话,就是对治覆口,就是听法的时候,第一个好好听了,再来个谛听,你好好听,不要把这个器倒起来放,就不是倒着拿。倒着拿听不进去了,就是再重复一个谛听,好好谛听,好好听,闻慧不要障掉。不要把底朝上了,听不进去了。那就是再重新告诉你要好好听么。

  “善思念之”对治不净的,就是第二个,“云善思念者,即为对治不净”,对治第二个过失,心里边的邪执。

  “切勿忘失”,对治第三个过失,就是忘掉了。那么这个就是说昂旺堪布的意思这个“切勿忘失”藏本有,汉本没有,如果汉本没有的话,这句话就少了一个意思。就是针对这三个过失,第一第二过失有对治,第三个过失就没有对治,所以应当要加进去。“切勿忘失”就是对治第三个,就是漏掉的。

  这个是我们把《略论释》大概对照一下。因为昂旺堪布的发挥,他是学得很透的,很多地方有极大的参考价值。那么我们下边接下去。

  此亦犹如《菩萨地》说:“希于徧知,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听闻。”

  这个就《略论》更容易明显一些。 《略论》里怎么翻的呢,“以欲知一切,及专注一境,属耳注意,如理思惟而听。” 这个比较明显一些。

  他是说,“希于徧知”,你要希望知道一切,那么你要专注好好地听。“意善敬住”,那么你就是心要好好的以恭敬心,“一切心”,就是全部的精神来思惟、来听闻,努力思惟来听,就是《菩萨地》也有这句话。

  昂旺堪布的解释可以念一下做参考。他说,你想知道一切,求知一切,为什么呢,要得它的意思了。使我们的听闻必须要专注,要专门属耳谛听,这个就是意思要清清楚楚的明了地听,能够注意,“属耳注意”,这里是“专注”,注意听当然心不散乱。

  “意善敬住”,就是如理,能够收摄六根,一心去听。本来你这边听经,那边听音乐,外边假使有音乐了,你两边一起听。那就不好了,不如理。

  那么这样子听,是标准的听经的该做到的,应当像这样子做。这是《菩萨地》又这么加了一句。这就是说听经的时候该怎么听,他讲了很多,重点就是不要有三个过失。下边还有点时间。

  

   丁二 依六种想

  那么依六想,我们这个很长。依六想,听经的时候,依六种观想来听。这六个观想如果观的好的话,那听经就是非常专心听了。

  (一)于自安住如病想

  依六想中,于自安住如病想者。如《入行》云:“若遭常病逼,尚须依医言,况长遭贪等,百过病所逼。”

  那么第一个讲,“于自安住如病想者”,自己想自己是害病的人,法师么当医生。前面说过的,病人最听医生的话,医生叫你怎么,都会做。

  《入行论》里边说,你平常的一般性的害病,这个苦逼恼的时候,一般人还会去看医生,照医生的话做,他目的是要把病治好么。那么我们现在无始以来,长期遭到贪瞋痴这些烦恼病,它的过失极多,“百过”,极大的过失的病,这样的病逼恼我们的时候,我们当然一定要听佛这个大医王的话,去把病治好了。

  延长难疗,发猛利苦,贪等惑病,于长时中,而痛恼故,于彼应须了知是病。

  “延长难疗,发猛利苦,贪等惑病”,这个贪等病烦恼病,时间极长,而极难疗,不好治。而它产生的苦,“发猛利苦”,给你要下恶道去受苦的,所以说这样子的病,我们害了很久了。“于长时中,而痛恼故”,受了它的苦恼很久了。“于彼应须了知是病”,那么你要知道这个是病,不是好东西,有了病要看医生了,把它治了,不要认为这还是很好的东西,保住,讳病忌医,那就不行了。

  迦摩巴云:“若非实事,作实事修,虽成颠倒。然遭三毒,极大干病之所逼迫,病势极重,我等竟无能知自是病者。”

  “迦摩巴云”,这是噶当派的一个大德,不是噶mb,他说一句话,说“若非实事,作实事修,虽成颠倒”,他说不是有的东西,你把它当有,是一个颠倒。这是一个比喻。

  “然遭三毒,极大干病之所逼迫,病势极重,我等竟无能知自是病者”,他就是说,一般说没有的东西当它有来看是颠倒,现在有这么大的病,当它没有,这个颠倒更厉害就是。有这么大的病,所以说我们现在都受到三毒,贪瞋痴这是极大的干病,这个干消病之类的重病。为这三个贪瞋痴三毒的极大的重病所逼迫的时候,这个病是极严重,那严重到怎么样呢,无始以来我们因为贪瞋痴,在三恶道里边不晓得呆了好久了,苦也不晓得受了多少了。

  “我等竟无能知自是病者”,但是我们现在还不晓得自己是个病人。以为贪瞋痴不是病,有的时候贪心起来之后,还认为很高兴呢。那么这个是大大的颠倒。这个就是要认识到我们现在并不是健康的人,贪瞋痴的病很严重。这个病严重,赶快找医生。自己是病人,要这么想。

  

  (二)于说法师住如医想

  于说法师住如医想者。如遭极重风胆等病,便求善医,若得会遇,发大欢喜,随教听受恭敬承事。

  第二个,“于说法师住如医想者”,那么说法的法师要把他当医生看。

  普通的人他假使害了重病,疯病、胆病等等,这个是世间上所谓的重病,那么他当然求医生了,而且要求名医了,他假使碰到了,好容易碰到,你为什么求名医呢,这是重病么,一般医生看不了的。如果你感冒伤风了,这个也不要找名医,因为这是重病嘛,要找名医。

  那么假使一旦碰到了,那么极大欢喜,因为这个不是到处有了,这个善的医生能治这个重病的医生很稀有,一旦碰上了,那极大欢喜。那么“随教听受”,他那个医生叫你怎么做,都会听。而且非常恭敬他,承事他。

  如是于宣说法善知识所,亦应如是寻求,既会遇已,莫觉如负担,应持为庄严,依教奉行,恭敬承事。

  那么这是个比喻。反过来,我们现在害的是贪瞋痴三个大病,这个大病普通的医生医不了。就是说叫气功师能不能医啊?气功师有些小毛病给你医了,也能治,鬼神也能治病,但是挖肉补疮,把你这里肉挖出来,把这块病医好了,表面上这块病治好了,明天那个地方烂起来了,比这个病还要重,那就来不及了。

  那么气功师治不了,其他的什么宗教,能不能治你贪瞋痴病呢?治不了。他们的教主也会发脾气嘛。我们看到一本,一个地方引了个他们的经典,说某个地方半夜,他们的教主大怒,就用什么雷电去轰击。这个他自己还有贪瞋痴,那怎么可以治我们的病呢,治不了。

  那怎么办呢?祗有佛教才有,佛教才能治贪瞋痴三个大病。所以说假使我们现在有贪瞋痴大病的,那么应当要找医生,这个医生就是说法的人嘛。

  “如是于宣说法善知识所,亦应如是寻求”,要能够治我们贪瞋痴病的大善知识,要好好去找。有些找不到的,你其他的什么哲学,科学,宗教,他不能治啊。那么你要找这些大善知识,也去寻求。

  寻求到了应当要生大欢喜,不要是一个负担。怎么负担呢?找着个善知识,依止法来了,这个做不得,那个弄不得,好了,弄得自己不自由,是一个负担,还是不要好一些。那么你完了,你害了重病,医生都不要,你怎么会好呢?人家叫你这个做不得,那个做不得,那么是要你病好啊,假使说害病的人,医生总要告诉他,这个东西吃不得的,那些事情做不得的,那要听,听嘛你病好了。善知识叫你怎么怎么做,真麻烦,那么你就不要,那你不行了啊。不要他就是一个负担,应当视为庄严,这是对我们的庄严,就是对我们有好处的。

  “依教奉行”,依了他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应当这样子做呢,是我的庄严,对我说是很体面的事情,不是个负担,而恭敬承事。

  《摄德宝》中作是说故:“故诸勇求胜菩提,智者定应摧我慢,如诸病人亲医治,亲善知识应无懈。”

  这个里边引一部书,“《摄德宝》”,里边有这部书,这是藏地的书。他里边是说,他说:“故诸勇求胜菩提,智者定应摧我慢,如诸病人亲医治,亲善知识应无懈”,他说勇于求胜菩提,成佛的,大菩提的那些人,这些智者,一个要摧服我慢,就是要听人家的,你要照我的做,不听善知识的,那就求不到菩提了。我慢是烦恼嘛,你要请善知识与佛的正法来治,才治的了,才能成菩提。

  “智者定应摧我慢,如诸病人亲医治”,那么应该这样子呢?好象病人,亲近医生…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