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36

  ..续本文上一页—学戒的话,把难调的“心马”把它调伏下去。“以多励力制令趣向”,多下点努力,使它能够走向该做的,该应做的那些事情去做。就是依戒而行,不应做的地方就不要去,不要去乱攀缘,那么这样子就靠一个戒了。

  所以说,很多人他问我,心乱得很,停不下来,该怎么做?今天《广论》就给你一个答案,从戒下手,那些不该看的就不要看,不要听的就不要听。那么有的人他修加行,他说家里有一个电视,小孩子要看,他也祗好看,边看电视边修加行,你的心怎么会定下来呢?当然等你电视看完,妄想纷飞。那就是说,你要守戒的话,就不要看了嘛。这个要多励力,不是一下子就给你停下来了。调伏心马要多多地学了戒之后,多多地努力,不要向那些邪境跑,要向该跑的地方去跑。

  “所应作品”,就是该做的去,就是戒律里认为该怎么做的,就向这个地方做去。那么这是戒。

  (二)寂静

  寂静者,如是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所有定学。

  第二“寂静”,就是定。因为戒学好了,做好了,“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所以“妙行”的,应该进去,就是趣向“所应作品”;那么“恶行”,就是邪境了,制止它,不向它,不给它到邪的分别的境上去。这样子,在“妙行”的,叫它进;“恶行”么,叫它止下来,依止戒的。“由其依止念正知故”,再靠了正念正知,正念,把这个正的念头提起来,“正知”,就是观察,这个正念不要给它失掉。

  这样子“令心发起内寂静住”,从戒的进止开始,再用念头观察,这样子使心“发起内寂静住”,就是定了。在内,不向外了,缘内境,能够静下来,安住下来了,就入定了。这个就是定学。

  那就是说善知识的功德第一个要具戒的,第二个,依戒能够入定的。

  (三)近寂静

  近寂静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观择真义发起慧学。

  第三个,“近寂静”,这个翻的我们看起来好象是还没有到寂静,这个翻译好象要误会,实际上就是“具慧”。在《略论》翻的是“具慧”,有智慧的。

  “近寂静”是什么呢?“依心堪能奢摩他故”,前面说定学,心能够得到奢摩他,就是入止,能够止下来,能够心缘一个境,能够不动。“观择真义发起慧学”,那么心定下来了,这个智慧,观察真义,观察真理,发生一种智慧。

  假使心不定,就像一个,古代没有灯,古代是蜡,蜡放在风里面,一闪一闪的,看东西看不清楚的。那么你心不止下来,念头一动一动的,那你观察真理也观不清楚的,一定要心止下来,就是没有风了,不动,定下来,然后光不闪了,不闪,光的力量就强了,强了,看东西就很清楚了,就看出来了。

  所以说,止得到之后,观的智慧才能好好地,这个时候,依止的,静下来的去观,产生的智慧,就是慧学。就是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如是唯具调伏相续,三学证德,犹非完足,尚须成就圣教功德。

  “如是唯具调伏相续”,那么这个就是说,最根本的善知识的功德,要具足戒定慧的。这三个有了之后,是不是够了呢?“如是唯具调伏相续”,这里的慧,我们说,还是比较粗的。那么细的呢,在后头。这个粗的慧,主要是能够把烦恼,戒把它止下来;定把它压下去,不动,没有现行;慧把它除掉,从这一方面说的。真正的空性,无我的道理,那是在后头“达实性”里边说的。

  “如是唯具调伏相续,三学证德,犹非完足”,那么我们说前面的戒定慧三个功德有了,这三个证德是有了,是不是够了呢?还不完全,还不圆满。还需要什么?“尚须成就圣教功德”,还要有这个精通三藏,圣教,佛的教理要通达,要通达圣教的功德。

  (四)言教富

  言教富者,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

  “言教富者”,这是第四个功德。“教富”,就是佛的圣教要很丰富,就是学得很多。“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所谓“教富”,就是三藏里边要有“多闻”,能够多闻经律论藏,那些三藏,经律论三藏要多闻。多闻就是“教富”。

  善知识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谓是须一,若讲说时,能令发生无量知解,若行持时,于后圣教能成何益,当时能有何种义利。”

  他说,大乘的上师,他是怎样子的人呢?他是要具足这样功德的人,这么一个人,他讲说的时候,“能令发生无量知解”,他讲一个事情的时候,能够贯通很多的道理。就是一个道理能够引申很多道理,都通达。那么“行持”的时候呢?一个是讲,一个是行,讲的时候能够贯穿,无量的道理能够一个事上都贯穿起来。“行持”的时候,他就可以,“于后圣教能成何益”,行持的时候,对将来正法住世起什么作用?起什么好的作用。那么这是将来,当下的时候,“当时能有何种义利”,当时对你所化的机,他能得到什么利益。

  那就是说,他的行持应当产生这两个效果,他的讲说应当产生贯穿的效果,这个才能说是大乘的善知识。那么“教富”,他的经教要富,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五)达实性

  达实性者,是殊胜慧学,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

  第五个是“达实性”,这个要通达空性,也是慧的作用,是殊胜的慧学。前面的慧学还是粗浅的,这个“达实性”是殊胜的慧学。“是谓通达法无我性”,通达一切法无我的空性。那么跟前面的慧学两个比较,一个是粗的,一个是细的,这是细的,殊胜的。

  “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那么这个达实性呢就是通达这个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当然能够真正证到的,证到的,证到空性的是最好,“为正”,最好的。正面说是应该通达的,证到空性的,假使达不到这个高度,那么“教理通达”,就是说,教上能够理解,也算数。就是说,虽然没有证到,但从教上能够通达,就是“大开圆解”,我们说的,那么也可以算数,就是空性道理通达。这是达实性的一个要求。

  (六)德增上

  如是虽能具足教证,若较学者或劣或等,犹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上者。

  “如是虽能具足教证”,戒定慧有了,教富是“教”,“证”就是达实性,“教证”功德都有了,“若较学者或劣或等,犹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上者”,那么你说,教证功德有了,戒、定、慧、教富、达实性,总的来说,这个教的证的功德都有了,够不够呢?

  假使说,做师的跟做他的依止的弟子,两个是教证功德相等的,或者,甚至于差于弟子,那还不行了。那你做老师,你要教学生嘛,总是要比他高一等,相等的,你教什么呢?没什么教了。比弟子还低,你该向弟子学了,你教啥东西呢?那就不够了,“犹非圆足”,那么要该怎么呢?要“一种德增上者”。这个功德超过学生的,“德增上”的。

  《亲友集》中作如是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

  《亲友集》一本书里边说,假使我们修行的人,依止善知识,假使依止一个劣的,很差的,“当退失”,那么你自己功德要退失了。因为他比你差嘛,你进不上去了,反而退了。“依平等者平然住”,假使依止的善知识是跟你一样的,你还是“平然住”,没进步,就是老样子,呆原地。“依尊胜者获尊胜”,假使善知识的功德比你高,你可以向他学习,你也能够增胜,同样能提高了。“故应亲近胜自者”,所以亲近善知识,要亲近胜过自己的。

  “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那么怎样子叫胜过自己呢?“所有具最胜”的戒定慧的,这样的善知识。那么就是说,戒定慧为主要。有的人呢,他自己会说一套,看了很多书,看了人家,好象人家不如他,不亲近,但是他戒比你好,定比你好,或者调伏烦恼的慧比你好,你该亲近的,你不能因为自己多看了几本书就对人家不尊重,以为是他不如你。这个,你的标准就错了,这个后面还要讲。

  “若亲近是师”,假使说亲近这样的具最殊胜的戒定慧的师呢,“较尊胜尤胜”,这个话就是说将来你可以超过你的师父,如果你努力的话,你至少呢,你可以增胜,就是可以上进,如果说,你有特殊的才干,你可以超过你的师父。

  那么我们现实的证明,就是法称法师,他是依陈那学因明的,结果他不但继承了陈那的学问,而且超过了他的师父。那就是说,依尊胜的人,你有一个可能性,可以超过你的师父。

  如朴穷瓦云:“闻诸善士史传之时,我是向上仰望于彼。”又如塔乙云:“我于惹珍诸耆宿所,而作目标。”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如朴穷瓦云”,“朴穷瓦”是一个仲敦巴的弟子,他说,“闻诸善士史传之时,我是向上仰望于彼”,他说,我去看那些大德们的历史的时候,就是向上仰望,就是希望向他们看齐,他们有很大的功德,我是想生起一个向上的心,就是要看一个高的标准,这样可以引起你的向上的心。

  “又如塔乙云”,塔乙是一个噶当派的格西。他说,“我于惹珍诸耆宿所,而作目标 ”,“惹珍”是一座庙,是敦巴造的,是很有名的一个大庙,他说里面很多大善知识,在惹珍寺里的大善知识,他以他们为目标,他向他们学习了。总是要向上看一个目标,自己才有向上学习的心。

  所以说,这个很重要,要德胜的。“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就是比自己功德大得多的,可以向他看齐的这一个大德。这样子的人就是我们要求的善知识的一个德性。

  如是六法,是自所应获得之德,诸所余者是摄他德。

  前面六个法,戒、定、慧、教富、达实性,还有一个就是德增,这是自利的,善知识自己应该有的自利的功德。下面“诸所余者,是摄他德”,利他的。一共十个功德,前面六个,自利的,自己应该得到的功德,下面的几个,是利他的。

  此亦如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

  这句话非常重要,希望大家最好背下来。我们总希望修行占便宜,碰到个神通广大的师父,他手一…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