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26

  ..續本文上一頁一樣,醫生怎麼說,他就怎麼做。這個很老實,我們善知識怎麼做,他就怎麼做。一般就做不到,那麼你要是求智慧的,你要求勝菩提的,那一定要摧服我慢。不要依我的,要依善知識的。就像病人聽那個醫生的話一樣。

  “ 如諸病人親醫治,親善知識應無懈”,那要親近善知識,精勤地去做,那麼就是說要求勝菩提,不要依我的知見爲主,要聽善知識。病人聽醫生一樣,不但要聽他醫生的話,而且要精勤地、無懈地去做,那麼才能夠達到目的。這是前面兩個,六想裏邊最根本的兩個想,自己是病人,善知識、說法的法師是醫生。

  今天時間到了。

  第七講(《廣論》第一八~二零頁;《集注》 第四叁~四八頁)

  上一次我們講了正聽的時候,應當要斷叁個過失,依六種想。

  斷叁個過失,第一就是屬耳聽聞。不要像器——像茶杯一樣的倒著拿,那就甘露就灑不進去。第二個聽法的時候不要有邪執,或者發起心有過失。那麼雖然聽進去了,成了汙染。那麼再有一個,第叁個,就是雖然是杯子是正拿的,沒有汙染,但是漏的,充滿之後,一會兒就漏完了。這叁種過失對聽聞不能得益。

  那麼斷了這叁個過失之後,下邊就要以六個想。第一個自己做病人想。凡是害病的人都希望病好,要病好的話就要看醫生,就要吃藥。那麼,找到良醫之後,決定對他非常相信,他說的話都聽。那麼我們一切有情呢,無始以來貪瞋癡的病那麼嚴重,那麼不找善知識來對治,不是太可惜了麼。這是第一個,做病者想。

  第二個,法師說法的要醫生想。那麼昨天就講到這裏。病人對醫生,碰到了好的醫生,決定起大歡喜,一切聽醫生的話,同時對這個醫生非常恭敬,承事。那麼我們對說法的善知識,也應當一樣。去尋求善知識,尋到之後,遇到之後,要生大歡喜,不要認爲是一個負擔。負擔是什麼呢?叫你這個做那個做,就是做不起,心裏起煩了。應當視爲莊嚴,就是說應當認爲這是對我的一個莊嚴,就是說很有體面的事情。依教奉行,恭敬承事。一樣的。

  下邊,第叁個想。

  (叁)于所教誡起藥品想

  于所教誡起藥品想者。如諸病者,于其醫師所配藥品,起大珍愛。于說法師,所說教授,及其教誡,見重要已,應多勵力,珍愛執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門,而致損壞。

  那麼這裏就是說,既然醫生找到之後,那麼醫生開了藥,應當是起極大的珍貴的愛護,就靠這個藥把病治好了。

  那麼我們對說法師所說的教授教誡,這個裏邊教授教誡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俱舍》的 ,“教是教授,令人修善”,就是說教你修好的;“誡是誡勖,令人斷惡”,斷惡修善叫教誡。在《俱舍》裏邊,教誡這個詞分兩節講,就是教授誡勖。教授叫你修善的,誡勖叫你斷惡的。這是《俱舍》的教授教誡的解釋。

  還有昂旺堪布的解釋 。他說教授就是說開示以前沒有說的,新的一些開示,以前沒有講過的。教誡,前面講過的,這次再提起來叫你好好的憶念,不要忘掉。

  那麼這兩種我們都可以用。法師所說的話,他的教授,假使依《俱舍》講,叫你修善的,教誡叫你斷惡的。那麼你看這重要性呢就要努力去做了。假使說醫生說你這個病什麼東西不能吃的,要忌口的,那就是戒,就不要去吃。那麼哪些東西要吃的,那麼藥要吃的,那麼你要趕緊要吃了。醫生的話聽了之後病會好了,努力地照他去做。

  “珍愛執持”,要起珍貴的心愛護執持,不要忘掉。“莫令由其忘念等門,而致損壞”,不要因爲忘失了,就是前面說的叁個過。這叁個過把好好容易得到的藥品——這個教授教誡損壞了,得不到利益。找到醫生的目的還是要開藥方,藥開到了,那就是要好好吃了。照醫生說的,該做的做,該不要做的就不要做,這樣病會好麼。那麼藥拿到了之後該怎麼辦呢?

  

  (四)于殷重修起療病想

  于殷重修起療病想者。

  我們聽了法之後,就是把藥拿到了,藏起來了,就什麼病就好了?要吃麼。那麼“殷重修”就是說,得了法之後,要依法修行,然後病會好麼。我們的煩惱病呢,要修持,單是聽了法不修,病還是好不了。

  猶如病者,見若不服醫所配藥,病則不瘥,即便飲服。于說法師所垂教授,若不修習,亦見不能摧伏貪等,則應殷重而起修習,不應無修,唯愛多積異類文辭,而爲究竟。

  那麼說,這個比喻了。“猶如病者”,假使說醫生給你開了藥,你這個藥很好,很貴重,舍不得吃,把它藏起來了,那這個病怎麼好呢?好不了,馬上要吃下去病就好了。那麼同樣的,于說法師講的教授教誡,假使你不照他的做,不修行,那麼你要摧伏你的煩惱病呢,也是不可能了。

  那麼你該怎麼辦呢?殷勤地慎重地去修習,“不應無修”,不應當聽過算數,不修。“唯愛多積異類文辭,而爲究竟”,很多人就是這樣子的,他聽經就求一個解,求個解之後呢,以後可以給人家說做個法師。至于修不修于他無幹,他祗要會說就對了,懂了之後會說就對了。那就是說有了藥不吃,專門藏起來,去賣的。這個對自己沒好處。

  是亦猶如害重癞疾,手足脫落,若僅習近一二次藥,全無所濟。我等自從無始,而遭煩惱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義,僅一二次,非爲完足,故于圓具一切道分,應勤勵力,如瀑流水,以觀察慧,而正思惟。

  那麼還是拿比喻來說了。假使害的重的癞病,痲瘋病之類的,那麼害病的到嚴重的時候,手和腳都會脫的,有種病甚至于頭會掉下來的。這個那麼你這樣的重病呢,吃了一次兩次的藥,當然不會馬上就好了,是沒有什麼用的。我們說前面的不但是有了藥不吃不會好,就是假使你病很重,單是一兩次也好不了的。那麼我們這個什麼病呢,無始以來煩惱重病所逼害,貪瞋癡慢疑了這些煩惱從來沒有這樣對治過,這個病很嚴重了,很長期的病,長病了。那麼假使我們這麼重的重病,聽了上師的教授教誡,修過一兩次當然不夠了,非爲完足,是不夠的。

  “故于圓具一切道分”,一切圓滿的教授要努力去修,“如瀑流水”,就像水一樣,不斷的去修。“以觀察慧,而正思惟”,這樣才能見效。

  如大德月大阿阇黎《贊悔》中雲:“此中心亦恒愚昧,長時習近重病疴,如具癞者斷手足,依少服藥有何益。”

  “如大德月大阿阇黎《贊悔》中雲:”一個大德,這個大阿阇黎他有本書叫《贊悔》裏邊這麼說:“此中心亦恒愚昧,長時習近重病疴,如具癞者斷手足,依少服藥有何益?”這也說明這個道理。這個我們的心經常是愚昧,無明所覆,無始以來那麼長的時間害了煩惱的重病,就像一個痲瘋病的手腳都斷掉了,那麼你吃一點點藥有什麼好處呢。就是要大量地吃,不斷地吃。

  由是于自作病者想,極爲切要。

  那麼從這一點看呢,聽法的人自己要病人的想是很重要的。

  如有此想,余想皆起。

  假使你自己認爲是個病人,這個想生起了,那麼其余想都容易生起。你這個重病號,當然要求醫生了,求了醫生當然吃藥了。這些都會來麼。如果說你自己不是一個病人,不是這樣想的話,那你也不要求醫了,即使醫生給你的藥你也不想吃,那就一切都徒然了,沒有了。

  此若僅是空言,則亦不爲除煩惱故,修教授義,唯樂多聞,猶如病者,求醫師已,而不服藥,若唯愛著所配藥品,病終無脫。

  那麼就是說我們聽聞正法的時候,有個極大的毛病,就是說假如說我們聽了這個法,不是爲了除煩惱的,不是爲了除煩惱把這個教授修起來的,僅僅是歡喜多聞,那麼聽的法也是空言,沒有用的。

  多聞對他有利,反正我們凡夫動機都是對自己求利。我們開始時念的聞法之資糧、修行的資糧,都是“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但是你如果爲了自利,修行也好,聞法也好,爲了自己擡高自己,名聞利養,這個那麼就反其道而行之了。不但是得不到除病的效果——就是斷煩惱的效果,反而增加貢高我慢,就是天變成魔,一切法成了煩惱的營養品,煩惱越來越重。

  所以說,不去修,不會除煩惱,修教授的意思,而執著多聞的,那等于說一個病人,醫生求到了,藥也開好了不吃,就把這個藥到處宣揚,我這個藥了不得,了不得。不吃,不吃呢,“病終無脫”,病是終好不了的。

  那麼話說起來很輕松,自己要反省。凡是我們聽了法就是要照鏡子,我有沒有這個毛病?學了很多,也很愛學,也很用功,但學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斷煩惱?還是爲了提高自己,我能懂了很多法,誇誇其談地給人家說法去了。或者就象帕繃喀大師說的到蒙古去賣去了,這個是惡趣因,很危險的。那麼學了法之後,辛辛苦苦地感個惡趣因,這有什麼好處呢?那就是動機不正。

  《叁摩地王經》雲:“諸人病已身遭苦,無數年中未暫離,彼因重病久惱故,爲療病故亦求醫。

  有的,他說他的身因爲生病了,受了很多的苦,無數年,這個時間很長,從來沒有離開這個病,長病號。他因爲重病那麼長的時間,很長的時間受到這個重病的痛苦,那麼爲了治療這個病呢,當然求醫生了。

  “彼若數數勤訪求,獲遇黠慧明了醫,醫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藥。 那麼假使說,這個人因爲病很苦,他爲了把病治好麼求醫生,那麼不斷的到處去求訪,最後碰到一個很聰明的醫生,高明的。這個醫生呢也是有悲心,那麼就開了藥方,叫他吃這些藥。

  “受其珍貴衆良藥,若不服用療病藥,非醫致使非藥過,唯是病者自過失。

  既然醫生開了很珍貴的藥,給你之後,這樣珍貴的良藥拿到了,趕快吃,可以療病。若不服用,假使你不吃,那麼你病就好不了。這個不是醫生的緣故,也不是藥不好,就是你自己不好。爲什麼?好容易碰到好的醫生開了良藥,不吃。

  “如是于此教出家, 徧了力根靜慮已, 若于修行不精進, 不勤現證豈涅槃。”

  那麼這個比喻反過來,假使說在這個教——佛教裏邊已經放棄一切出家了,同時學了很多法,“徧了”,都學過了。什麼五根、五力、四靜慮、四無色等等,一些法相學了很多。“若于修行不精進”,假使你修行…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