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26

  ..续本文上一页一样,医生怎么说,他就怎么做。这个很老实,我们善知识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一般就做不到,那么你要是求智慧的,你要求胜菩提的,那一定要摧服我慢。不要依我的,要依善知识的。就像病人听那个医生的话一样。

  “ 如诸病人亲医治,亲善知识应无懈”,那要亲近善知识,精勤地去做,那么就是说要求胜菩提,不要依我的知见为主,要听善知识。病人听医生一样,不但要听他医生的话,而且要精勤地、无懈地去做,那么才能够达到目的。这是前面两个,六想里边最根本的两个想,自己是病人,善知识、说法的法师是医生。

  今天时间到了。

  第七讲(《广论》第一八~二零页;《集注》 第四三~四八页)

  上一次我们讲了正听的时候,应当要断三个过失,依六种想。

  断三个过失,第一就是属耳听闻。不要像器——像茶杯一样的倒着拿,那就甘露就洒不进去。第二个听法的时候不要有邪执,或者发起心有过失。那么虽然听进去了,成了污染。那么再有一个,第三个,就是虽然是杯子是正拿的,没有污染,但是漏的,充满之后,一会儿就漏完了。这三种过失对听闻不能得益。

  那么断了这三个过失之后,下边就要以六个想。第一个自己做病人想。凡是害病的人都希望病好,要病好的话就要看医生,就要吃药。那么,找到良医之后,决定对他非常相信,他说的话都听。那么我们一切有情呢,无始以来贪瞋痴的病那么严重,那么不找善知识来对治,不是太可惜了么。这是第一个,做病者想。

  第二个,法师说法的要医生想。那么昨天就讲到这里。病人对医生,碰到了好的医生,决定起大欢喜,一切听医生的话,同时对这个医生非常恭敬,承事。那么我们对说法的善知识,也应当一样。去寻求善知识,寻到之后,遇到之后,要生大欢喜,不要认为是一个负担。负担是什么呢?叫你这个做那个做,就是做不起,心里起烦了。应当视为庄严,就是说应当认为这是对我的一个庄严,就是说很有体面的事情。依教奉行,恭敬承事。一样的。

  下边,第三个想。

  (三)于所教诫起药品想

  于所教诫起药品想者。如诸病者,于其医师所配药品,起大珍爱。于说法师,所说教授,及其教诫,见重要已,应多励力,珍爱执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门,而致损坏。

  那么这里就是说,既然医生找到之后,那么医生开了药,应当是起极大的珍贵的爱护,就靠这个药把病治好了。

  那么我们对说法师所说的教授教诫,这个里边教授教诫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俱舍》的 ,“教是教授,令人修善”,就是说教你修好的;“诫是诫勖,令人断恶”,断恶修善叫教诫。在《俱舍》里边,教诫这个词分两节讲,就是教授诫勖。教授叫你修善的,诫勖叫你断恶的。这是《俱舍》的教授教诫的解释。

  还有昂旺堪布的解释 。他说教授就是说开示以前没有说的,新的一些开示,以前没有讲过的。教诫,前面讲过的,这次再提起来叫你好好的忆念,不要忘掉。

  那么这两种我们都可以用。法师所说的话,他的教授,假使依《俱舍》讲,叫你修善的,教诫叫你断恶的。那么你看这重要性呢就要努力去做了。假使说医生说你这个病什么东西不能吃的,要忌口的,那就是戒,就不要去吃。那么哪些东西要吃的,那么药要吃的,那么你要赶紧要吃了。医生的话听了之后病会好了,努力地照他去做。

  “珍爱执持”,要起珍贵的心爱护执持,不要忘掉。“莫令由其忘念等门,而致损坏”,不要因为忘失了,就是前面说的三个过。这三个过把好好容易得到的药品——这个教授教诫损坏了,得不到利益。找到医生的目的还是要开药方,药开到了,那就是要好好吃了。照医生说的,该做的做,该不要做的就不要做,这样病会好么。那么药拿到了之后该怎么办呢?

  

  (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

  于殷重修起疗病想者。

  我们听了法之后,就是把药拿到了,藏起来了,就什么病就好了?要吃么。那么“殷重修”就是说,得了法之后,要依法修行,然后病会好么。我们的烦恼病呢,要修持,单是听了法不修,病还是好不了。

  犹如病者,见若不服医所配药,病则不瘥,即便饮服。于说法师所垂教授,若不修习,亦见不能摧伏贪等,则应殷重而起修习,不应无修,唯爱多积异类文辞,而为究竟。

  那么说,这个比喻了。“犹如病者”,假使说医生给你开了药,你这个药很好,很贵重,舍不得吃,把它藏起来了,那这个病怎么好呢?好不了,马上要吃下去病就好了。那么同样的,于说法师讲的教授教诫,假使你不照他的做,不修行,那么你要摧伏你的烦恼病呢,也是不可能了。

  那么你该怎么办呢?殷勤地慎重地去修习,“不应无修”,不应当听过算数,不修。“唯爱多积异类文辞,而为究竟”,很多人就是这样子的,他听经就求一个解,求个解之后呢,以后可以给人家说做个法师。至于修不修于他无干,他祗要会说就对了,懂了之后会说就对了。那就是说有了药不吃,专门藏起来,去卖的。这个对自己没好处。

  是亦犹如害重癞疾,手足脱落,若仅习近一二次药,全无所济。我等自从无始,而遭烦恼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义,仅一二次,非为完足,故于圆具一切道分,应勤励力,如瀑流水,以观察慧,而正思惟。

  那么还是拿比喻来说了。假使害的重的癞病,痲疯病之类的,那么害病的到严重的时候,手和脚都会脱的,有种病甚至于头会掉下来的。这个那么你这样的重病呢,吃了一次两次的药,当然不会马上就好了,是没有什么用的。我们说前面的不但是有了药不吃不会好,就是假使你病很重,单是一两次也好不了的。那么我们这个什么病呢,无始以来烦恼重病所逼害,贪瞋痴慢疑了这些烦恼从来没有这样对治过,这个病很严重了,很长期的病,长病了。那么假使我们这么重的重病,听了上师的教授教诫,修过一两次当然不够了,非为完足,是不够的。

  “故于圆具一切道分”,一切圆满的教授要努力去修,“如瀑流水”,就像水一样,不断的去修。“以观察慧,而正思惟”,这样才能见效。

  如大德月大阿阇黎《赞悔》中云:“此中心亦恒愚昧,长时习近重病疴,如具癞者断手足,依少服药有何益。”

  “如大德月大阿阇黎《赞悔》中云:”一个大德,这个大阿阇黎他有本书叫《赞悔》里边这么说:“此中心亦恒愚昧,长时习近重病疴,如具癞者断手足,依少服药有何益?”这也说明这个道理。这个我们的心经常是愚昧,无明所覆,无始以来那么长的时间害了烦恼的重病,就像一个痲疯病的手脚都断掉了,那么你吃一点点药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要大量地吃,不断地吃。

  由是于自作病者想,极为切要。

  那么从这一点看呢,听法的人自己要病人的想是很重要的。

  如有此想,余想皆起。

  假使你自己认为是个病人,这个想生起了,那么其余想都容易生起。你这个重病号,当然要求医生了,求了医生当然吃药了。这些都会来么。如果说你自己不是一个病人,不是这样想的话,那你也不要求医了,即使医生给你的药你也不想吃,那就一切都徒然了,没有了。

  此若仅是空言,则亦不为除烦恼故,修教授义,唯乐多闻,犹如病者,求医师已,而不服药,若唯爱着所配药品,病终无脱。

  那么就是说我们听闻正法的时候,有个极大的毛病,就是说假如说我们听了这个法,不是为了除烦恼的,不是为了除烦恼把这个教授修起来的,仅仅是欢喜多闻,那么听的法也是空言,没有用的。

  多闻对他有利,反正我们凡夫动机都是对自己求利。我们开始时念的闻法之资粮、修行的资粮,都是“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但是你如果为了自利,修行也好,闻法也好,为了自己抬高自己,名闻利养,这个那么就反其道而行之了。不但是得不到除病的效果——就是断烦恼的效果,反而增加贡高我慢,就是天变成魔,一切法成了烦恼的营养品,烦恼越来越重。

  所以说,不去修,不会除烦恼,修教授的意思,而执着多闻的,那等于说一个病人,医生求到了,药也开好了不吃,就把这个药到处宣扬,我这个药了不得,了不得。不吃,不吃呢,“病终无脱”,病是终好不了的。

  那么话说起来很轻松,自己要反省。凡是我们听了法就是要照镜子,我有没有这个毛病?学了很多,也很爱学,也很用功,但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断烦恼?还是为了提高自己,我能懂了很多法,夸夸其谈地给人家说法去了。或者就象帕绷喀大师说的到蒙古去卖去了,这个是恶趣因,很危险的。那么学了法之后,辛辛苦苦地感个恶趣因,这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动机不正。

  《三摩地王经》云:“诸人病已身遭苦,无数年中未暂离,彼因重病久恼故,为疗病故亦求医。

  有的,他说他的身因为生病了,受了很多的苦,无数年,这个时间很长,从来没有离开这个病,长病号。他因为重病那么长的时间,很长的时间受到这个重病的痛苦,那么为了治疗这个病呢,当然求医生了。

  “彼若数数勤访求,获遇黠慧明了医,医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药。 那么假使说,这个人因为病很苦,他为了把病治好么求医生,那么不断的到处去求访,最后碰到一个很聪明的医生,高明的。这个医生呢也是有悲心,那么就开了药方,叫他吃这些药。

  “受其珍贵众良药,若不服用疗病药,非医致使非药过,唯是病者自过失。

  既然医生开了很珍贵的药,给你之后,这样珍贵的良药拿到了,赶快吃,可以疗病。若不服用,假使你不吃,那么你病就好不了。这个不是医生的缘故,也不是药不好,就是你自己不好。为什么?好容易碰到好的医生开了良药,不吃。

  “如是于此教出家, 徧了力根静虑已, 若于修行不精进, 不勤现证岂涅槃。”

  那么这个比喻反过来,假使说在这个教——佛教里边已经放弃一切出家了,同时学了很多法,“徧了”,都学过了。什么五根、五力、四静虑、四无色等等,一些法相学了很多。“若于修行不精进”,假使你修行…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