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27

  ..续本文上一页呢,单是学,懂了很多名相,不去修,“不勤现证岂涅槃?”你现在不好好地求证那些法,那你最后的涅槃怎么得到呢?

  那就是说要除一切痛苦的涅槃,一定要把那些法好好修行之后才能得到。你有了法不修,就像有了药不吃,你怎么会病好呢?那还是永远受痛苦了。

  又云:“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医自体病。”

  又说,还是这本书。我虽然说了很好的法,就是说,法是讲了很多,很好的都告诉你了。“汝若闻已不实行”,你听了这个法不去做,那么就像病人把药么拿到了,背在身上不吃,而增加了负担,病也好不了。“终不能医自体病”,病总也好不了,又背了很重的负担,那是自己受苦了。那就是,说有药不吃,有法不修,就是成了这样的过失。

  《入行论》亦云:“此等应身行,唯言说何益,若唯诵药方,岂益诸病者。”

  那么这些法你要身体力行的,这个“身行”当然包括身口意都在里面,好好地身口意去修,单是嘴里说是没有用的,就像吃药一样的,你把药方子背了很多,你这个病是好不了的。

  那么我们这个说了那么多,就要提高警惕了。我们学法干什么?治病啊。有的人法学了很多,烦恼还是很重,那么要回想一下了,我学了那么多法,用了没有?没有用的话,可惜了,把药囊子背在身上,却是病还好不了。

  故于殷重修,应当发起疗病之想。言殷重者,谓于善知识教授,诸取舍处,如实行持。

  那么对法要“殷重修”,这个修干什么呢?就是你起治病的想么。你要病好就要吃药么。那么你要离开一切痛苦呢,要好好修么,单是听了法之后不修,那是没有用的。

  怎么叫殷重修?“言殷重者”,什幺叫“殷重”呢?“殷重”两个字就是说,“谓于善知识教授,诸取舍处,如实行持”,善知识的教授哪些该取的,哪些该舍的,那么要如实的行持。该取的取,该舍的就舍。叫你取不取,叫你舍不舍,那病就好不了。

  此复行持,须先了知,知则须闻,闻已了知所有须要,即是行持。

  那么这里说“行持”,你先要知道么,知道哪些是该取的,哪些是该舍的,你才能行持么。那么你要知道这些道理,取舍的道理,要听闻正法么。所以说追到根,还是闻法的重要性。就是说我们要行持呢,根源还是要好好的听闻。

  有的人呢就是说执到一边去了。行持重要,闻法就不要。我祗要好好修就对了,那么盲修瞎练,也不对了。我们行持固然重要,但是行持你要知道该取该舍了。该取该舍的,你要知道从哪里来呢,听闻,闻了之后才了知。“所有须要”,哪些该舍的,哪些该要取的,这些就是行持。所以说,行持不能离开听闻。离开听闻的行持也是一个极端去了。

  故于闻义,应随力能,而起行持,是极扼要。

  所以听了法之后,对闻法所得到的义,应当随自能力行持起来,这个是最重要的。

  如是亦如《听闻集》云:“设虽有多闻,不善护尸罗,由戒故呵彼,其闻非圆满。设虽闻寡少,能善护尸罗,由戒故赞彼,其闻为圆满。若人既少闻,不善护尸罗,由俱故呵彼,其禁行非圆。若人闻广博,及善护尸罗,由俱故赞彼,其禁行圆满。”

  这个《听闻集》里边又说了一个四料简,就是“闻”跟“修”两个的四料简。单闻不修,闻少而可以修,既不闻又不修,既能多闻又多修,这个四料简。那么看他怎么说呢?

  虽然“多闻”,多闻是好的么,但是“不善护尸罗”,多闻之后知道取舍,取舍该做的做,该不做的就不做,就是尸罗,那就是护戒。那么你闻倒闻了很多,但是你行持方面的戒律,“不善护”,没有好好的去做。“由戒故呵彼”,那么因为你戒“不善护”,戒就有缺,要呵斥他,“其闻非圆满”。你虽然听了很多,你这个闻质量不够的。这个圆满呢,不要把它是数量的圆满,质量是不够的。因为他闻的很多么,你说不圆满他听了很多。但是你闻不修,单闻不修,你这个闻是不是圆满的闻,就是质量不高的闻,还是有欠缺的。闻的目的就是要修的,你闻了之后不修,这个闻不是圆满的闻。

  若第二种,“设虽闻寡少”,假使你闻,虽然听的不多,“能善护尸罗”,那么却是能很善巧的行持,听一点就做一点,那这样子好不好呢?“由戒故赞彼,其闻为圆满”。因为他善护戒,行持好,那么这个人值得赞叹。他的闻是圆满的。这个圆满也不是数量的圆满了,他前面是寡闻了,闻是少的,但是这个闻呢质量是够的,就是他闻了能够行持,这个闻的,这种闻属于圆满的闻。就是闻了之后,既能够闻,又能行持的,这个闻才是圆满的。并不是数量的圆满,质量上的够格的,完善的,这是闻是好的闻了。

  那么这是两种,下边两种。

  “既少闻”,又“不善护尸罗”,那么这个是差劲了。“由俱故呵彼”,因为他两个都不行,闻也不闻,行持也不行,两个都不够,要呵斥了。“其禁行非圆”,他的戒行不圆。

  那么我们说,为什么前面说闻不圆满,后边说戒不圆满呢?那就是说我们看这个里的意思就是说,戒呢行持呢必定从闻来的,你说戒不圆满呢,包括闻也圆满了。那么所以说“少闻”并“不善护尸罗”,那么他两个都不行呢,他的戒行是不够的。

  假使一个人“闻亦广博”,也“善护尸罗”,“由俱故”,那么这个两个都好,要赞叹他了,他的戒也是圆满了。戒圆满,包括闻也是圆满的,因为闻圆满才能戒圆满了。

  这个四料简,对我们说很重要,就是赞叹要行持。单是闻是不够的,闻要马上要行的。昂旺堪布说,这里的圆满不圆满,就是说以不失戒为圆满的,能够闻了之后,能够护戒的,能够行持的,这个闻才叫圆满。并不是闻的多叫圆满。

  又云:“虽闻善说知心藏,修诸三昧知坚实,若行放逸令粗暴,其闻及知无大义。

  他说你虽然听闻正法,虽然是善说,虽然闻了,也能善说,知道心藏心要,心要的地方知道,同时也能够“修诸三昧”,修那些定,“知坚实”,这个“坚实”,查藏文的原文也是心要的意思,修三昧的时候知道它的重点。“若行放逸令粗暴”,假使你行放逸,一般的放逸,根据后头的昂旺堪布注解,就是不行十善,行动以十恶行来做的话,那么粗暴,那就是很粗暴了。就是像个醉象一样,到处乱冲。“其闻及知无大义”,你闻的法,你所知道的道理没有什么用处。

  “若喜圣者所说法,身语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护得闻知彼岸。”

  反过来,假使说,对“圣者”,那些佛、大菩萨这些,他们所说的那些法,“身语如之起正行”,你听了法之后,身语意依了那个法,如法地去行,这个当然是“正行”。那么这样的人,“具忍”,他有忍辱的心,他的同参教友都生欢喜心。“根护”,也能持戒,他做的很好,“得闻知彼岸”,我们一般说,一个法达到它的彼岸,就是这个法究竟,就是这个闻知是圆满了,到最究竟了。

  就是说你要闻知的究竟,应当说要行持跟上去,如果行持不跟上去,这个闻是不究竟的,那么前面的意思是一样的。多闻不善护尸罗,这个闻不圆满的。你虽然少闻,能够护尸罗,这个闻是圆满的。这个闻的质量就是看你能不能行持而判的。你闻了之后,能随起正行的,那么你这个闻也好知也好是够量的,得彼岸的,得了究竟的。

  《劝发增上意乐》亦云:“谓我失修今何作,殁时凡愚起忧悔,未获根底极苦恼,此是爱着言说失。”

  那就是说,单说不修,单闻不修,那么临终的时候要受苦。他临终的时候,我去实修,平时不修,到临终的时候该怎么做呢,他就是手足无措了,就是“凡愚”么。不修的人,凡夫愚痴的人,平时没有修么,临终的时候那些不好的境界现前呢,当然就“忧悔”,要起悔恨心,就是忧虑,受苦去了。“未获根底”,就是修行的根底要旨没有得到,那么“极苦恼”,恶境现前呢极苦恼。这个是为什么造成这样子的呢?“此是爱着言说失”。这个是你单是听了,祗欢喜他的言说不实行,这个过失。你单说不去做的话,临终的时候悔恨都来不及了。

  又云:“如有处居观戏场,谈说其余勇士德,自己失坏殷重修,此是爱着言说失。”

  同样的,另外几个喻。好象是在戏里边,它戏里边很多勇士,就是大将。他有怎么怎么功德怎么大,他有什么什么好处。说了半天,是人家的事情,自己没有好好修,自己功德一点也没有。那么说了半天,说食数宝,自己毫无益处。那么这是“爱着言说失”。同样这是单听不行,执着那个言说产生的过失。

  又云:“甘蔗之皮全无实,所喜之味处于内,若人嚼皮故非能,获得甘蔗精美味,如其外皮言亦尔,思此中义如其味,故应远离言说着,常不放逸思惟义。”

  他举了很多例,这是宗大师悲心,就是再再地劝我们听了法之后要殷重修,不修的话,过失那么多。我们好好思惟一下,感到很可怕。他下边又举个喻,又举个闻了,原来这个书上的。

  他说:“甘蔗之皮全无实,所喜之味处于内,若人嚼皮故非能,获得甘蔗精美味”,那么我们说甘蔗的皮是不甜的,你所欢喜的好的味道是在甘蔗里边的,不在皮上的。假使说我们单是嚼甘蔗的皮,那么你甘蔗里边精美的味道,好的甜的味道得不到,那么这是一个比喻。

  同样的,“如其外皮言亦尔”,我们的言说,就是那些说的经教的话,好象甘蔗的皮一样的。“思此中义如其味”,把这个经里边的话,思惟它的道理,就像甘蔗的味一样。“故应远离言说着,常不放逸思惟义”,所以说你要像吃甘蔗一样,不要单嚼皮,不要贪着言说,而要不放逸地努力地去思惟这个道理。把道理思惟之后呢,就行持来了。但是贪着言说,这个说的好,那个说的不好,说了半天,嚼皮一样的,味道一点也没有吃进去。对自己来说呢,白白的干了。

  这么说了半天,就是说听闻正法固然重要,听闻之后一定要如理思惟,然后法随法行。单是听闻到此为止,那就是很可惜。讲了那么多喻,就是叫我们听闻之后要和行持配合起来。

  这里我们要把帕绷喀大师一个喻,叫“教油…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