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昔所集于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又講聞軌至于要故,所講教授于相續上,亦成饒益。
“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那麼假使講經聽經能夠達到這個高度的要求的,“扼要”就是說達到精要的,那麼這樣子的話,以這個講聞的因緣,有什麼好處呢?
“則昔所集于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那麼過去所造的對法或者法師不恭敬誹謗等等一些業障,就能夠在講聞之中清淨。因爲你講聞的時候,如法做的時候,起極大恭敬心,對法與法師起極大恭敬心,過去一些不恭敬的誹謗的那些業障當下就根子都拔掉了,清淨!
“諸新集積亦截其流”,因爲你生起決定堅固心、恭敬心,那麼以後要造的“截其流”,不會造了,把這個源流截斷了,等流不下去了。
“又講聞軌至于要故”,“講聞軌”,就是你講法、聽法能夠做到好的時候,做到扼要的時候,“所講教授于相續上,亦成饒益”,那麼你所講的教授,就在當下身心得好處。
總之先賢由見此故, 遂皆于此而起慎重, 特則今此教授, 昔諸尊重殷重尤極。
“總之先賢由見此故,遂皆于此而起慎重”,那麼過去的那些大德們,看到這一點,所以對這個地方很尊重的,都是非常注意的。“特則今此教授,昔諸尊重殷重尤極”,特別來說,我們這個教授,“昔諸尊重”,就是我們傳承的師承,就是說本論的宗大師以前的傳承的師父,特別注重這個事情。
這句話就是說,過去的大德們,對講法的軌理是非常之注意的,尤其是宗大師的傳承諸師,對這些是特別加于重視的。
現見此即極大教授,謂見極多由于此事未獲定解,心未轉故,任說幾許深廣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是故如雲:初一若錯乃至十五。故此講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當勵力,凡講聞時,下至應令具足一分,講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
那麼現在看到這個就是極大的教授,“謂見極多”,這是極大的教授,就是前面說的,很要尊重的。但是我們就看到,很多的人,對這個事情沒有得到定解,沒有把它重視起來,認爲是決定要這樣做的。“心未轉故”,他的心態沒有轉變過來,那麼你說,“任說幾許深廣正法”,那麼你這樣子的人,不管你給他說多少的甚深的還是廣大的正法,他們聽了之後,起了反作用。
“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他本來是天,什麼叫天 ?這裏我們一個注解。就是說,幫助修行的,一般就叫天。那麼這個有兩種:一種第一義天,第一義天就是佛菩薩;那麼世間天,世間天指那些護持佛法的護法。第一義天就是勝義的天,佛菩薩;那麼世間天就是護法。這裏說,“如天成魔”,這是一句西藏經常用的話。這裏的天是本尊,你本來修的是本尊,但是成了魔,修的不對,修的錯了,著魔了。“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本來是正法,你聽了之後,沒有好好的適當的駕馭,一定的地位沒擺正,成了煩惱助伴。
那就是什麼呢?一般就是說,聽聞正法就是使我們起一個定解,能夠去修行,滅煩惱,修菩提成佛。這是好的,本來修本尊,就是起這個作用。但是你修了之後,就是前面所說的,聽了很多的法,沒有去修持,祗拿來是作自己的莊嚴,說我學了那麼多的法,來批評人家,來說人家的過失,或者依此來求名聞利養,來取勝,那麼這就是作爲我執而服務。那你拿了那麼多法,本來是滅煩惱的,現在成了你煩惱的滋養品,擡高你的我執。甚至于就是帕繃喀大師說的,學了很多法,到蒙古去兜售去了。那就爲了自己的名利,到處宣說,這樣子擡高自己,天變成魔。本來該是天,修的是天,但是你不能夠善巧處理的話,反而成了魔。正法本來是滅煩惱的,現在成了煩惱的助伴,助長你的煩惱。
我記得我們以前也做一些開示,這些開示還在。就是引的《藥師經》 ,你還是雖然多聞,但是起增上慢,嫌謗正法,成了魔了。這個《藥師經》很現成的話都在裏邊,當時我們也發揮了一通。
這就是說,學正法不善巧的話,反而成了煩惱的助伴。那麼這樣子,是你開始聽法的時候搞錯了,初一錯了,初一當了叁十,或當初二爲初叁,那麼初二成了初叁,初四初五,一直錯到底。開頭一錯,越來越錯,錯到最後就不可開交。我們學過物理的就知道,你假使開始偏了一度,但是你這個直線一直延伸下去的話,這個距離就越來越大了。所以開始一錯,就越來越錯,乃至十五就更錯了。
“故此講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當勵力”,有智慧的人,對講聞的那些規則道理,規矩道理應當要努力做到。
那麼這裏我們引一個龍樹菩薩的話 ,他說:“若不如理聽法,則如水中起火。”假使你不是如理聽法,就是帶了偏見,他的意樂心不正,等起心不正,爲了自己名利等等,取勝的心聞法,則如水中起火。水裏起了火了,本來水是滅火的,水裏起了火,那就沒有辦法。這個平時火起來了,拿水來滅,現在水本身起火了,你拿什麼來滅呢?那就沒有辦法,不可治了,這個火就是不可治的火。
那就是說,本來正法是滅煩惱的,你現在聽了正法,反而助長煩惱了,這樣子你這個人就不可救了。就是前面說的“教油子”這一類的這些人。那麼這是很危險的。對于聽聞正法的軌理,要如法這麼做,一定要做到,不做到的話,開始一錯,一錯錯到底。將來就不可收拾。所以“諸具慧者應當勵力”。
“凡講聞時,下至應令具足一分”,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聽聞正法,講說正法的那些需要具備的一些德相你要努力做到,能夠具足最好。“下至”,實在不行的話,哪怕做到一條兩條也好。你一點也不做到,那你開始聽的時候搞錯了,將來一錯錯下去,不可收拾,也就不可藥救了。本來聽正法是爲了滅煩惱的,現在做了煩惱助伴了,就是水本來是滅火的,水裏起火了,那你沒辦法了。所以說這個聽聞正法這些軌理你要如法做呢,這些當然不會産生了,不如法的話,就會搞錯了。搞錯了就是一錯錯到底,將來就不可收拾了。所以開始聽聞的時候,要努力做到。做不到的話,至少要做到一條兩條,這個才不會錯到底了。
“講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我們說這個聽講之前,最重要的加行,就是前導就是這個東西。就是講說的條件,那麼這個一定要勵力做到。
恐其此等文詞浩繁,總略攝其諸珍要者,廣于余處應當了知。教授先導已宣說訖。
那麼這類的文字很多,因爲恐怕寫太多,“浩繁”,大家沒有一個抓,得不到要領,所以說把他要點,“總略攝其諸珍要者”,最重要的珍貴的把它總攝起來,就是前面講了這麼一段。那麼,廣的、“余處”,其他的經論裏邊講得很多,應當了知。就是說其他講得很多很廣的,如果你要去參考,可以參考了知。
“教授先導已宣說訖”,在教授前面要做的事情,他的前導就是加行,已經到此說完了。那麼就是聽、講的軌理,開始、中間加行、最後完結,這些要遵守的一些軌理、一些道理,那麼講完了。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真正教授引導學徒該怎麼做。前面講了聽、講的軌理,真地要講教授了,引導那些弟子們入道,它的次第是怎麼做呢?
接下去分兩個。第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你要講經,你要哪個講呢,不能隨便拉一個人來就講起來了,親近善知識,請善知識講。我們道的根本,菩提道,叁士道,從何下手?它的根本要依止善知識。這個我們天天念,大家都該知道了。那麼親近善知識,哪些善知識可以親近的?那麼聽聞正法當然要從善知識聽聞,不能隨便喊一個人來就講起來了。他是外道,他給你講外道話。
第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親近之後,該怎麼修心,就是說要對善知識起信心,起尊重心,該怎麼修。
乙一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初中分二: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今初
“初中分二”,親近善知識又分兩個,“一令發定解稍開宣說”,“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下邊廣說。第一條“令發定解”要說一些什麼東西,下邊就會說。
丙一 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攝決定心藏》雲:“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
“《攝決定心藏》雲”,一部叫《攝決定心藏》的經這麼說,“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住性”,就是住在種性裏邊的。
那麼什麼叫“住性”?我們引《瑜伽師地論》的話 ,第二十一卷,“謂住種性補特伽羅”,住性就是住在種性裏邊,“住性數取趣”就是住在種性的補特伽羅,他怎麼叫住種性,“有種子法”,這個種子法“由現有故,安住種性”,他現在有這個種子法安住他的種性裏邊,安住種性的補特伽羅,“若遇勝緣”,就是現在的種子還沒有起作用,但是他碰到殊勝的緣的時候,“便有堪任,便有勢力,于其涅槃,能得能證。”碰到殊勝的緣,他有堪任的能力,有大的勢力,于涅槃能得到、能證到。那就是有種性的補特伽羅是這樣的叫“住種性補特伽羅”。
“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那麼勝緣,第一個勝緣,“善知識”,沒有善知識,這個種子發不了芽;如果親了惡知識,那這個種子就壞掉了。那麼當然說,住種性的應當說是不會壞的,但是你碰到惡知識永遠開不了芽是可以的。
又如铎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雲:“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舍離善知識。”
那麼下邊說,“又如铎巴”,一個人,“所集《博朵瓦語錄》中雲:“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舍離善知識。””一切教授的首,最重要的。頭是人最重要的,我們說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都在頭部。能看的在頭部,能聽的在頭部,能聞的、能嘗味道的在頭部,能夠吸收氧氣的鼻子,接受飲食的口在頭部,能思考的腦袋也在頭部。頭是人身中最重要的,一切作用都是靠頭起。那麼一切教授裏…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