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點,我們就開悟了;什麼放一道光,身上的苦、病什麼都沒有了,總希望這樣子。或者再來一個什麼,簡單傳一個法,就成佛了。
這裏我們看一看。他說,“諸佛非以水洗罪”,印度過去有迷信,是婆羅門教的迷信,恒河裏的水,洗一個澡好了,一切罪都洗掉了。那麼這裏就針鋒相對的說,佛不是把你的罪用水洗洗就幹淨的,這個靠你去修忏悔法。佛的忏悔法有,告訴你了,你自己忏去,並不是像其他外道婆羅門教一樣,把水給你洗一洗,你的罪就沒有了。簡單是簡單,這是主觀唯心主義,做不到的。
“非以手除衆生苦”,就是說假使衆生身上戳了一個刺,或者生了一個瘡,你用手把他的刺拔掉,瘡呢把他膿擠掉,他就苦就沒有了。衆生受了很多苦,佛是不是用手給你除掉呢?這是一個妄想。苦從哪裏來的?是自己的業感的,這個業感的苦是在哪裏呢?是你自己心裏現出來的。學過《二十唯識》就知道,自心所現的。你做夢的惡夢,惡夢裏邊,你長了個很大的瘡,你讓人家給你的瘡洗掉,把它拔掉,怎麼可能呢?你醒過來,根本就沒有瘡了嘛!所以說,你把你的痛,用手給你除掉,也做不到的。
“非移自證于余者”,這個更重要了。佛不是把自己證悟的東西給你一擺,噢,你也開始證悟了,這個太天真了,我們這樣子來,我們很簡單嘛,我們碰到佛嘛!以前我還記得什麼東西一碰,就開悟了,這個好象不要努力了嘛。開悟,就碰到個好的機會就開了,這個恐怕也做不到。佛就是說,以佛這麼大的功德,圓滿的功德的人,也不能把自己證到的送給你。
那麼,佛教化衆生怎麼教呢?罪也不給你洗掉,苦也拔不掉,證也證不到,怎麼說呢?“示法性谛令解脫”,就是給你說法的,法性的道理,真理告訴你,叫你好好去修,修了就解脫了。佛教化衆生就是這個原則性。
所以說不要討便宜,追求神通廣大的,什麼東西的,總想占個便宜,可以解脫,可以苦沒有,這是妄想的。真正要求解脫,就是要靠說法。佛說了很多法,我們依法而修,就能解脫。你要求水洗罪,手除苦,或者證的功德送給你,這個做不到的。所以說這個,那麼就是說,重點就是說法。
若除爲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
除了給他說沒有錯誤的道,就是佛的正法來攝受你以外,從來沒有以水洗罪,以手拔苦等等的事情,是沒有的。那麼就是要教化衆生,度衆生,僅僅是爲他說無謬道。所以,下面利他的四個功德,就是下面四個。
攝他四德
(一)善巧說
其中四法,善巧說者,謂于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一個“善巧說”。你要說,要他聽得進去,樂意接受,同時,也適合他的根機,他能夠做到的,所以說要善巧,說法要善巧。對初機說過深的法,過于難的苦行,他聽了就害怕,他就跑掉了,所以說要“善巧說”。
“謂于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這樣子按照什麼次第引導他,要有善巧。深的跟他說淺的,我記得哪個講的一個比喻:大學裏念博士生的人,你跟他說“排排坐、吃果果”,他跟你感什麼興趣呢?太低了,他不要聽的;你跟幼兒園講高深的科學,他也聽不進去的。那麼要按次第講:是下士道的機,跟他說下士道;是中士道的機,跟他說中士道;上士道的機,說上士道。那麼這樣子叫善巧。
“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以善巧的方法,把佛說的法的道理,很善巧的送到他的心裏邊,就是講給他聽,使他能夠依法起行嘛。這就是解脫的一個方式,但是要有善巧。所以說,這裏第一個利他的裏邊。固然,佛度衆生,唯一的方法,就說法了。但是,你說法要善巧。是第一個,所以要善巧說。
(二)悲愍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雲:“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贊一善哉,以無衆生非苦惱故。”
第二個“悲愍”,說法動機要好,“謂宣說法等起清淨”,“謂宣說法”,我們說法,圍繞說法而來的。第一個說法本身要善, 巧,第二個說法的動機要清淨。“等起”,就是同等發起的,一個心是清淨的,發起的動作也是清淨的。那麼,我們的“等起”,簡單說就是動機,我們的動機要清淨。什麼叫動機清淨呢?就是爲衆生除苦,不爲名聞利養、權力等等這些。
“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是因爲慈悲心發起而說的,不是爲了名聞利養,或要人家恭敬,或者要求人家什麼,供養什麼等等。
“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雲”,那麼他就要像下面這樣子做。下面是什麼呢?博朵瓦和慬俄瓦都是仲敦巴的弟子了。他是說,“黎摩子”,是兩個人要好的話,“黎摩”,慬俄瓦的母親的名字,黎摩子就是慬俄瓦。他說,“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贊一善哉”,這句話很不好講,他說:“不管你說多少法,我都不接受一個好,人家贊歎”,那就是說,自己沒有感到自己講法有好的功德,祗曉得衆生苦,我來說。
“以無衆生非苦惱故”,因爲衆生都在受苦,那麼我就以悲心說法,給他們講很多法。至于講得好不好,人家贊歎不贊歎,這個不是我關心的事情。那麼,他等起的心,是以悲愍衆生的苦而出發的,這就是悲愍,他的等起是清淨的。
(叁)具精勤
具精勤者,謂于利他勇悍剛決。
第叁個,具精勤。利他的事情,碰到困難,退了,那就不好。“勇悍”,要勇往直前。“悍”,毫無畏懼。“剛”,不折不撓。“決”,決定如是,從來不改變的。祗要是對的,不變的,要這樣子的精進,把利他的事情一直做到底,再大的困難,不折不撓,不改變,就是“精勤”。
(四)遠離厭患
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 BR>最, 後一個,遠離厭患。“數數宣說而無疲倦”,不斷地說,不要嫌疲勞。“謂能堪忍宣說苦勞”,那麼,說法還是很辛苦的,這個來了,說這個。才走了,又來一個,而且說的話也差不多的,那麼不是很疲勞嗎?這時呢,但是要忍辱,爲什麼?悲心出發嘛,人家不懂嗎,你要給他說。
博朵瓦雲:“叁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阇黎向尊滾,既無多聞複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咛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衆皆未解此,余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博朵瓦雲:叁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在前面這十個功德裏邊,哪些是最重要的呢?博朵瓦的看法是:“叁學”——戒、定、慧,“通達實性”——通達法的空性,還有個悲心,這五個主要的。
“我阿阇黎響尊滾”,他這裏舉了,我有一個阿阇黎叫“響尊滾”,“既無多聞,複不耐勞”,前面說的要教富,要多聞,他沒有。“複不耐勞”,他又是不耐勞,不耐勞就是說厭患,稍稍宣說就感疲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就是應酬的話,他也說不好。就是說這個人不大會說話,說話的才能是不高的。但是他具有前五德,他有戒定慧,有通達空性,還有悲愍心。“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哪個在他面前學法,都能得好處。
那麼這裏說並不是誇誇其談的,學了很多就了不得,自己就認爲第一,老子天下第一,誰也不是我的師父,都看不上了。這個我們看一看,他既不會說法,也沒有多聞,也不耐勞,就是有戒定慧,有悲愍心,通達空性,這樣子的人,親近他,都能得好處。那麼,他舉了這個例。
第二個,“咛敦,全無善說”,這個“全無善說”不是說話不好,“全無善說”,就是不會說話,不善世禮。“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衆皆未解此,余無所知”,這句話非常費解,但是,《略論釋》講得很清楚,他就是說哪怕施主給他供養,他要祝願,就是給他回向了,發願,他說的話人家也聽不懂,不知道說的啥東西。“然有前五”,但是前面五個功德有,“故誰近能益”,因爲前面戒定慧,通達空性,悲愍心有,那麼哪一個人親近他都能得到好處。
這個就是說,在十個功德裏面,最重要的還是,這是博朵瓦的看法,是叁學、通達空性,還有悲愍心。
如是若于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贊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爲善知識。
那麼這樣子說呢?“于諸所學處”,“諸學處”,戒定慧等等學處,他不想修行,他經教學得很多,到處贊歎,這個好,這個戒好,定好,功德怎麼大。有“美譽”,好的名稱,或者他的功德贊歎。“以謀自活”,他以這個來做本錢求利養生活的,“則不堪任爲善知識”,這樣子的人不能作爲善知識。就是說嘴裏經常贊歎戒定慧等等的功德,贊歎戒定慧的美譽,它的名聲,或者贊歎它的功德,有什麼好處,但是他自己不修,祗是拿來贊歎,求利養,求自己生活的,這樣子的人呢?不能作善知識。
宛如有人贊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
這是打一個比喻。就像有個人贊歎“栴檀”,“栴檀”最好的檀香,贊歎栴檀香,以此來活命,求生活的。怎麼說呢?“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他贊歎了半天,那麼人家來問了,你說栴檀香那麼好,我想買了,有沒有啊?你有沒有啊?他說,沒有。沒有你贊歎幹啥呢?贊了半天你自己都沒有,全無意義,毫無意思,祗是一個空話。
《叁摩地王經》雲:“末世諸苾刍,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贊美屍羅,然不求屍羅。”于定慧解脫叁種,亦如是說。
那麼這個《叁摩地王經》裏也說了同樣的喻,“末世”,末法時候的那些苾刍,“多是無律儀”,這個是說末法時候現象,一些苾刍,他又不持戒,祗希望是多聞,多聞好說法嘛,說法好得利養麼。他說法的時候,當然佛是贊歎戒的,他當然順著佛的話說,戒怎麼好,怎麼怎麼,贊歎了半天,但自己不求,自己不修,不持戒,這樣子的人呢,不對的。
“于定慧解…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