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戒的話,把難調的“心馬”把它調伏下去。“以多勵力製令趣向”,多下點努力,使它能夠走向該做的,該應做的那些事情去做。就是依戒而行,不應做的地方就不要去,不要去亂攀緣,那麼這樣子就靠一個戒了。
所以說,很多人他問我,心亂得很,停不下來,該怎麼做?今天《廣論》就給你一個答案,從戒下手,那些不該看的就不要看,不要聽的就不要聽。那麼有的人他修加行,他說家裏有一個電視,小孩子要看,他也祗好看,邊看電視邊修加行,你的心怎麼會定下來呢?當然等你電視看完,妄想紛飛。那就是說,你要守戒的話,就不要看了嘛。這個要多勵力,不是一下子就給你停下來了。調伏心馬要多多地學了戒之後,多多地努力,不要向那些邪境跑,要向該跑的地方去跑。
“所應作品”,就是該做的去,就是戒律裏認爲該怎麼做的,就向這個地方做去。那麼這是戒。
(二)寂靜
寂靜者,如是于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
第二“寂靜”,就是定。因爲戒學好了,做好了,“于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所以“妙行”的,應該進去,就是趣向“所應作品”;那麼“惡行”,就是邪境了,製止它,不向它,不給它到邪的分別的境上去。這樣子,在“妙行”的,叫它進;“惡行”麼,叫它止下來,依止戒的。“由其依止念正知故”,再靠了正念正知,正念,把這個正的念頭提起來,“正知”,就是觀察,這個正念不要給它失掉。
這樣子“令心發起內寂靜住”,從戒的進止開始,再用念頭觀察,這樣子使心“發起內寂靜住”,就是定了。在內,不向外了,緣內境,能夠靜下來,安住下來了,就入定了。這個就是定學。
那就是說善知識的功德第一個要具戒的,第二個,依戒能夠入定的。
(叁)近寂靜
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
第叁個,“近寂靜”,這個翻的我們看起來好象是還沒有到寂靜,這個翻譯好象要誤會,實際上就是“具慧”。在《略論》翻的是“具慧”,有智慧的。
“近寂靜”是什麼呢?“依心堪能奢摩他故”,前面說定學,心能夠得到奢摩他,就是入止,能夠止下來,能夠心緣一個境,能夠不動。“觀擇真義發起慧學”,那麼心定下來了,這個智慧,觀察真義,觀察真理,發生一種智慧。
假使心不定,就像一個,古代沒有燈,古代是蠟,蠟放在風裏面,一閃一閃的,看東西看不清楚的。那麼你心不止下來,念頭一動一動的,那你觀察真理也觀不清楚的,一定要心止下來,就是沒有風了,不動,定下來,然後光不閃了,不閃,光的力量就強了,強了,看東西就很清楚了,就看出來了。
所以說,止得到之後,觀的智慧才能好好地,這個時候,依止的,靜下來的去觀,産生的智慧,就是慧學。就是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如是唯具調伏相續,叁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
“如是唯具調伏相續”,那麼這個就是說,最根本的善知識的功德,要具足戒定慧的。這叁個有了之後,是不是夠了呢?“如是唯具調伏相續”,這裏的慧,我們說,還是比較粗的。那麼細的呢,在後頭。這個粗的慧,主要是能夠把煩惱,戒把它止下來;定把它壓下去,不動,沒有現行;慧把它除掉,從這一方面說的。真正的空性,無我的道理,那是在後頭“達實性”裏邊說的。
“如是唯具調伏相續,叁學證德,猶非完足”,那麼我們說前面的戒定慧叁個功德有了,這叁個證德是有了,是不是夠了呢?還不完全,還不圓滿。還需要什麼?“尚須成就聖教功德”,還要有這個精通叁藏,聖教,佛的教理要通達,要通達聖教的功德。
(四)言教富
言教富者,謂于叁藏等,成就多聞。
“言教富者”,這是第四個功德。“教富”,就是佛的聖教要很豐富,就是學得很多。“謂于叁藏等,成就多聞”,所謂“教富”,就是叁藏裏邊要有“多聞”,能夠多聞經律論藏,那些叁藏,經律論叁藏要多聞。多聞就是“教富”。
善知識敦巴雲:“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于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他說,大乘的上師,他是怎樣子的人呢?他是要具足這樣功德的人,這麼一個人,他講說的時候,“能令發生無量知解”,他講一個事情的時候,能夠貫通很多的道理。就是一個道理能夠引申很多道理,都通達。那麼“行持”的時候呢?一個是講,一個是行,講的時候能夠貫穿,無量的道理能夠一個事上都貫穿起來。“行持”的時候,他就可以,“于後聖教能成何益”,行持的時候,對將來正法住世起什麼作用?起什麼好的作用。那麼這是將來,當下的時候,“當時能有何種義利”,當時對你所化的機,他能得到什麼利益。
那就是說,他的行持應當産生這兩個效果,他的講說應當産生貫穿的效果,這個才能說是大乘的善知識。那麼“教富”,他的經教要富,才能達到這個要求。
(五)達實性
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爲正。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第五個是“達實性”,這個要通達空性,也是慧的作用,是殊勝的慧學。前面的慧學還是粗淺的,這個“達實性”是殊勝的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通達一切法無我的空性。那麼跟前面的慧學兩個比較,一個是粗的,一個是細的,這是細的,殊勝的。
“或以現證真實爲正。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那麼這個達實性呢就是通達這個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當然能夠真正證到的,證到的,證到空性的是最好,“爲正”,最好的。正面說是應該通達的,證到空性的,假使達不到這個高度,那麼“教理通達”,就是說,教上能夠理解,也算數。就是說,雖然沒有證到,但從教上能夠通達,就是“大開圓解”,我們說的,那麼也可以算數,就是空性道理通達。這是達實性的一個要求。
(六)德增上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戒定慧有了,教富是“教”,“證”就是達實性,“教證”功德都有了,“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那麼你說,教證功德有了,戒、定、慧、教富、達實性,總的來說,這個教的證的功德都有了,夠不夠呢?
假使說,做師的跟做他的依止的弟子,兩個是教證功德相等的,或者,甚至于差于弟子,那還不行了。那你做老師,你要教學生嘛,總是要比他高一等,相等的,你教什麼呢?沒什麼教了。比弟子還低,你該向弟子學了,你教啥東西呢?那就不夠了,“猶非圓足”,那麼要該怎麼呢?要“一種德增上者”。這個功德超過學生的,“德增上”的。
《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
《親友集》一本書裏邊說,假使我們修行的人,依止善知識,假使依止一個劣的,很差的,“當退失”,那麼你自己功德要退失了。因爲他比你差嘛,你進不上去了,反而退了。“依平等者平然住”,假使依止的善知識是跟你一樣的,你還是“平然住”,沒進步,就是老樣子,呆原地。“依尊勝者獲尊勝”,假使善知識的功德比你高,你可以向他學習,你也能夠增勝,同樣能提高了。“故應親近勝自者”,所以親近善知識,要親近勝過自己的。
“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那麼怎樣子叫勝過自己呢?“所有具最勝”的戒定慧的,這樣的善知識。那麼就是說,戒定慧爲主要。有的人呢,他自己會說一套,看了很多書,看了人家,好象人家不如他,不親近,但是他戒比你好,定比你好,或者調伏煩惱的慧比你好,你該親近的,你不能因爲自己多看了幾本書就對人家不尊重,以爲是他不如你。這個,你的標准就錯了,這個後面還要講。
“若親近是師”,假使說親近這樣的具最殊勝的戒定慧的師呢,“較尊勝尤勝”,這個話就是說將來你可以超過你的師父,如果你努力的話,你至少呢,你可以增勝,就是可以上進,如果說,你有特殊的才幹,你可以超過你的師父。
那麼我們現實的證明,就是法稱法師,他是依陳那學因明的,結果他不但繼承了陳那的學問,而且超過了他的師父。那就是說,依尊勝的人,你有一個可能性,可以超過你的師父。
如樸窮瓦雲:“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于彼。”又如塔乙雲:“我于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如樸窮瓦雲”,“樸窮瓦”是一個仲敦巴的弟子,他說,“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于彼”,他說,我去看那些大德們的曆史的時候,就是向上仰望,就是希望向他們看齊,他們有很大的功德,我是想生起一個向上的心,就是要看一個高的標准,這樣可以引起你的向上的心。
“又如塔乙雲”,塔乙是一個噶當派的格西。他說,“我于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 ”,“惹珍”是一座廟,是敦巴造的,是很有名的一個大廟,他說裏面很多大善知識,在惹珍寺裏的大善知識,他以他們爲目標,他向他們學習了。總是要向上看一個目標,自己才有向上學習的心。
所以說,這個很重要,要德勝的。“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就是比自己功德大得多的,可以向他看齊的這一個大德。這樣子的人就是我們要求的善知識的一個德性。
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余者是攝他德。
前面六個法,戒、定、慧、教富、達實性,還有一個就是德增,這是自利的,善知識自己應該有的自利的功德。下面“諸所余者,是攝他德”,利他的。一共十個功德,前面六個,自利的,自己應該得到的功德,下面的幾個,是利他的。
此亦如雲:“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衆生苦,非移自證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脫。”
這句話非常重要,希望大家最好背下來。我們總希望修行占便宜,碰到個神通廣大的師父,他手一…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