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具足这样十种德性的善知识,我们应当依止他。那反过来说呢?不具足这些功德的善知识是不能依止,那就是说依止的对象是有一定的标准的。
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
就是说我们修行的人,应该依止哪些呢?应该依止成就前面所说十个功德法的善知识,不是随便依止。
此复说为自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故其尊重能调他者,须先调伏自类相续。
“此复说为自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这个也说明了自己调伏,自己没有学好修好,而能教他的,调伏他的,“无有是处”,不可能的。要教学生,自己需要有那些德,自己调伏了,然后才能调伏他。自己还没有调伏自己,你说要调伏他,这个做不到的,“无有是处”。
“故其尊重能调他者,须先调伏自类相续”,所以说,“尊重”就是上师,他要调伏他的弟子的,那么他自己要调伏自己。自己没有调伏好,能调伏其他的人呢?那是不可能的。
若尔须一何等调伏,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假证德名,全无所益。
“若尔须一何等调伏”,那么,照这样说呢,自己怎调伏呢?就是该一个,怎么样调伏的人才算合格呢?
“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假证德名,全无所益”,那么就是说,假使说,随了一个,“随宜”就是随便地,略略地修行一下,在他自己身上,身心里面,有一些“假证德名”,不是真正的证德,而有这样假的证德的名闻的,“全无所益”,这样的人呢,依止他没有好处的。
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此即定为三种宝学,是故论说调伏等三。
“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此即定为三种宝学”,那么要依止怎么的人呢?要依止一种顺着总的佛教,圆满的佛教里边能够调伏身心法的,要顺着这个法的。就是总的,不是一类的、个别的一些修法,是总的佛教里面,圆满的佛教里面,能够调伏身心的,要顺着这个法去修的,这样子善知识,才可以有利益。
这样子总的佛教的调伏法是啥东西呢?“此即定为三种宝学”,这方法决定是三学,“三种宝学”,三种宝贵的学处,就是戒定慧三学。“是故论说调伏等三”,所以说论里面,把调伏、静、近静,戒定慧三个摆在第一。
那么这里面,“假证德名”,我们给你看起来,好象具体地不能理解。我们把《略论释》里的文引一下,就很清楚了。《略论释》怎么说呢?
倘随分修习,于身心有一分证德之名者,不能真实饶益于他。须随佛教总相,如戒定慧三学,以调伏身心。彼调伏者,即是戒学。
总相,即指戒定慧三学。余如修风息成就,能腾身虚空,或能摄回已出之小便于三肘外,皆非此论之所谓调伏者;一分德,谓如一心修本尊法,或明王法,或亲见,或梦见,得一分功德,皆不能调伏自心烦恼。宗喀大师秉承噶当派教授准绳,说成就之德相,为依三学调伏烦恼,此不共教义也。
它说“随分修习”,假使说“随分修习”,就是佛的法,随便拿一种来修,不是总的那些圆满的修,就是随便选一种来修。“于身心有一分证德之名者”,身心里面就产生了一部份证德的,有这样的名称的人,他不能真正饶益他人。
那么他自己的,就是说,总的佛教的相,调伏身心,就是指戒定慧。其余的“一分证德”指的是什么呢?“修风息”成就,或者腾空,“腾身虚空”等等,这些所谓我们现在最迷信的,一些神通之类的东西,“皆非此论所谓调伏者”,这一分证德都不是我们这个论里面所说的调伏。“一分德”,他前面所说的“一分证德”,“一分德”是什么呢?“谓如一心修本尊法”,修了本尊的法,或修“明王法”,护法,“或亲见,或梦见”,能够见到本尊,亲自看到,或者是梦到。得了一分的功德,这一类是很好了,但是也不属于我们所谓的调伏身心的那个法。“皆不能调伏自心烦恼”,你见了一下本尊,见了一下明王,是不是算是调伏了身心呢?这都不能算。
宗大师的传承,宗大师根据噶当派的教授的方法去说,成就的相决定以“三学”,不能以那些神通之类的。
这些,我们现实中也看到很多。我在87年,曾经到昭觉寺去。有一个温州的出家人,年轻的,他是在九华山跟了上师——定公上师,定公上师在九华山讲经,他也去了。他在那个时候,他欢喜修定,他这个人爱坐,就是说,他修定的座的里边亲身见到了十三尊大威德现身。他感到很殊胜,他就追随上师回昭觉寺,准备灌顶,修大威德法。看起来根机很好,而且预兆也很好,见了本尊。
后来,我去了之后,他就给我做侍者师。因为他是我在清凉桥时候,温州的一个僧人的一个弟子,他就做了侍者师。做了一段时间,好容易,灌顶呢,不是随便就灌,要等一定时间灌。但是他也是有福报,他大概几个月之后,新加坡来了几个居士,远地而来的,请求上师方便灌顶,上师也同意了。同意了很好嘛,他也参加了这个灌顶,大威德灌顶得到了,法也传了,那就可以修了。但是不到半个月,他的庙里面打电报给他,要他赶快回去。回去之后就没有信息了。后来我到温州去,听说他没有修那个法了,不知道搞什么去了。
那就是说你这一分证德,他这一分证德,当然不是修出来的,仅仅是过去善根一现而已,这个顶不了什么事的。他本身就没有修上去,更不要用说教化人,调伏人了。
即使有些修了一些法,见了本尊,或者甚至于能腾空,或者得到些什么正念风息,气息成就等等,这都不属于我们所说的圆满的调伏法。甚至要做善知识,他自己要有调伏自己的方法的,决定是戒定慧。所以说,我们不要把戒定慧老生常谈,看得很轻,看到人家一点神通,就稀奇的不得了。这个就是舍本求末,把重要的根本都舍掉了,把枝末的东西当宝贝来看,得不到真正的好处的。
所以说这里说上师的功德,第一个最重要的是戒定慧,那些神通,变化,风息成就,都不在此。
自利六德
(一)调伏
其中调伏者,谓尸罗学。
那么戒定慧,第一个,“其中调伏者,谓尸罗学”,尸罗学,就是戒学。
《别解脱》云:“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
那么这是打个比喻。我们的心像野马一样,到处乱跑,那么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这样,“恒”,就是不断地努力,恒常地努力,但是这个心马制不了。
我们也碰到很多居士,他就这么说,出家人也有,心制不住,念经也好,念咒也好,念佛也好,都心动,东打妄想,西打妄想,调不住。那么我们无始以来,我们的心就像野马一样的,你说一下子把它攀住,当然没有那么快了。你能够看到你的心东奔西奔的,你已经是进步了,你没有修行之前,你的心乱奔乱跑的,你还不知道,你还认为很正常的,现在认为不正常,已经进步了。
那么如何给它调伏下去,那就靠戒定慧。那么第一个就是戒,戒有这个能力。“心马常驰奔”,从来没有停下来过,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经常地去制止它,还是不听话,还是难驯,“难制”。那么有什么东西能制呢?“百利针顺衔”,一个马衔,就是马口铁,有一百个针那么厉害的,就是比喻,一百个针那么厉害的马口铁,这个一下子碰到它呢,马就听话了。
这个我们在五台山看过。五台山因为靠骡马搬东西的,马呢,我们庙里也有。马野性发了,乱奔乱跳的时候,祗要把它口上那块铁拉紧好了,马的嘴很嫩,碰不得的,一碰之后,拉紧之后它的全身麻掉了,痛得麻木了,嘴扎了,就呆下来了,动不了了,这个就是能制伏野马的最厉害的一个武器,就是嘴上,含一块马口铁在口里边去。
那么别解脱戒,要制止我们的心马,就是最厉害的就是别解脱戒,所以说别把戒看轻了。你说心乱蹦乱跳,要把它制伏,非要从戒下手不可。当然单是戒还不够,后面还定慧,但是开头下手就是要戒,硬是把它制下来,这个就要靠戒。
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调所化衔。”如调马师,以上利衔调 忄龙 悷马,根如悷马随邪境转,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
“又如《分辨教》云”,里边另外一个,它说:“此是未调所化衔”,这个别解脱戒就是那些没有调伏有情的马口铁,那些还没有调伏的有情,你要调伏他,第一个就是要戒,戒能够调伏他。那就是强调戒的重要性。
下面是宗大师的解释。“如调马师,以上利衔调忄龙悷马”,那么调马师,就是调马的人,他用很厉害的坚利的马口铁来调那些“忄龙悷马”,就是最不听话的马,烈马。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世间上有这个事情,祗要马口铁拉紧,再调皮的野的马,也就听话了。
“根如悷马”,这是比喻。那么我们“根如悷马随邪境转”,我们的六根就像是野马一样,不听话的马一样,跟着那些邪的境、不该看的境转,眼睛要看不该看的颜色,耳朵要听不该听的声音,鼻子要闻不该闻的味道,那些都是六根里边它追逐的境都是邪的。无始以来,跟着烦恼走的,哪有正的呢?当然是邪的。
“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那么我们六根,当它追逐那些不应该去的地方——邪境的时候,该怎么做呢?“应制伏之”,把它制住,不给它跑。
这就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电视不能看,录像不能看。我们就制止看录像嘛,那就不要乱看嘛。乱看了之后,邪境看了之后,你不入道嘛。那么这样子呢,强迫它,用马口铁一样,止下来,不准看,看了就犯戒了,这样子呢,用戒来调伏。第一个是戒来调伏,我们现在是别解脱戒了。
戒律,我们学过《瑜伽师地论》,或者是《禅定品》,这个都知道。从别解脱戒下手,然后威仪,再进一层,根律仪,根律仪就是眼不乱看,耳不乱听,鼻不乱闻,最后是意根律仪,心不乱想,做到这个高的层次,再进上去,就入定了。心能够调伏,就入定境了,其他的境不乱攀缘,专缘一个善的境界,就入定了。所以这是按照次第,是从戒下手的。
学习尸罗,调伏心马,以多励力制令趣向,所应作品。
那么,我们学的“尸罗”—…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