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法,但是我们讲法的方法不一样。”那么就问他:“什么不一样呢?”“他以教我们知识为目的而讲的,就是传授知识的,而我讲法是指向内心的,我的讲法是调伏众生心的。”一个是为修行而讲,一个是为扩大知识面而讲,那就效果就不一样。这个话传到格西却吉沃色耳朵里时,他就跑到博朵瓦面前来,亲自来听法,听了之后对自己极大利益。他说:“我听到的法,并没有多一点,都学过,但是我没有理解的教授却是懂了很多。”话是一样的,但是里边内涵就不一样了。这是学法不是在知识面的广啦!
那么我们就是说,佛学院一个缺点就是扩大知识面,尽管你学了很多的经论,唯识、中观讲了很多,学得好不好也不晓得,反正是知识面是很广,但是行持跟不上。当然也有仔细的,自己来搞行持的也有,但是没有方向。他们讲的是知识,指导行持方向的不会讲很多的。所以说我们学法的目的要认清楚,以对治自己的烦恼,以行持为重点,听讲的目的也在此,并不是说学了很多东西,夸夸其谈的可以压倒一些其他的人,或者为了自己名闻利养,可以到蒙古去兜卖去了,这些恶趣因一定要避免。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八讲(《广论》第二零~二四页;《集注》 第四九~五六页)
上一次我们讲到听法的轨理,再说说要听法的时候,要断三个过。第一个,就是说不要心不在焉,要属耳听。第二个,听的时候不要有邪执,或者发起不好的意乐心。第三个,听的时候要执持,不要忘失。那么这是断三个过失。这三个过失,就是妨碍闻思修三慧的。
那么下边说,要依六种想,最重要的是自己当病人想,自己害了重病,那决定有所要求。要求医生,要吃药,好好的治疗。所以这个想有了之后,其余的想都会来,那么自己做重病号的想。那么把说法的法师,当医生想。把所讲的教授教诫,做良药想。殷重地把那些教授教诫修起来,这个当治病想。治病除了吃药,还要配合,一些该怎么做的要做,哪些不要做的不要做,不要吃的不要吃。那么各式各样的方法依法去修。当疗病的想,那么这一科讲了很多了。还有,佛当善说法的正士想,或者把说法的法师当佛的想。最后就是说,要听了法之后,要起正法久住的想。就是我们听了法之后,要发愿把我们听闻的功德将来修持功德都回向给正法久住。为什么正法久住呢,正法久住法流就不断的可以弘扬出去,可以使很多的人——病人得到治疗。那么这里就是说,听闻的人要有这样子的功德。
下边是说法的轨理,就是说法的人该按照什么规则道理来做,分了四科。
乙二 讲说轨理
第二说法轨理分四:一思惟说法所有胜利,二发起承事大师及法,三以何意乐加行而说,四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今初
第一,“思惟说法所有胜利”,说法有什么好处。
第二,“发起承事大师及法”,那么说法的人,大师就是佛,给佛、说的法承事,承事就是恭敬侍奉。
第三,“以何意乐加行而说”,说法的时候,什么的意乐心,怎么的加行而开始说法。
第四,“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说法的时候,对某一些人该说,某一些不该说。这一些还有很多差别。
那么总的是四个大科。下边是一个一个分开讲。
丙一 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第一个,说法的胜利,说法有什么好处。如果说法没有好处,那就不要说;说法有极大的好处,那么就是非说不可。
若不顾虑利养恭敬名等染事,而说法者胜利极大。
那么第一,我们说法的时候要简别,要考虑到为了争取名、利养、恭敬、名闻等等染污的烦恼的事情的话,那么这个说法就是发起的等起心不好,说法的胜利也就没有了。要把这些排开,不是为了利养,不是为了恭敬,也不是为了名闻,甚至地位、权力等等,都不是为了这些而说法,这样子的人他的利益就极大。
《劝发增上意乐》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
这里宗大师引一部经,是说,“《劝发增上意乐》”。它里边怎么说呢?“慈氏”,就是佛对弥勒菩萨说,“无染法施”,没有染污心的做法施,就是说法的话,什么叫无染法施呢?“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不是为了名闻利养,不要为了人家的恭敬,而这样说法的,说法布施的。这样子的人,就叫无染的法施。那么他这样的法施有什么好处?那就是说,下边有二十种的好处。
“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谓一成就念,二成就胜慧,三成就觉慧,四成就坚固,五成就智慧,六随顺证达出世间慧,七贪欲微劣,八瞋恚微劣,九愚痴微劣,十魔罗于彼不能得便,十一诸佛世尊而为护念,十二诸非人等于彼守护,十三诸天于彼助发威德,十四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十五其诸亲爱终不破离,十六言教威重,十七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十八得多喜悦,十九智者称赞,二十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哪二十个殊胜利益呢?
第一,“谓成就念”,它可以成就正念。
第二,“成就胜慧”,这个胜慧是殊胜的慧,一般的注解就是修得的慧,修所成的慧。
第三,“成就觉慧”,这就是说成就思所成的慧。
第四,“成就坚固”,成就胜解,坚定不移的胜解。
第五,“成就智慧”,这个智慧指的是资粮道、加行道的智慧。
第六,“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这是成就一种随顺能够证达出世间的智慧,这是指的是见道修道的慧。那么随顺证达出世间慧,出世间慧就是见道修道的慧。那么闻法之后,可以得到一种随顺出世间的见修道的慧,就是将来能够证达出世间的见修道的智慧,就是随顺的这个智慧可以出来。
第七,“贪欲微劣”,那么听了法之后,贪心会减低,轻微。
第八,“瞋恚微劣”,瞋恨心也可以减少。
第九,“愚痴微劣”,听了法之后当然开了很多知见,那么愚痴当然减少。
第十,“魔罗于彼不能得便”,因为烦恼轻了,魔就不能得便。我们说魔为什么得便,就是你内魔很厉害,内魔就是烦恼,里应外合。一切都是里应外合而成其事的,假使说单是外魔,没有内魔的话,外魔施展不了什么大的功能,你里边的内魔跟他相合,那么这个外魔就能得其便。所以说我们不要魔侵犯,重要的自己的烦恼不要太厉害。要克制烦恼,如果你烦恼很重,你要避免魔的侵犯,那很困难的。内魔已经很盛了,外魔就要乘机而入。你要避免外魔么,你要把内魔降伏。这个是决定的。
那么有附体的人很多。你要使附体不再附你的身上,你要把烦恼压下去。你知道附体的都是跟你烦恼相应。你有什么烦恼的,就有什么附体会上来。那你这个烦恼轻了,甚至于把他压制,不起现行,这个附体也就没有依据,他也呆不住了。加上再念一些四归依之类的呢,当然可以和平解决了,使他也归信三宝,那就不能作害了。所以说,“魔罗于彼不能得便”,是跟着前面三个来的。
第十一,“诸佛世尊而为护念”,因为你坚信三宝,又得了正法的正知正念,那么佛的加持就来了。这个就得到一切佛的护念。
第十二,“诸非人等于彼守护”,那些护法就保护他了,因为护持了正念。
第十三,“诸天于彼助发威德”,那些善的天人帮助他,增长他的威德。
第十四,“诸怨敌等不能得便”,那么既然有佛的护念,护法的守护,诸天的助发威德,那么怨敌当然不能得其便。
第十五,“其诸亲爱终不破离”,所亲爱的不会,不能够破坏。这个亲爱不是指世间的亲爱,就是说那些法的眷属。法的眷属,大家都有正知正念,就不会破离。为什么破离呢?起邪见么,对法与法师起不正见,诽谤,那就是破离了。大家起了正念,又是三宝护法的护持,当然不会破离。
第十六,“言教威重”,你依法而来的,得了法的滋养,法的法流的加持,说的话有威信,有分量,“威重”。
第十七,“其人当得无所怖畏”,那么说法的人他是无所畏惧,有法的加持么,还有佛菩萨的加持,无所恐怖。
第十八,“得多喜悦”,因为这些原因,经常法喜充满,喜悦。
第十九,“智者称赞”,你那么大的功德,有智慧的人都赞叹。
第二十,“其行法施是所堪念”,他所行的法施是值得我们大家随念的,可以值得我们忆念的。
那么这是二十个功德,假使你如法的行法施,无染污的,就是不是为了名闻利养的话,这二十个功德决定会得到。
于众经中所说胜利,皆应至心发起胜解。
那么这是引的这部经,其他经里边也说了很多说法的胜利。这些应当至心地,都应该至心地,一心一意地,发起决定的定解,决定如是。
其中成就坚固者,新译《集学论》中译为成就胜解,诸故译中译为成就勇进。
“其中成就坚固者”,这里边第四“成就坚固”,在新翻译的《集学论》里边翻成是“成就胜解”。我们的意思也是以胜解讲,定解,不可转移的定解。“诸故译中,译为成就勇进”,一些旧译翻成“勇进”,就是有勇的,有了定解就决定,勇猛就生出来了。这是意思是一贯的,字面是不一样。
那么这个二十个胜利,分成有几个果,说的是有些不一样的。昂旺堪布的说的有些不一样,这可能是记的人记错的。那么帕绷喀大师的,跟那个罗桑嘉措说的是一样的,它是有四种果。就是六个是等流果,四个离系果,九个是增上果,一个是异熟果。那么配怎么配呢?第一到第六是等流果,第七到第十,四个是离系果,第十一到十九是增上果,最后一个是异熟果。那么这样子配,这个配呢跟《俱舍》有一点点差异,但是大同小异,配得起来。
丙二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者。
既然说法有那么大的胜利,说法的是大师是佛,佛说的是法,要恭敬承事。
如薄伽梵说《佛母》时,自设座等,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尊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过去佛在说《佛母经》——《大般若》的时候,佛亲自设座,亲自敷设法座。那么就是说,要说《大般若经》,这…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