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經是非常珍貴的,佛還親自敷座,就是尊重這個法的關系。所以說,法尚且是諸佛所恭敬的一個因素,我們更該恭敬。“故應于法,起大尊敬”,那麼對法我們應當起極大的恭敬。“及應隨念大師功德”,同時也要隨念佛的功德,法是佛說的,當然佛的功德也要憶念。叁寶的功德,後頭講歸依叁寶的時候要廣講。那麼這裏附帶的,就是對法要起極大的恭敬心,對能說法的大師他的功德也要經常系念。那麼對他說法的恩,說了法之後,對衆生有利,衆生得了法,可以最下的離叁惡道,中等的出輪回,最上的成佛度衆生,這個恩極大,應當起極大的尊重。這是第二個。
丙叁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中,其意樂者,謂應安住《海慧問經》所說五想。
說法的時候,以怎麼樣的意樂心,說法之前有什麼加行。“其意樂者”,先說意樂。“謂應安住《海慧問經》所說五想”,那麼說法的人也做五個觀想。這五個觀想是《海慧問經》裏邊所說的,那麼哪五個呢?
謂于自所應起醫想,于法起藥想,于聞法者起病人想,于如來所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及于徒衆修習慈心。
“謂于自所應起醫想”,第一個,自己說法的人,應當起我是醫生。那麼這個我們要說一下,醫生能治病,大家都知道,那麼醫生能治病的,但是醫生會不會害病?醫生還是會害病。醫生會害病,他自己能開藥,能夠治自己。所以說,不要說,說法的人當他佛看了,他就是一切病也不害了,怎麼醫生也看起病來了?這個不希奇,醫生是害病,但是病他自己會醫。“謂于自所應起醫想”,自己麼做醫生想。那麼他是醫病人,衆生就是病人。
“于法起藥想”,說的法就是治病的藥麼。那麼這個對病人說很珍貴,我們說法不是隨便亂說,不是稱自己的功能說了一大套,到時候對衆生有沒有利就不管了。祗表示我能幹,我很廣博多聞。我能說很多法,說了法之後,起什麼作用不管的。祗要表示我的聰明才幹大就對了,這樣的說法沒有意思。我們說法主要是針對衆生的毛病,那麼給他與藥的想。
這個藥,我們經常說良藥苦口,不是很好吃的。甚至于西醫還要打針,還要開刀,有痛的,你聽了這個藥聽了刺耳,不要吃,那你糟了,病治不好了。而藥麼要,祗要有病麼就要吃藥。這個藥不會很甜,不是巧克力麼,治病的麼,總有點苦,甚至于要開刀,還痛麼,但是對你病有好處。這個你不要因爲害怕苦,就不要吃藥了。那就自己的病就治不好了。
第叁,“于聞法者起病人想”,那麼聽法的人,等于說是挂號的病人,都是有病來求醫生開藥的。那麼要起悲心了,使他們病都能好起來。你要好起來麼,要醫生開方子給他吃了,那就是不能敷衍了事,爲了討你歡喜,說些好聽的表面話,對你病是不負責,那個醫生是不好的。目的是要使病人的病治好,那麼該用什麼藥就要用什麼藥。
第四,“于如來所起善士想”,那個地方就是說,佛是能說法的人,說的法是絕對沒有錯誤的。那麼以這樣的想法來念佛。這是“于如來所起善士想”。
最後,“于正法理起久住想”,我們說法,最後目的正法久住。正法久住,法流不斷,一切衆生的病才能治好。如果正法滅掉了,法也就斷掉了,衆生的病就沒有醫生治了。那就是不可治麼就害病害死了。所以說,要起正法呢,要使衆生病都能治好,那麼正法一定要久住。
那麼說法的人,一定要有這個五種觀想。我們的回向文,宗喀巴,都是回向正法久住。也就是回向一切衆生都能夠離苦了,苦就是病了。沒有正法久住,衆生的苦就除不了了。這是對說法的應當有這五個觀想。
除此之外,“及于徒衆修習慈心”,除了前面五個觀想之外,對一切聽法的弟子,要去修這個慈悲心,不要起討厭的心,厭煩的心,或者是輕慢的心,或者是嘩衆取寵的心,表示自己能說很多法,這個對病人說是不慈悲了。
應斷恐他高勝嫉姤,推延懈怠,數數宣說所生疲厭,贊自功德舉他過失,于法悭悋,顧著財物謂衣食等。
“應斷”,那麼還要斷除那些煩惱。“恐他高勝嫉姤”,就是恐怕人家比自己高,這個嫉妒心要除掉。“推延懈怠”,那麼說法推延,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天,“懈怠”,不願意精進地去幹這個事情。“數數宣說所生疲厭”,盡說盡說感到很疲勞,不想說了。
再一個,“贊自功德舉他過失”,說法的時候,盡是贊歎自己怎麼了不得,說人家不好。說人家不好麼就是顯得自己好麼。再贊歎自己功德麼更擡高自己,這個要避免這些過失。
“于法悭悋”,有些對法舍不得給人家講。這個法非常殊勝,自己花了很多的辛苦求得來,或者下了很多的劬勞,把這個法搞通了,那就不肯講給人家聽。
“顧著財物謂衣食等”,或者,著眼于供養的財物,當然那個時候是四事供養了,人民幣這些是沒有,不能供養苾刍這些金銀寶物,是不能供養的。祗是財了物了,這些東西。那麼你著眼于這個,也不好麼。有供養的,就大說一通,沒有供養的,就敷衍了事,說過算數,還要抱怨,說了半天什麼供養也沒有。那麼這些都要避免,要斷除。
應作是念,爲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
“應作是念”,應當做這樣的念,“爲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說法的目的,正法久住,自他成佛。我說這個法使衆生的煩惱病都治好,可以淨修,大家都成佛,所以他不要求那些報酬,就是說法的功德就是我本身的“安樂資具”,就是我們要求,苾刍出家人要求的是飲食、衣物、臥具、醫藥,生活的資具,生活的資具好的叫安樂的資具。那麼我們說,說法的報酬不需要那些實物供養,而說法本身的功德就是我最好的安樂資具,那就是最好的報酬,功德就是我最好的報酬,其他的不需求。
這個就是我們應當作的觀想。那這是說意樂心,說法的動機應當是這樣的,純粹的。爲了自他成佛,不是爲了一切自己的利養名聞等等。
那麼加行怎麼說,說法之前該怎麼做呢?
其加行者,謂先沐浴具足潔淨,著鮮淨服,于其清潔悅意處所,坐于座已,若能誦持伏魔真言,《海慧經》說則其周匝百逾繕那,魔羅及其魔衆諸天所不能至,縱使其來亦不能障,故應誦咒。次以舒顔,具足審定義理所有喻因至教,而爲宣說。
那麼說法之前,因爲說法是大事,應該要沐浴,要清淨,著幹淨的衣服,不要穿的破破爛爛的,油膩很髒的衣服不能,一切都要幹淨,幹淨潔白麼無過,髒就是有過失,就是那個煩惱。所以這些要去除,于幹淨的地方悅意,供養了東西了很好的那些,悅意的地方。坐在座上,弘法。
在法座坐上之後,要念咒,降魔咒。這個降魔咒《海慧經》裏就說,這個咒一念的話,這個周圍一百逾繕那裏邊,魔跟他的魔子魔孫這些天都不能進來的,縱使你進來了,也不能做危害的事情,不能做障礙的事情,所以要誦咒。
這個規矩以前有,後來一般就用《心經》代。我們的傳承就是用《心經》 。以前我們海公上師在清涼橋講經的時候,也是念《心經》,但是後邊一個拍掌的沒有加進去。那麼我們這裏根據南無寺的傳承,把拍掌的驅魔的加進去更完善一些。而傳承是一致的,我們以前也是念《心經》的。驅魔咒念了是很好,不念,後來的《心經》代,功效是一樣的。
那麼咒念完之後,“舒顔”,就是平舒,不是眉毛皺起,發怒的樣子,愁憂的樣子,要很舒坦的。“具足審定義理”,把這個講的道理決定它沒有錯的那些因了、喻了、那些至教,就是宗、因、喻,就是因明,還有佛的教。以這些來審定這個道理,就是不錯的道理,“而爲宣說”,這樣子來講正法。
《妙法白蓮經》雲:“智者常應無嫉姤,說具衆義和美言,複應遠離諸懈怠,不應起發厭患想。智者應離一切戚,應于徒衆修慈力,晝夜善修最勝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衆愛樂生歡喜,于彼終無少希欲,亦不思欲諸飲食,啖嚼衣服及臥具。法衣病緣醫藥等,于諸徒衆悉無求,余則智者恒願自,及諸有情當成佛,爲利世故而說法,思彼即我安樂具。”
下邊引《妙法白蓮經》,就是《妙法蓮華經》,這個經《安樂行品》裏邊的話。
他說“智者”,這個當然跟我們漢地翻譯有些字句是不一樣的,但意思是一樣的。“智者”,有智慧的說法的人,“常應無嫉姤”,講經的時候恒常應當沒有嫉妒的心。“說具衆義和美言”,要說“具衆義”,含的意思很多,就是說法裏邊含了極多意義的,“和美言”,聽上去很和雅的,不刺耳的,不粗僻的那些言辭。意義要具足,言語要和美,這樣子來說。
“複應遠離諸懈怠”,那麼還要離開懈怠不想說,“不應起發厭患想”,不要起厭患的想,這就是前面的意思一樣的,不要懈怠,推遲,不要“數數宣說所生疲厭”,就是厭患了,不想講了。
“智者應離一切戚”,那麼說法的人要離開一切憂惱,《安樂行品》就是離諸憂惱了。那麼“一切戚”就是一切憂惱的事情、心態不要生起來。
“應于徒衆修慈力”,那麼對于一些聽法的弟子要修慈悲力,就是要修慈悲心。使他們能夠早早的離開一切苦,快快的成佛。
“晝夜善修最勝法”,他自己晝夜要修殊勝的法。
“智以俱胝阿庾喻”,以無量的比喻,因爲衆生單是說法不容易理解,講些比喻使他們容易懂。那麼又加很多的比喻。“令衆愛樂生歡喜”,起愛樂的心,起歡喜心,“愛樂”麼,愛聽了,聽不懂那就歡喜心也生不起來。愛樂聽、想聽、歡喜聽,聽了又聽懂了,那麼歡喜心也生起來了。
“于彼終無少希欲,亦不思欲諸飲食,啖嚼衣服及臥具。法衣病緣醫藥等,于諸徒衆悉無求”,那麼這個說法的人,對他的弟子,不要有什麼需求,就是說法的目的不是化緣。化什麼緣呢?過去的出家人因爲是不著金銀財寶的,所以說一般就是飲食、衣服、醫藥、臥具這個四種。飲食就是說,也不是說我說了法要你供養好吃的東西,或者這個飲食裏邊啖的、嚼的幾類了,或者是衣服,臥具,或者法衣,…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