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则昔所集于法法师,不恭敬等一切业障,悉能清净,诸新集积亦截其流。又讲闻轨至于要故,所讲教授于相续上,亦成饶益。
“若讲闻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缘”,那么假使讲经听经能够达到这个高度的要求的,“扼要”就是说达到精要的,那么这样子的话,以这个讲闻的因缘,有什么好处呢?
“则昔所集于法法师,不恭敬等一切业障,悉能清净”,那么过去所造的对法或者法师不恭敬诽谤等等一些业障,就能够在讲闻之中清净。因为你讲闻的时候,如法做的时候,起极大恭敬心,对法与法师起极大恭敬心,过去一些不恭敬的诽谤的那些业障当下就根子都拔掉了,清净!
“诸新集积亦截其流”,因为你生起决定坚固心、恭敬心,那么以后要造的“截其流”,不会造了,把这个源流截断了,等流不下去了。
“又讲闻轨至于要故”,“讲闻轨”,就是你讲法、听法能够做到好的时候,做到扼要的时候,“所讲教授于相续上,亦成饶益”,那么你所讲的教授,就在当下身心得好处。
总之先贤由见此故, 遂皆于此而起慎重, 特则今此教授, 昔诸尊重殷重尤极。
“总之先贤由见此故,遂皆于此而起慎重”,那么过去的那些大德们,看到这一点,所以对这个地方很尊重的,都是非常注意的。“特则今此教授,昔诸尊重殷重尤极”,特别来说,我们这个教授,“昔诸尊重”,就是我们传承的师承,就是说本论的宗大师以前的传承的师父,特别注重这个事情。
这句话就是说,过去的大德们,对讲法的轨理是非常之注意的,尤其是宗大师的传承诸师,对这些是特别加于重视的。
现见此即极大教授,谓见极多由于此事未获定解,心未转故,任说几许深广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是故如云:初一若错乃至十五。故此讲闻入道之理,诸具慧者应当励力,凡讲闻时,下至应令具足一分,讲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
那么现在看到这个就是极大的教授,“谓见极多”,这是极大的教授,就是前面说的,很要尊重的。但是我们就看到,很多的人,对这个事情没有得到定解,没有把它重视起来,认为是决定要这样做的。“心未转故”,他的心态没有转变过来,那么你说,“任说几许深广正法”,那么你这样子的人,不管你给他说多少的甚深的还是广大的正法,他们听了之后,起了反作用。
“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他本来是天,什么叫天 ?这里我们一个注解。就是说,帮助修行的,一般就叫天。那么这个有两种:一种第一义天,第一义天就是佛菩萨;那么世间天,世间天指那些护持佛法的护法。第一义天就是胜义的天,佛菩萨;那么世间天就是护法。这里说,“如天成魔”,这是一句西藏经常用的话。这里的天是本尊,你本来修的是本尊,但是成了魔,修的不对,修的错了,着魔了。“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本来是正法,你听了之后,没有好好的适当的驾驭,一定的地位没摆正,成了烦恼助伴。
那就是什么呢?一般就是说,听闻正法就是使我们起一个定解,能够去修行,灭烦恼,修菩提成佛。这是好的,本来修本尊,就是起这个作用。但是你修了之后,就是前面所说的,听了很多的法,没有去修持,祗拿来是作自己的庄严,说我学了那么多的法,来批评人家,来说人家的过失,或者依此来求名闻利养,来取胜,那么这就是作为我执而服务。那你拿了那么多法,本来是灭烦恼的,现在成了你烦恼的滋养品,抬高你的我执。甚至于就是帕绷喀大师说的,学了很多法,到蒙古去兜售去了。那就为了自己的名利,到处宣说,这样子抬高自己,天变成魔。本来该是天,修的是天,但是你不能够善巧处理的话,反而成了魔。正法本来是灭烦恼的,现在成了烦恼的助伴,助长你的烦恼。
我记得我们以前也做一些开示,这些开示还在。就是引的《药师经》 ,你还是虽然多闻,但是起增上慢,嫌谤正法,成了魔了。这个《药师经》很现成的话都在里边,当时我们也发挥了一通。
这就是说,学正法不善巧的话,反而成了烦恼的助伴。那么这样子,是你开始听法的时候搞错了,初一错了,初一当了三十,或当初二为初三,那么初二成了初三,初四初五,一直错到底。开头一错,越来越错,错到最后就不可开交。我们学过物理的就知道,你假使开始偏了一度,但是你这个直线一直延伸下去的话,这个距离就越来越大了。所以开始一错,就越来越错,乃至十五就更错了。
“故此讲闻入道之理,诸具慧者应当励力”,有智慧的人,对讲闻的那些规则道理,规矩道理应当要努力做到。
那么这里我们引一个龙树菩萨的话 ,他说:“若不如理听法,则如水中起火。”假使你不是如理听法,就是带了偏见,他的意乐心不正,等起心不正,为了自己名利等等,取胜的心闻法,则如水中起火。水里起了火了,本来水是灭火的,水里起了火,那就没有办法。这个平时火起来了,拿水来灭,现在水本身起火了,你拿什么来灭呢?那就没有办法,不可治了,这个火就是不可治的火。
那就是说,本来正法是灭烦恼的,你现在听了正法,反而助长烦恼了,这样子你这个人就不可救了。就是前面说的“教油子”这一类的这些人。那么这是很危险的。对于听闻正法的轨理,要如法这么做,一定要做到,不做到的话,开始一错,一错错到底。将来就不可收拾。所以“诸具慧者应当励力”。
“凡讲闻时,下至应令具足一分”,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听闻正法,讲说正法的那些需要具备的一些德相你要努力做到,能够具足最好。“下至”,实在不行的话,哪怕做到一条两条也好。你一点也不做到,那你开始听的时候搞错了,将来一错错下去,不可收拾,也就不可药救了。本来听正法是为了灭烦恼的,现在做了烦恼助伴了,就是水本来是灭火的,水里起火了,那你没办法了。所以说这个听闻正法这些轨理你要如法做呢,这些当然不会产生了,不如法的话,就会搞错了。搞错了就是一错错到底,将来就不可收拾了。所以开始听闻的时候,要努力做到。做不到的话,至少要做到一条两条,这个才不会错到底了。
“讲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我们说这个听讲之前,最重要的加行,就是前导就是这个东西。就是讲说的条件,那么这个一定要励力做到。
恐其此等文词浩繁,总略摄其诸珍要者,广于余处应当了知。教授先导已宣说讫。
那么这类的文字很多,因为恐怕写太多,“浩繁”,大家没有一个抓,得不到要领,所以说把他要点,“总略摄其诸珍要者”,最重要的珍贵的把它总摄起来,就是前面讲了这么一段。那么,广的、“余处”,其他的经论里边讲得很多,应当了知。就是说其他讲得很多很广的,如果你要去参考,可以参考了知。
“教授先导已宣说讫”,在教授前面要做的事情,他的前导就是加行,已经到此说完了。那么就是听、讲的轨理,开始、中间加行、最后完结,这些要遵守的一些轨理、一些道理,那么讲完了。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分二: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真正教授引导学徒该怎么做。前面讲了听、讲的轨理,真地要讲教授了,引导那些弟子们入道,它的次第是怎么做呢?
接下去分两个。第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你要讲经,你要哪个讲呢,不能随便拉一个人来就讲起来了,亲近善知识,请善知识讲。我们道的根本,菩提道,三士道,从何下手?它的根本要依止善知识。这个我们天天念,大家都该知道了。那么亲近善知识,哪些善知识可以亲近的?那么听闻正法当然要从善知识听闻,不能随便喊一个人来就讲起来了。他是外道,他给你讲外道话。
第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亲近之后,该怎么修心,就是说要对善知识起信心,起尊重心,该怎么修。
乙一 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
初中分二: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今初
“初中分二”,亲近善知识又分两个,“一令发定解稍开宣说”,“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下边广说。第一条“令发定解”要说一些什么东西,下边就会说。
丙一 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摄决定心藏》云:“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
“《摄决定心藏》云”,一部叫《摄决定心藏》的经这么说,“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住性”,就是住在种性里边的。
那么什么叫“住性”?我们引《瑜伽师地论》的话 ,第二十一卷,“谓住种性补特伽罗”,住性就是住在种性里边,“住性数取趣”就是住在种性的补特伽罗,他怎么叫住种性,“有种子法”,这个种子法“由现有故,安住种性”,他现在有这个种子法安住他的种性里边,安住种性的补特伽罗,“若遇胜缘”,就是现在的种子还没有起作用,但是他碰到殊胜的缘的时候,“便有堪任,便有势力,于其涅槃,能得能证。”碰到殊胜的缘,他有堪任的能力,有大的势力,于涅槃能得到、能证到。那就是有种性的补特伽罗是这样的叫“住种性补特伽罗”。
“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那么胜缘,第一个胜缘,“善知识”,没有善知识,这个种子发不了芽;如果亲了恶知识,那这个种子就坏掉了。那么当然说,住种性的应当说是不会坏的,但是你碰到恶知识永远开不了芽是可以的。
又如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云:“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
那么下边说,“又如铎巴”,一个人,“所集《博朵瓦语录》中云:“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一切教授的首,最重要的。头是人最重要的,我们说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都在头部。能看的在头部,能听的在头部,能闻的、能尝味道的在头部,能够吸收氧气的鼻子,接受饮食的口在头部,能思考的脑袋也在头部。头是人身中最重要的,一切作用都是靠头起。那么一切教授里…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