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病緣醫藥,供養好的藥,這些就是並不需求。那麼這些在徒衆裏邊,說法的時候一點也沒有要求這些東西。
那麼要什麼呢?“余則智者恒願自,及諸有情當成佛。爲利世故而說法,思彼即我安樂具”,這個意思和前面是一樣的,這些都不要求,那麼余下來該求什麼呢?“智者恒願自,及諸有情當成佛”,經常地要,恒常地發願,自己跟一切有情都要快快成佛。“爲利世故而說法”,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說法,就我們開始念的歸敬頌,“爲利有情願成佛”,就是這個意思。“思彼即我安樂具”,說法的功德就是我最好的安樂的資具。前面說的飲食、衣服、醫藥、臥具,再好,不需求,祗求說法的功德。說法的功德是什麼?並不是說說了法之後,這個功德將來我感發財致富,高地位,這不是,這個功德就是自他成佛。自他的成佛這個功德就是我最好的安樂資具,最好的你要供養飲食衣服什麼東西,這個不需求,祗要求大家成佛,這就是最好的。其他的不要。這是說法的要求。
丙四 于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于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
那麼這個裏邊就是說對什麼人該說法,在什麼時候或者什麼處所對什麼人不該說,這牽涉到很多戒律的事情。我們既然《廣論》裏說了,我們也就不回避,念過去,但是也不廣說。
如《毗奈耶經》雲:“未請不應說。”謂未啓請不應爲說,雖其請白亦應觀器,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爲說。
“如《毗奈耶經》雲”,這個戒裏邊說了,“未請不應說”,沒有請不要說,人家沒有請,你來不及說,這是對法不尊重。那個在《俱舍》裏邊我記得末法時期的現象,就是有這些,人家又不要聽,你說法的人跟在後頭,跟“討口子”一樣的啪啪啪講給他聽,講給他聽的目的是爲了利養了,這個好象是把法賤賣給人家,求自己的利養。這個是不對的。所以說法是尊貴的,沒有請的話,不要說。不請的不說。
“謂未啓請不應爲說”,人家沒有請,你就不要給他說。不請而說,很顯然的,你是有所要求了。你講給他聽,他好給你報酬,這個意思了。所以沒有請不要說。而且還有個呢,不對機。人家沒有這個要求,你給他說了,他不但是做不到,而且輕法慢法,對法不産生尊重的心。
“雖其請白亦應觀器,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爲說”,那麼你即使他請了,也要觀察,他是什麼根器,該說什麼法。假使說,他請了,他是下士道的根器,說那些人天的法,惡趣、惡道的那些法,下士道。假使中等根器的,說中士道。上等根器的說上士道。乃至密法根器的說金剛乘的道。
也有一些他是以驕慢心請的,就不說,也可以。以試探心,看你懂不懂,看你說的善不善巧,以這種心來請法的可以不說。
下邊,有一些他確實是根器,假使沒有請,也可以給他說。這是一個例外。
如《叁摩地王經》雲:“若爲法施故,請白于汝者,應先說是語,我學未廣博,汝是知善巧,我于大士前,如何能宣說。汝應說彼語,不應忽爾說。觀器而後行,若已知是器,未請亦應說。”
“如《叁摩地王經》雲:若爲法施故,請白于汝者,應先說是語:我學未廣博,汝是知善巧,我于大士前,如何能宣說?”這個就是謙虛了。《叁摩地王經》裏邊就有這個話,假使你爲法施的時候,那麼有人“請白于汝”,請法,那麼當然這個對方是有一些身份、有一些知識的人。那麼你就這麼說,“先說是語”,應當這樣說,他說我學得並不很廣博,“汝是知善巧”,你是學得很多的,各方面都懂的。“我于大士前,如何能宣說?”我對你這樣子的大士——大菩薩之前,怎麼好講呢?對你之前沒什麼好講的。這是謙虛的話,那麼就是先謙虛一番。
“汝應說彼語,不應忽爾說”,那麼就是你把謙虛的話先說一下,不要沒頭沒腦的沖上去就說起來了。就是說之前,先謙虛一番,然後再慢慢說。
“觀器而後行,若已知是器,未請亦應說”,那麼要說法的時候,觀這個請法的人的根器而說,“而後行”,再說法。如果你說的不對機,他不但聽了修不起來,甚至于會謗法,會生懷疑等等。對不是無上密的人,你對他說無上密的法,他會毀謗。那麼這個所以說要“觀器而後行”。
“若已知是器”,那假使說你知道他是法器,“未請亦應說”,即使他沒有請,你感到時機到了,也可以給他說。這是法師要自己觀察了。這是《叁摩地王經》裏邊有這麼說。
複次《毗奈耶經》雲:“立爲坐者不應說法,坐爲臥者不應說法,坐于底座爲坐高座不應說法,妙惡亦爾。在後行者爲前行者不應說法,在道側者爲道行者不應說法,爲諸覆頭抄衣雙抄抱肩及抱項者不應說法,爲頭結髻著帽著冠著鬘纏首不應說法,爲乘像馬坐辇余乘,及著鞋履不應說法,爲手執杖傘器劍钺,及被甲者,不應說法。”返是應說,依無病也。
“複次”,那就是宗大師說的話,都不是他自己說的,一切都是引經據典而說的。下邊又《毗奈耶經》裏邊有很多的規矩。
“立爲坐者不應說法”,人家坐在那裏,你站在那裏,你不能給他說,不尊重法麼。我們說爲什麼說法的人要坐高座,並不是說他擡高自己,也不是說人家搞個人崇拜,這是尊重法,因爲他在說法,我們把他擡得高高的,他不說法那就不必了。這是尊重法的事情,不是尊重人。
“坐爲臥者不應說法”,那你坐在那裏,人家睡在那裏,那你不可給他說法。那麼懶,這個說法還睡覺,那不好說。反過來講他害病,發高燒,你說:“我說法,跪下來。”這個也不對了,把他害死了。這個後邊說,有病可開許的。
“坐于底座爲坐高座不應說法”,自己麼坐在很底下,人家坐得高高的,那拍馬屁了,這些好象是給那些當官的、有大財勢的,他坐得很高,你在下邊給他說,這個當然是不應當的。
“妙惡亦爾”,人家坐在妙座,很高貴的華麗的座,你坐在一個破破爛爛的座,給他說法,也不應當。
“在後行者爲前行者不應說法”,人家跑在前頭走,你在後邊啪啪啪地給他說,跟“討口子”一樣的,這個當然是極不威儀,不要說。
“在道側者爲道行者不應說法”,人家在道中間在走,你在他一邊給他說,卑躬下膝的,那也不要。
下邊是各式各樣不恭敬的人的相貌。“覆頭”,頭上蓋包起來的。“抄衣”,把衣將身體裹起來的。“雙抄”,兩邊都包,包起來了。“抱肩”,肩上圍起來,“抱項”,頸項是圍起來,這些人就是不恭敬的表現,這樣的人呢不應說法。恭敬是什麼?我們經上都看到的,“偏袒右肩”,這是最恭敬的穿衣的方法。其他的包起、抄起、裹起的不是恭敬相,就不要給他說。
“爲頭結髻著帽冠著鬘纏首不應說法”,打個髻,老道一樣的,或者戴帽子的,著冠的,那些做官的冠,那麼著了華鬘的,頭上紮了鬏鬏的那些人都不要給他說法。那就是不恭敬,這些都是不恭敬的相。對說法麼要恭敬,對不恭敬的人不要給他說的。
“爲乘象馬坐辇余乘”,乘象的、騎馬的、坐在車上的或者其他的,乘馬車羊車等等,或者是人拉的車,現在汽車等等,人家坐在車上你站在那裏給他說法,人家騎在馬上你給他說法,都不恭敬的,不要說。
那麼下邊呢,印度他們是地方不穿鞋的,他們說法鞋履都要脫掉的,進了殿就要脫掉的,所以說對著鞋履這些人不要說法。
手裏拿了杖、兵器、或者傘、或者寶劍、钺、武器等等,披甲的,穿了盔甲的那些人都不要給他說,那些都是不恭敬的相。你要恭敬的話,我們經上都看到了,一些國王大臣看到佛來了,他就把劍了武器都棄在地下,把甲解了,再合掌恭敬再給佛頂禮聽法。所以著了這些東西就不能給他說。
“返是應說”,那麼反過來,不是這樣子的呢,就要說了。“依無病也”,那麼前面說的就是沒有病的人,有病呢就開了,有病的人他坐在那裏你給站著說也可以,他睡在那裏你坐在那裏說也可以。他坐的高一點,假使說在醫院裏,病人的床就很高,那你一定要他坐在下邊、坐在地下你給他說,這也不必。這是說法的一些規矩。總的來說呢,聽法的人帶了不恭敬的相的就不要說。
那麼我們在其他叢林,冬天戴帽子,這個是不恭敬的表現。那麼多寒國土,開許用種絨線帽,把頭包得緊緊的,跟頭的樣子一樣的,這個是開許的。大冷天的時候,你上殿可以戴一下,其余的帽子、平頂帽一概在頂禮、誦經、說法的時候都不能戴的。這是不恭敬的表現。那麼也是“依無病”。有病的人要他帽子一定取掉,那也不行。病人要顧及他健康,他要帽子戴起,這個是有開許。
那麼這個是說法的時候,開始要念咒,中間有這樣的意樂心、加行,然後哪些該說哪些地方該說,哪些人該說,哪些不該說。說完了,該怎麼樣呢?
乙叁 于完結時共作軌理
于完結時共作軌理者。
就是講圓滿之後,該怎麼做呢?
由講聞法所獲衆善,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
經講完了,“回向”。“回向”怎麼回向呢?那就是要把講的聞的功德發的一切善根,那就是說這個法會上聽講的跟講法的人,所有的善根、一切功德,以“猛利”的心,“欲心”,以猛利的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現在回向什麼,發的什麼好的願,將來究竟的該發什麼願,成佛!那麼這是回向。
我們不是有些法會也是嘛,現時的,就像我們今年夏天,回向希願處,回向佛爺長壽健康住世,那麼究竟的,願衆生離苦得樂成佛道,現時的、究竟的希願。
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
那麼下邊總結,開始、中間、最後圓滿,以這樣的規則來“講聞正法者”,那麼以這樣的規矩如法的去講、聽正法,這座法會呢,“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哪怕你祗講一座,也決定能夠生起前面經書說的二十種勝利。那麼這二十種是一部經上說的,其他經上說的都包在裏邊。這是《勸發增上意樂》,它後邊說還有其他很多經,所說的勝利都能夠成就,很容易生起來。
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