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思念之。
“此叁對治”,對治這叁個過失的,經上有這個話的。經上怎麼說呢,“謂善谛聽聞,意思念之”。這個就是我們說的“谛聽谛聽,善思念之”。那麼在這個,下邊有。“此亦猶如《菩薩地》說”,《菩薩地》的一句話。這句話先說吧,這句話,昂旺堪布認爲是我們漢地翻得漏了一句。漏了一句,他就把它補上去了。那麼我們看看他怎麼說的。
爲治彼叁過故,經中常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對治不淨,切勿忘失。
以此叁過,正障聞思修叁慧。初障聞,次障修,叁障思。所以重言谛聽者,即爲對治覆口。雲善思念者,即爲對治不淨。雲切勿忘失,(唐譯本脫此句,應補入。)即爲對治漏罅。
《略論》裏邊,“爲治彼叁過故”,要對治這個過失,經裏邊常常說的,這個《略論》倒是引全的。“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對治不淨,切勿忘失”,這個昂旺堪布說,“切勿忘失”這句話我們漢地的譯本沒有這句話,應當補進去的。這是對治第叁個過失的。
他說,這叁個過失,器的叁過,就是障礙我們聞思修叁慧的。第一個倒覆,就是器倒障聞慧。你在聽經的時候打妄想,經的話一點也沒聽進去,那就聞慧得不到了,障聞慧。第二個,障修慧,你有不好的邪執或等起心有過失,你思惟就不能如法思惟了,不能如理思惟,那就不能産生修慧,障修慧。第叁個,就是忘失。忘失之後,障思慧,因爲你有聞才能思麼,你聞的東西都沒有了,忘完了,思惟從何而來呢,就不能産生思慧。所以說這叁個過失它是障聞思修叁慧的。第一個是障聞慧,第二個障修慧,第叁個障思慧。
下邊就要講經上的話。“谛聽谛聽,善思念之”,谛聽就是好好聽法麼,再來個“谛聽”是什麼意思呢,說第二個谛聽的話,就是對治覆口,就是聽法的時候,第一個好好聽了,再來個谛聽,你好好聽,不要把這個器倒起來放,就不是倒著拿。倒著拿聽不進去了,就是再重複一個谛聽,好好谛聽,好好聽,聞慧不要障掉。不要把底朝上了,聽不進去了。那就是再重新告訴你要好好聽麼。
“善思念之”對治不淨的,就是第二個,“雲善思念者,即爲對治不淨”,對治第二個過失,心裏邊的邪執。
“切勿忘失”,對治第叁個過失,就是忘掉了。那麼這個就是說昂旺堪布的意思這個“切勿忘失”藏本有,漢本沒有,如果漢本沒有的話,這句話就少了一個意思。就是針對這叁個過失,第一第二過失有對治,第叁個過失就沒有對治,所以應當要加進去。“切勿忘失”就是對治第叁個,就是漏掉的。
這個是我們把《略論釋》大概對照一下。因爲昂旺堪布的發揮,他是學得很透的,很多地方有極大的參考價值。那麼我們下邊接下去。
此亦猶如《菩薩地》說:“希于徧知,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聽聞。”
這個就《略論》更容易明顯一些。 《略論》裏怎麼翻的呢,“以欲知一切,及專注一境,屬耳注意,如理思惟而聽。” 這個比較明顯一些。
他是說,“希于徧知”,你要希望知道一切,那麼你要專注好好地聽。“意善敬住”,那麼你就是心要好好的以恭敬心,“一切心”,就是全部的精神來思惟、來聽聞,努力思惟來聽,就是《菩薩地》也有這句話。
昂旺堪布的解釋可以念一下做參考。他說,你想知道一切,求知一切,爲什麼呢,要得它的意思了。使我們的聽聞必須要專注,要專門屬耳谛聽,這個就是意思要清清楚楚的明了地聽,能夠注意,“屬耳注意”,這裏是“專注”,注意聽當然心不散亂。
“意善敬住”,就是如理,能夠收攝六根,一心去聽。本來你這邊聽經,那邊聽音樂,外邊假使有音樂了,你兩邊一起聽。那就不好了,不如理。
那麼這樣子聽,是標准的聽經的該做到的,應當像這樣子做。這是《菩薩地》又這麼加了一句。這就是說聽經的時候該怎麼聽,他講了很多,重點就是不要有叁個過失。下邊還有點時間。
丁二 依六種想
那麼依六想,我們這個很長。依六想,聽經的時候,依六種觀想來聽。這六個觀想如果觀的好的話,那聽經就是非常專心聽了。
(一)于自安住如病想
依六想中,于自安住如病想者。如《入行》雲:“若遭常病逼,尚須依醫言,況長遭貪等,百過病所逼。”
那麼第一個講,“于自安住如病想者”,自己想自己是害病的人,法師麼當醫生。前面說過的,病人最聽醫生的話,醫生叫你怎麼,都會做。
《入行論》裏邊說,你平常的一般性的害病,這個苦逼惱的時候,一般人還會去看醫生,照醫生的話做,他目的是要把病治好麼。那麼我們現在無始以來,長期遭到貪瞋癡這些煩惱病,它的過失極多,“百過”,極大的過失的病,這樣的病逼惱我們的時候,我們當然一定要聽佛這個大醫王的話,去把病治好了。
延長難療,發猛利苦,貪等惑病,于長時中,而痛惱故,于彼應須了知是病。
“延長難療,發猛利苦,貪等惑病”,這個貪等病煩惱病,時間極長,而極難療,不好治。而它産生的苦,“發猛利苦”,給你要下惡道去受苦的,所以說這樣子的病,我們害了很久了。“于長時中,而痛惱故”,受了它的苦惱很久了。“于彼應須了知是病”,那麼你要知道這個是病,不是好東西,有了病要看醫生了,把它治了,不要認爲這還是很好的東西,保住,諱病忌醫,那就不行了。
迦摩巴雲:“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然遭叁毒,極大幹病之所逼迫,病勢極重,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
“迦摩巴雲”,這是噶當派的一個大德,不是噶mb,他說一句話,說“若非實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他說不是有的東西,你把它當有,是一個顛倒。這是一個比喻。
“然遭叁毒,極大幹病之所逼迫,病勢極重,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他就是說,一般說沒有的東西當它有來看是顛倒,現在有這麼大的病,當它沒有,這個顛倒更厲害就是。有這麼大的病,所以說我們現在都受到叁毒,貪瞋癡這是極大的幹病,這個幹消病之類的重病。爲這叁個貪瞋癡叁毒的極大的重病所逼迫的時候,這個病是極嚴重,那嚴重到怎麼樣呢,無始以來我們因爲貪瞋癡,在叁惡道裏邊不曉得呆了好久了,苦也不曉得受了多少了。
“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但是我們現在還不曉得自己是個病人。以爲貪瞋癡不是病,有的時候貪心起來之後,還認爲很高興呢。那麼這個是大大的顛倒。這個就是要認識到我們現在並不是健康的人,貪瞋癡的病很嚴重。這個病嚴重,趕快找醫生。自己是病人,要這麼想。
(二)于說法師住如醫想
于說法師住如醫想者。如遭極重風膽等病,便求善醫,若得會遇,發大歡喜,隨教聽受恭敬承事。
第二個,“于說法師住如醫想者”,那麼說法的法師要把他當醫生看。
普通的人他假使害了重病,瘋病、膽病等等,這個是世間上所謂的重病,那麼他當然求醫生了,而且要求名醫了,他假使碰到了,好容易碰到,你爲什麼求名醫呢,這是重病麼,一般醫生看不了的。如果你感冒傷風了,這個也不要找名醫,因爲這是重病嘛,要找名醫。
那麼假使一旦碰到了,那麼極大歡喜,因爲這個不是到處有了,這個善的醫生能治這個重病的醫生很稀有,一旦碰上了,那極大歡喜。那麼“隨教聽受”,他那個醫生叫你怎麼做,都會聽。而且非常恭敬他,承事他。
如是于宣說法善知識所,亦應如是尋求,既會遇已,莫覺如負擔,應持爲莊嚴,依教奉行,恭敬承事。
那麼這是個比喻。反過來,我們現在害的是貪瞋癡叁個大病,這個大病普通的醫生醫不了。就是說叫氣功師能不能醫啊?氣功師有些小毛病給你醫了,也能治,鬼神也能治病,但是挖肉補瘡,把你這裏肉挖出來,把這塊病醫好了,表面上這塊病治好了,明天那個地方爛起來了,比這個病還要重,那就來不及了。
那麼氣功師治不了,其他的什麼宗教,能不能治你貪瞋癡病呢?治不了。他們的教主也會發脾氣嘛。我們看到一本,一個地方引了個他們的經典,說某個地方半夜,他們的教主大怒,就用什麼雷電去轟擊。這個他自己還有貪瞋癡,那怎麼可以治我們的病呢,治不了。
那怎麼辦呢?祗有佛教才有,佛教才能治貪瞋癡叁個大病。所以說假使我們現在有貪瞋癡大病的,那麼應當要找醫生,這個醫生就是說法的人嘛。
“如是于宣說法善知識所,亦應如是尋求”,要能夠治我們貪瞋癡病的大善知識,要好好去找。有些找不到的,你其他的什麼哲學,科學,宗教,他不能治啊。那麼你要找這些大善知識,也去尋求。
尋求到了應當要生大歡喜,不要是一個負擔。怎麼負擔呢?找著個善知識,依止法來了,這個做不得,那個弄不得,好了,弄得自己不自由,是一個負擔,還是不要好一些。那麼你完了,你害了重病,醫生都不要,你怎麼會好呢?人家叫你這個做不得,那個做不得,那麼是要你病好啊,假使說害病的人,醫生總要告訴他,這個東西吃不得的,那些事情做不得的,那要聽,聽嘛你病好了。善知識叫你怎麼怎麼做,真麻煩,那麼你就不要,那你不行了啊。不要他就是一個負擔,應當視爲莊嚴,這是對我們的莊嚴,就是對我們有好處的。
“依教奉行”,依了他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應當這樣子做呢,是我的莊嚴,對我說是很體面的事情,不是個負擔,而恭敬承事。
《攝德寶》中作是說故:“故諸勇求勝菩提,智者定應摧我慢,如諸病人親醫治,親善知識應無懈。”
這個裏邊引一部書,“《攝德寶》”,裏邊有這部書,這是藏地的書。他裏邊是說,他說:“故諸勇求勝菩提,智者定應摧我慢,如諸病人親醫治,親善知識應無懈”,他說勇于求勝菩提,成佛的,大菩提的那些人,這些智者,一個要摧服我慢,就是要聽人家的,你要照我的做,不聽善知識的,那就求不到菩提了。我慢是煩惱嘛,你要請善知識與佛的正法來治,才治的了,才能成菩提。
“智者定應摧我慢,如諸病人親醫治”,那麼應該這樣子呢?好象病人,親近醫生…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