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30

  ..續本文上一頁的法,但是我們講法的方法不一樣。”那麼就問他:“什麼不一樣呢?”“他以教我們知識爲目的而講的,就是傳授知識的,而我講法是指向內心的,我的講法是調伏衆生心的。”一個是爲修行而講,一個是爲擴大知識面而講,那就效果就不一樣。這個話傳到格西卻吉沃色耳朵裏時,他就跑到博朵瓦面前來,親自來聽法,聽了之後對自己極大利益。他說:“我聽到的法,並沒有多一點,都學過,但是我沒有理解的教授卻是懂了很多。”話是一樣的,但是裏邊內涵就不一樣了。這是學法不是在知識面的廣啦!

  那麼我們就是說,佛學院一個缺點就是擴大知識面,盡管你學了很多的經論,唯識、中觀講了很多,學得好不好也不曉得,反正是知識面是很廣,但是行持跟不上。當然也有仔細的,自己來搞行持的也有,但是沒有方向。他們講的是知識,指導行持方向的不會講很多的。所以說我們學法的目的要認清楚,以對治自己的煩惱,以行持爲重點,聽講的目的也在此,並不是說學了很多東西,誇誇其談的可以壓倒一些其他的人,或者爲了自己名聞利養,可以到蒙古去兜賣去了,這些惡趣因一定要避免。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八講(《廣論》第二零~二四頁;《集注》 第四九~五六頁)

  上一次我們講到聽法的軌理,再說說要聽法的時候,要斷叁個過。第一個,就是說不要心不在焉,要屬耳聽。第二個,聽的時候不要有邪執,或者發起不好的意樂心。第叁個,聽的時候要執持,不要忘失。那麼這是斷叁個過失。這叁個過失,就是妨礙聞思修叁慧的。

  那麼下邊說,要依六種想,最重要的是自己當病人想,自己害了重病,那決定有所要求。要求醫生,要吃藥,好好的治療。所以這個想有了之後,其余的想都會來,那麼自己做重病號的想。那麼把說法的法師,當醫生想。把所講的教授教誡,做良藥想。殷重地把那些教授教誡修起來,這個當治病想。治病除了吃藥,還要配合,一些該怎麼做的要做,哪些不要做的不要做,不要吃的不要吃。那麼各式各樣的方法依法去修。當療病的想,那麼這一科講了很多了。還有,佛當善說法的正士想,或者把說法的法師當佛的想。最後就是說,要聽了法之後,要起正法久住的想。就是我們聽了法之後,要發願把我們聽聞的功德將來修持功德都回向給正法久住。爲什麼正法久住呢,正法久住法流就不斷的可以弘揚出去,可以使很多的人——病人得到治療。那麼這裏就是說,聽聞的人要有這樣子的功德。

  下邊是說法的軌理,就是說法的人該按照什麼規則道理來做,分了四科。

   乙二 講說軌理

  第二說法軌理分四:一思惟說法所有勝利,二發起承事大師及法,叁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四于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今初

  第一,“思惟說法所有勝利”,說法有什麼好處。

  第二,“發起承事大師及法”,那麼說法的人,大師就是佛,給佛、說的法承事,承事就是恭敬侍奉。

  第叁,“以何意樂加行而說”,說法的時候,什麼的意樂心,怎麼的加行而開始說法。

  第四,“于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說法的時候,對某一些人該說,某一些不該說。這一些還有很多差別。

  那麼總的是四個大科。下邊是一個一個分開講。

   丙一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

  第一個,說法的勝利,說法有什麼好處。如果說法沒有好處,那就不要說;說法有極大的好處,那麼就是非說不可。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

  那麼第一,我們說法的時候要簡別,要考慮到爲了爭取名、利養、恭敬、名聞等等染汙的煩惱的事情的話,那麼這個說法就是發起的等起心不好,說法的勝利也就沒有了。要把這些排開,不是爲了利養,不是爲了恭敬,也不是爲了名聞,甚至地位、權力等等,都不是爲了這些而說法,這樣子的人他的利益就極大。

  《勸發增上意樂》中雲:“慈氏,無染法施,謂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

  這裏宗大師引一部經,是說,“《勸發增上意樂》”。它裏邊怎麼說呢?“慈氏”,就是佛對彌勒菩薩說,“無染法施”,沒有染汙心的做法施,就是說法的話,什麼叫無染法施呢?“謂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不是爲了名聞利養,不要爲了人家的恭敬,而這樣說法的,說法布施的。這樣子的人,就叫無染的法施。那麼他這樣的法施有什麼好處?那就是說,下邊有二十種的好處。

  “此二十種是其勝利。何等二十?謂一成就念,二成就勝慧,叁成就覺慧,四成就堅固,五成就智慧,六隨順證達出世間慧,七貪欲微劣,八瞋恚微劣,九愚癡微劣,十魔羅于彼不能得便,十一諸佛世尊而爲護念,十二諸非人等于彼守護,十叁諸天于彼助發威德,十四諸怨敵等不能得便,十五其諸親愛終不破離,十六言教威重,十七其人當得無所怖畏,十八得多喜悅,十九智者稱贊,二十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此二十種是其勝利。何等二十?”哪二十個殊勝利益呢?

  第一,“謂成就念”,它可以成就正念。

  第二,“成就勝慧”,這個勝慧是殊勝的慧,一般的注解就是修得的慧,修所成的慧。

  第叁,“成就覺慧”,這就是說成就思所成的慧。

  第四,“成就堅固”,成就勝解,堅定不移的勝解。

  第五,“成就智慧”,這個智慧指的是資糧道、加行道的智慧。

  第六,“隨順證達出世間慧”,這是成就一種隨順能夠證達出世間的智慧,這是指的是見道修道的慧。那麼隨順證達出世間慧,出世間慧就是見道修道的慧。那麼聞法之後,可以得到一種隨順出世間的見修道的慧,就是將來能夠證達出世間的見修道的智慧,就是隨順的這個智慧可以出來。

  第七,“貪欲微劣”,那麼聽了法之後,貪心會減低,輕微。

  第八,“瞋恚微劣”,瞋恨心也可以減少。

  第九,“愚癡微劣”,聽了法之後當然開了很多知見,那麼愚癡當然減少。

  第十,“魔羅于彼不能得便”,因爲煩惱輕了,魔就不能得便。我們說魔爲什麼得便,就是你內魔很厲害,內魔就是煩惱,裏應外合。一切都是裏應外合而成其事的,假使說單是外魔,沒有內魔的話,外魔施展不了什麼大的功能,你裏邊的內魔跟他相合,那麼這個外魔就能得其便。所以說我們不要魔侵犯,重要的自己的煩惱不要太厲害。要克製煩惱,如果你煩惱很重,你要避免魔的侵犯,那很困難的。內魔已經很盛了,外魔就要乘機而入。你要避免外魔麼,你要把內魔降伏。這個是決定的。

  那麼有附體的人很多。你要使附體不再附你的身上,你要把煩惱壓下去。你知道附體的都是跟你煩惱相應。你有什麼煩惱的,就有什麼附體會上來。那你這個煩惱輕了,甚至于把他壓製,不起現行,這個附體也就沒有依據,他也呆不住了。加上再念一些四歸依之類的呢,當然可以和平解決了,使他也歸信叁寶,那就不能作害了。所以說,“魔羅于彼不能得便”,是跟著前面叁個來的。

  第十一,“諸佛世尊而爲護念”,因爲你堅信叁寶,又得了正法的正知正念,那麼佛的加持就來了。這個就得到一切佛的護念。

  第十二,“諸非人等于彼守護”,那些護法就保護他了,因爲護持了正念。

  第十叁,“諸天于彼助發威德”,那些善的天人幫助他,增長他的威德。

  第十四,“諸怨敵等不能得便”,那麼既然有佛的護念,護法的守護,諸天的助發威德,那麼怨敵當然不能得其便。

  第十五,“其諸親愛終不破離”,所親愛的不會,不能夠破壞。這個親愛不是指世間的親愛,就是說那些法的眷屬。法的眷屬,大家都有正知正念,就不會破離。爲什麼破離呢?起邪見麼,對法與法師起不正見,誹謗,那就是破離了。大家起了正念,又是叁寶護法的護持,當然不會破離。

  第十六,“言教威重”,你依法而來的,得了法的滋養,法的法流的加持,說的話有威信,有分量,“威重”。

  第十七,“其人當得無所怖畏”,那麼說法的人他是無所畏懼,有法的加持麼,還有佛菩薩的加持,無所恐怖。

  第十八,“得多喜悅”,因爲這些原因,經常法喜充滿,喜悅。

  第十九,“智者稱贊”,你那麼大的功德,有智慧的人都贊歎。

  第二十,“其行法施是所堪念”,他所行的法施是值得我們大家隨念的,可以值得我們憶念的。

  那麼這是二十個功德,假使你如法的行法施,無染汙的,就是不是爲了名聞利養的話,這二十個功德決定會得到。

  于衆經中所說勝利,皆應至心發起勝解。

  那麼這是引的這部經,其他經裏邊也說了很多說法的勝利。這些應當至心地,都應該至心地,一心一意地,發起決定的定解,決定如是。

  其中成就堅固者,新譯《集學論》中譯爲成就勝解,諸故譯中譯爲成就勇進。

  “其中成就堅固者”,這裏邊第四“成就堅固”,在新翻譯的《集學論》裏邊翻成是“成就勝解”。我們的意思也是以勝解講,定解,不可轉移的定解。“諸故譯中,譯爲成就勇進”,一些舊譯翻成“勇進”,就是有勇的,有了定解就決定,勇猛就生出來了。這是意思是一貫的,字面是不一樣。

  那麼這個二十個勝利,分成有幾個果,說的是有些不一樣的。昂旺堪布的說的有些不一樣,這可能是記的人記錯的。那麼帕繃喀大師的,跟那個羅桑嘉措說的是一樣的,它是有四種果。就是六個是等流果,四個離系果,九個是增上果,一個是異熟果。那麼配怎麼配呢?第一到第六是等流果,第七到第十,四個是離系果,第十一到十九是增上果,最後一個是異熟果。那麼這樣子配,這個配呢跟《俱舍》有一點點差異,但是大同小異,配得起來。

  

   丙二 發起承事大師及法

  發起承事大師及法者。

  既然說法有那麼大的勝利,說法的是大師是佛,佛說的是法,要恭敬承事。

  如薄伽梵說《佛母》時,自設座等,法者尚是諸佛所應恭敬之因,故應于法,起大尊敬,及應隨念大師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過去佛在說《佛母經》——《大般若》的時候,佛親自設座,親自敷設法座。那麼就是說,要說《大般若經》,這…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