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34

  ..续本文上一页边的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不舍离善知识”,不要舍离善知识,这是最重要的。

  那么我们就想起来,我们这里以前有一个,他说他要到一个地方去,去修《菩提道次第广论》去。你们想想看,修《菩提道次第》重要的,第一个重要的是不离善知识,他要离开这个道场,到一个地方去修《菩提道次第》,第一步就错了!

  那么他坚定一定要去,他说我是修《菩提道次第》,不是去搞其他东西去的!他说在这里嘛修不起来,要去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去修,坚定要去。没办法,你去吧。去了之后,最后的下场呢?自杀掉了。没有路走了,自己自杀了。那么我们听到他自杀了嘛,我们也很叹息,这他自己搞错了。离开了善知识,去修《菩提道次第广论》,怎么修嘛?这个一错嘛,错到底啦!最后走了那一条死路,很可惜!

  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故于最初,依师轨理,极为紧要。

  那么宗大师就这么说了,“ 能令学者”,我们修学的人,“相续之中”,相续就是身心,我们的身心里边最低的限度,能够发起一个功德,或者减掉一个过失,“一切善乐”的根、本源,一切就是说能够生起一个功德,灭掉一个过失,一切好的,善的、安乐的、根本的源头,“厥为善知识”,就是善知识。善么,修善法,乐么,是得安乐的果,那么这个本源都是从善知识而来的。

  所以最初对依止善知识法这个轨则道理,是最重要的事,“道之初步正”。如果这一步不正,初一错了,初二初三乃至十五,一直错下去,错到底。宗大师语重心长地说这个话,极为重要,紧要。

  《菩萨藏经》作如是说:“总之获得菩萨一切诸行,如是获得圆满一切波罗蜜多,地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回向,愿及佛法,皆赖尊重为本。从尊重出,尊重为生,及为其处,以尊重生,以尊重长,依于尊重,尊重为因。”

  自己说了之后,引经据典。不是宗大师自己说了算数,他还引很多经论来说。

  《菩萨藏经》里边这么说:“ 总之获得菩萨一切诸行, 如是获得圆满一切波罗蜜多”,“地”,地道;“忍”,忍辱,无生法忍等等都在里边,生忍、法忍、无生法忍;“等持”,禅定;“神通总持”,陀罗尼嘛,“总持”;“辩才”,四无碍辩;“回向”,就是《普贤行愿品》的回向;发“愿”,成佛;“佛法”,一切佛法。

  “皆赖尊重为本”,一切都靠善知识,“尊重”就是上师,上师为根本。“从尊重出”,他的身从尊重生出来,“尊重为生”,尊重是他岀生的地方。“及为其处”,长养的地方。“以尊重生,以尊重长”,从尊重里生出来,依靠尊重而长出来。“依于尊重,尊重为因”,他是依靠尊重,尊重是他的根本原因。这是再三强调的尊重的重要性,这是尽量这么做。

  博朵瓦亦云:“修解脱者,更无紧要过于尊重。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

  “博朵瓦”,这个一个大德,就是阿底峡尊者的下边的,他也说,“修解脱者”,修解脱道的,当然这个解脱道,有声闻的解脱道,有菩萨的解脱道,我们当然是菩萨的。修解脱的人,“更无紧要过于尊重”,没有再重要的事情比那个上师尊重还重要的事,没有的。

  “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他说就是现世的世间上,“可看他而做”的,看了人家怎么做,自己模仿也想可以做得起来的这些事情。“若无教者,亦无所成”,假使没有这个师父教你,你也学不成,为什么?裁缝拿一个针,穿一个线,缝起来了,我们看看都会嘛。但是你去缝缝看,你做的衣服跟裁缝做的衣服比比看,那就不可比啦,裁缝的衣服挂在店上,大家高价要买,你的衣服送给人家恐怕也不要。你做的肿起、肿起的,大小又不平的,那个样子,哪个要嘛?

  所以说你看看好象很简单,看看一看就会的,没有师父教还不行,何况“无间从恶趣来”?你从恶趣才跑出来,“无间”,你刚从恶趣跑出来。这个话不是夸张,我们在轮回六道里边,恶趣的时候多,人天是极少。就像大海里边那个浪头,给你滚上滚下的,偶尔有个机会拋出海面,吸口气。这是人天的一个机会,极大的部份,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在恶趣里边。那么我们过去一点善根,总算到人道了。那里来的?无间,上一辈子还在恶趣里,才出来的,才从恶趣里出来。

  “欲往从所未经之地”,要走上菩提道,这个道路无始以来没有走过的路,你说没有个师,你怎么嘛?恶趣里边苦受够了,一切智慧都没有,一切走的路,都没有走什么路的,就是天天受苦的,你现在好容易跑出来,想自己走菩提道次第,把菩提的道路你想自己独闯一条路出来,可不可能啊?绝对不可能。

  “岂能无师”呢?所以一定要师啦!那么这里是强调善知识的重要性。

  那么下边就是说亲近善知识的,该要怎么做,要有这样子的善知识,那么下一次广讲,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九讲 (《广论》第二四~二七页;《集注》 第五六~六三页)

  上一次我们讲到善知识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接下去。上一次我们重点的讲了一些讲法的规矩。

  讲授的规矩,第一个,法施的胜利。二十种胜利,归纳成四个果。等流果六个,离系果四个,增上果九个,最后异熟果一个。

  第二个,要承事大师及法。那么举了一个喻,释迦牟尼佛说《般若经》的时候,亲自敷座。那么佛还要尊重法,那么我们更需要尊重法。那么还要随念佛的功德,对他的恩起敬重心。

  第三个,加行、意乐心。那么我们说法的时候,做五个想:自己做医生的想;法做药的想;听法的人做病人想;于如来做善士想,说一切法没有错误的大师;于正法做久住想。加行么,要沐浴,着干净的衣服,悦意的处所,敷座。还有先念伏魔咒,或者我们这里念《心经》。那么这样子呢,要离开一切贪着利欲的心,不要妒忌心等等。

  第四个,差别。就是该说不说,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说,哪些人该说,哪些人不说。总的一个原则,法是尊重的,要请了再说。请了之后要看是不是器,是法器就可以说,就说那一类的法。是哪一个法器,那么应机说法,另外一种法。那么假使是真正是法器,因缘成熟,没有请也是可以说。那么另外戒律里边很多,对于不恭敬的一些威仪不能给他说法的。开缘,有病。有病的人他的威仪差一些,好象是不恭敬,但是为悲心出发 ,也可以为他讲。

  最后,回向。回向就是说,把我们说法的功德,一切善根用至诚恳切的猛利的心去回向现时的究竟的那些利益。

  下边我们要讲亲近善知识的一些规矩。那么前面说的一切功德,波罗蜜多、地道、忍辱、等持——定、神通、总持——陀罗尼、辩才、一切回向发愿,乃至佛法的一切功德都以上师为根本。“从尊重出,尊重为生,及为其处”,从他那个地方生出来的。“以尊重生,以尊重长”,从上师生,从上师增长。“依于尊重,尊重为因”,一切依靠尊重,尊重为根本的原因。

  博朵瓦一句话,“修解脱者”,修行的人,没有再比上师更重要的事情了。那么我们现在世间上看了他做,能够仿照他做的不太难的事情,但是没有师父来教,那些手艺、方法也不能成功,他有经验的。没有经验,单是看,是做不好的。所以说世间上的东西尚且要师教,那么何况我们才从恶趣里跑出来,要到从来没有走过的菩提道上去走,这个路完全陌生的,那么这样子怎么可能没有师呢?他就是极力地强调了善知识的重要性。那么善知识的重要是那么重要了。

  真正亲近善知识,里边有什么规矩要遵守呢?下边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科。

  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识之相,二能依学者之相,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四依止胜利,五未依过患,六摄彼等义。 今初

  第一个:“所依善知识之相”,要亲近善知识,不是说随便找一个人,请他做善知识,要有一定的德相。

  第二个:“能依学者之相”,所依的善知识的相具备了,能学的学者还要有一定的德相,否则的话不相应,善知识再好,对他也没利益。

  第三个:“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师和弟子德相都具备,该怎么样依止师。

  第四个:“依止胜利”,依止有什么好处。

  第五个:没有依止有什么过患;

  第六个:“摄彼等义”,总摄他的道理。一共分了六科。

  

   丁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

  总诸至言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

  那么这是说善知识。在佛的经里面,“至言”,佛说的话,“解释”,菩萨造的论。在经论里面,对于每一乘,它的各方面都说了很多的善知识的德相。就说声闻乘的,他的善知识是怎么样的,缘觉乘的、菩萨乘的,对于各一个乘,“增上力”,就是根据他们的需要,就说一些他们的善知识的相,说了多种。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依什么标准呢?我们这里要说的善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就是我们说的三士道,从下士、中士、上士这所有的道里面,能够渐渐地“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就是开始从下士道慢慢地引入到中士道,最后引导我们到大乘的上士道中去的善知识。这样的善知识是我们现在要说的。

  如《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

  《庄严经论》里面就说了一个颂,这个颂把我们需要的善知识该具备的那些德都说了。但是我们所要的善知识就是说需要有:“调伏”,要有戒的;“静”,就是要定的;“近静”,这里指的是慧;“德增”,他的德要超过学者的;“具勤”,要有精进的心的;“教富饶”,他的经教要学的很多的;“善达实性”,能够通达一切法自性空的;“具巧说”,他说法有善巧的;“悲体”,他的以大悲为体的;“离厌”,对一切说法的厌倦,他没有,离开厌离心的…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