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经是非常珍贵的,佛还亲自敷座,就是尊重这个法的关系。所以说,法尚且是诸佛所恭敬的一个因素,我们更该恭敬。“故应于法,起大尊敬”,那么对法我们应当起极大的恭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同时也要随念佛的功德,法是佛说的,当然佛的功德也要忆念。三宝的功德,后头讲归依三宝的时候要广讲。那么这里附带的,就是对法要起极大的恭敬心,对能说法的大师他的功德也要经常系念。那么对他说法的恩,说了法之后,对众生有利,众生得了法,可以最下的离三恶道,中等的出轮回,最上的成佛度众生,这个恩极大,应当起极大的尊重。这是第二个。
丙三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中,其意乐者,谓应安住《海慧问经》所说五想。
说法的时候,以怎么样的意乐心,说法之前有什么加行。“其意乐者”,先说意乐。“谓应安住《海慧问经》所说五想”,那么说法的人也做五个观想。这五个观想是《海慧问经》里边所说的,那么哪五个呢?
谓于自所应起医想,于法起药想,于闻法者起病人想,于如来所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及于徒众修习慈心。
“谓于自所应起医想”,第一个,自己说法的人,应当起我是医生。那么这个我们要说一下,医生能治病,大家都知道,那么医生能治病的,但是医生会不会害病?医生还是会害病。医生会害病,他自己能开药,能够治自己。所以说,不要说,说法的人当他佛看了,他就是一切病也不害了,怎么医生也看起病来了?这个不希奇,医生是害病,但是病他自己会医。“谓于自所应起医想”,自己么做医生想。那么他是医病人,众生就是病人。
“于法起药想”,说的法就是治病的药么。那么这个对病人说很珍贵,我们说法不是随便乱说,不是称自己的功能说了一大套,到时候对众生有没有利就不管了。祗表示我能干,我很广博多闻。我能说很多法,说了法之后,起什么作用不管的。祗要表示我的聪明才干大就对了,这样的说法没有意思。我们说法主要是针对众生的毛病,那么给他与药的想。
这个药,我们经常说良药苦口,不是很好吃的。甚至于西医还要打针,还要开刀,有痛的,你听了这个药听了刺耳,不要吃,那你糟了,病治不好了。而药么要,祗要有病么就要吃药。这个药不会很甜,不是巧克力么,治病的么,总有点苦,甚至于要开刀,还痛么,但是对你病有好处。这个你不要因为害怕苦,就不要吃药了。那就自己的病就治不好了。
第三,“于闻法者起病人想”,那么听法的人,等于说是挂号的病人,都是有病来求医生开药的。那么要起悲心了,使他们病都能好起来。你要好起来么,要医生开方子给他吃了,那就是不能敷衍了事,为了讨你欢喜,说些好听的表面话,对你病是不负责,那个医生是不好的。目的是要使病人的病治好,那么该用什么药就要用什么药。
第四,“于如来所起善士想”,那个地方就是说,佛是能说法的人,说的法是绝对没有错误的。那么以这样的想法来念佛。这是“于如来所起善士想”。
最后,“于正法理起久住想”,我们说法,最后目的正法久住。正法久住,法流不断,一切众生的病才能治好。如果正法灭掉了,法也就断掉了,众生的病就没有医生治了。那就是不可治么就害病害死了。所以说,要起正法呢,要使众生病都能治好,那么正法一定要久住。
那么说法的人,一定要有这个五种观想。我们的回向文,宗喀巴,都是回向正法久住。也就是回向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了,苦就是病了。没有正法久住,众生的苦就除不了了。这是对说法的应当有这五个观想。
除此之外,“及于徒众修习慈心”,除了前面五个观想之外,对一切听法的弟子,要去修这个慈悲心,不要起讨厌的心,厌烦的心,或者是轻慢的心,或者是哗众取宠的心,表示自己能说很多法,这个对病人说是不慈悲了。
应断恐他高胜嫉姤,推延懈怠,数数宣说所生疲厌,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于法悭悋,顾着财物谓衣食等。
“应断”,那么还要断除那些烦恼。“恐他高胜嫉姤”,就是恐怕人家比自己高,这个嫉妒心要除掉。“推延懈怠”,那么说法推延,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懈怠”,不愿意精进地去干这个事情。“数数宣说所生疲厌”,尽说尽说感到很疲劳,不想说了。
再一个,“赞自功德举他过失”,说法的时候,尽是赞叹自己怎么了不得,说人家不好。说人家不好么就是显得自己好么。再赞叹自己功德么更抬高自己,这个要避免这些过失。
“于法悭悋”,有些对法舍不得给人家讲。这个法非常殊胜,自己花了很多的辛苦求得来,或者下了很多的劬劳,把这个法搞通了,那就不肯讲给人家听。
“顾着财物谓衣食等”,或者,着眼于供养的财物,当然那个时候是四事供养了,人民币这些是没有,不能供养苾刍这些金银宝物,是不能供养的。祗是财了物了,这些东西。那么你着眼于这个,也不好么。有供养的,就大说一通,没有供养的,就敷衍了事,说过算数,还要抱怨,说了半天什么供养也没有。那么这些都要避免,要断除。
应作是念,为令自他得成佛故,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
“应作是念”,应当做这样的念,“为令自他得成佛故,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说法的目的,正法久住,自他成佛。我说这个法使众生的烦恼病都治好,可以净修,大家都成佛,所以他不要求那些报酬,就是说法的功德就是我本身的“安乐资具”,就是我们要求,苾刍出家人要求的是饮食、衣物、卧具、医药,生活的资具,生活的资具好的叫安乐的资具。那么我们说,说法的报酬不需要那些实物供养,而说法本身的功德就是我最好的安乐资具,那就是最好的报酬,功德就是我最好的报酬,其他的不需求。
这个就是我们应当作的观想。那这是说意乐心,说法的动机应当是这样的,纯粹的。为了自他成佛,不是为了一切自己的利养名闻等等。
那么加行怎么说,说法之前该怎么做呢?
其加行者,谓先沐浴具足洁净,着鲜净服,于其清洁悦意处所,坐于座已,若能诵持伏魔真言,《海慧经》说则其周匝百逾缮那,魔罗及其魔众诸天所不能至,纵使其来亦不能障,故应诵咒。次以舒颜,具足审定义理所有喻因至教,而为宣说。
那么说法之前,因为说法是大事,应该要沐浴,要清净,着干净的衣服,不要穿的破破烂烂的,油腻很脏的衣服不能,一切都要干净,干净洁白么无过,脏就是有过失,就是那个烦恼。所以这些要去除,于干净的地方悦意,供养了东西了很好的那些,悦意的地方。坐在座上,弘法。
在法座坐上之后,要念咒,降魔咒。这个降魔咒《海慧经》里就说,这个咒一念的话,这个周围一百逾缮那里边,魔跟他的魔子魔孙这些天都不能进来的,纵使你进来了,也不能做危害的事情,不能做障碍的事情,所以要诵咒。
这个规矩以前有,后来一般就用《心经》代。我们的传承就是用《心经》 。以前我们海公上师在清凉桥讲经的时候,也是念《心经》,但是后边一个拍掌的没有加进去。那么我们这里根据南无寺的传承,把拍掌的驱魔的加进去更完善一些。而传承是一致的,我们以前也是念《心经》的。驱魔咒念了是很好,不念,后来的《心经》代,功效是一样的。
那么咒念完之后,“舒颜”,就是平舒,不是眉毛皱起,发怒的样子,愁忧的样子,要很舒坦的。“具足审定义理”,把这个讲的道理决定它没有错的那些因了、喻了、那些至教,就是宗、因、喻,就是因明,还有佛的教。以这些来审定这个道理,就是不错的道理,“而为宣说”,这样子来讲正法。
《妙法白莲经》云:“智者常应无嫉姤,说具众义和美言,复应远离诸懈怠,不应起发厌患想。智者应离一切戚,应于徒众修慈力,昼夜善修最胜法,智以俱胝阿庾喻。令众爱乐生欢喜,于彼终无少希欲,亦不思欲诸饮食,啖嚼衣服及卧具。法衣病缘医药等,于诸徒众悉无求,余则智者恒愿自,及诸有情当成佛,为利世故而说法,思彼即我安乐具。”
下边引《妙法白莲经》,就是《妙法莲华经》,这个经《安乐行品》里边的话。
他说“智者”,这个当然跟我们汉地翻译有些字句是不一样的,但意思是一样的。“智者”,有智慧的说法的人,“常应无嫉姤”,讲经的时候恒常应当没有嫉妒的心。“说具众义和美言”,要说“具众义”,含的意思很多,就是说法里边含了极多意义的,“和美言”,听上去很和雅的,不刺耳的,不粗僻的那些言辞。意义要具足,言语要和美,这样子来说。
“复应远离诸懈怠”,那么还要离开懈怠不想说,“不应起发厌患想”,不要起厌患的想,这就是前面的意思一样的,不要懈怠,推迟,不要“数数宣说所生疲厌”,就是厌患了,不想讲了。
“智者应离一切戚”,那么说法的人要离开一切忧恼,《安乐行品》就是离诸忧恼了。那么“一切戚”就是一切忧恼的事情、心态不要生起来。
“应于徒众修慈力”,那么对于一些听法的弟子要修慈悲力,就是要修慈悲心。使他们能够早早的离开一切苦,快快的成佛。
“昼夜善修最胜法”,他自己昼夜要修殊胜的法。
“智以俱胝阿庾喻”,以无量的比喻,因为众生单是说法不容易理解,讲些比喻使他们容易懂。那么又加很多的比喻。“令众爱乐生欢喜”,起爱乐的心,起欢喜心,“爱乐”么,爱听了,听不懂那就欢喜心也生不起来。爱乐听、想听、欢喜听,听了又听懂了,那么欢喜心也生起来了。
“于彼终无少希欲,亦不思欲诸饮食,啖嚼衣服及卧具。法衣病缘医药等,于诸徒众悉无求”,那么这个说法的人,对他的弟子,不要有什么需求,就是说法的目的不是化缘。化什么缘呢?过去的出家人因为是不着金银财宝的,所以说一般就是饮食、衣服、医药、卧具这个四种。饮食就是说,也不是说我说了法要你供养好吃的东西,或者这个饮食里边啖的、嚼的几类了,或者是衣服,卧具,或者法衣,…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