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38

  ..續本文上一頁脫叁種,亦如是說”,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個法蘊,戒如此,定慧解脫一樣,他自己沒有定,祗是希望多聞,贊歎定,而不求定。自己沒有慧,但是希望多聞,也贊歎慧,自己也不求這個慧。乃至贊歎解脫,自己也不求解脫,也沒有證到解脫。祗是希望多聞,多聞裏邊順了佛的話,贊歎解脫,自己解脫毫無氣味,一點也沒有。這樣的人也是不對的。“亦如是說”,定慧解脫同樣,都是一樣說。

  次雲:“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余人,問如所稱贊,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雲:我是稱贊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贊戒活命,彼等無屍羅。”所余叁種亦如是說故。

  “次雲: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同樣,接下去。它意思差不多的。有一些人贊歎栴檀香的功德。怎麼香,怎麼好,能夠聞多少地方,聞了之後有什麼好處等等。“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香的味道極好。

  “次有諸余人”,那麼他贊歎了半天,其他人來了。“問如所稱贊,栴檀少有耶”,你贊歎了半天,這麼好的香,你到底有沒有一點呢?“諸士夫此問”,那麼那些人就問他了。他就回答那些人說,“我是稱贊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我是贊歎這個香,自求活命的。就是贊歎了半天麼,人家好供養。至于說你叫我拿香拿出來,我是拿不出來的。

  “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贊戒活命,彼等無屍羅”,那麼這是一個比喻。賣香的人贊了半天,人家買的話,他們拿不出來。他說:“我拿來求活命的,求自己生活才贊歎贊歎的,真的要拿出來,我拿不出來的。”

  這個是比喻,配到上面來,就是說,末法時期的出現一些不勤修瑜伽的,不修行的人。他們也贊歎戒。贊歎戒麼,人家說你知見正,就供養他,就可以活命。“彼等無屍羅”,但是他贊歎了半天,他又不修的,那麼戒沒有持。這跟賣香一樣的。贊了半天,香又拿不出來一點點。那有什麼用處呢?

  “所余叁種亦如是說故”,前面說的定慧解脫,叁種同樣還是把它填上去,換一個名字就對了。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 ,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 ”,那麼這樣子說呢,假的是不能要了,“修行解脫”的人,上師是我們“究竟欲樂之根本”,“究竟的欲樂”,成佛度衆生。我們要究竟達到我們的要求,就成佛度衆生的話,它的根本就是我們的上師。

  “故諸欲求依尊重者 ”,要求依靠,親近,依止上師的人呢,“應當了知,彼諸德相”,那麼你要親近上師,依止上師,你應當知道上師要具備那些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所以說要依止、親近善知識的人,應當了知善知識的德相,那麼你就努力的尋求具足這些德相的善知識,作依止。

  諸欲爲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反過來,“諸欲爲作學人依者”,那些善知識要作學人依止的人,就是所依止的人,“亦應知此”,也應當知道這十相。爲什麼?“勵力具足如是德相”,作善知識的人,你要給人家作依止的,那你要知道這十個功德,你要盡量地做到,如果做不到,人家依止你就沒有好處。下邊說,現在的時候要具足十相功德的善知識是極少的,不容易找到的。今天我們稍微講一點點,時間差不多了。

  康薩仁波卿的標准,他就是說,在十個裏邊,在下邊說,就是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這個好象具體的拿不出來。那麼康薩仁波卿具體的要求就是說,在末法時期,十全十美的善知識找不到的話,那麼具兩個的可以依止。一個是具戒的,具戒精嚴,持律,嚴格持戒的人;第二個具悲心的,發起的動機是爲悲愍衆生的,不是爲求名聞利養的。具足這兩個功德呢,就可以依止 。反過來,具足其他八個功德的,教言富,勇悍,又是什麼精進,又不厭疲勞等等,功德又大,而不具戒,沒有悲心,不能依止!不能依止這樣的人!

  昂旺堪布的傳承,他有一個說法 。他說他的上師,那麼可能是帕繃喀大師,說末法時期,上師的功德,“于自他二利之中,以利他爲主”;那麼就是說自他二利裏邊,以利他爲主,這也相當于悲愍,就是康薩仁波卿的悲心,那麼不要自利,以利他爲主的,這個善知識就可以。“于此生于後世,以重視後世爲主。”那麼這一世跟下一輩子,以重視下一輩子的爲主要的。具足這兩個相的善知識,是最低限度的善知識的相。那麼他也是兩個,就是說在自利,利他中間,以利他爲主的,在現世跟後世中間,以後世爲主的,那麼這樣子的人呢,是最低要求的依止的善知識的相,具足這兩個的,也可以作依止。這是昂旺堪布的傳承。

  我們看看這兩個也差不多。利他爲主的就是悲愍,以後世爲主的,實際上就是持戒,持戒現世不一定會得到什麼,但是後世決定是生人天,沒有話說的,那麼這也是以後世爲主,不求現世的利益,求後世爲主的。那麼這兩個傳承基本上一樣,但說法不一樣。這裏昂旺堪布,他的上師在這裏有一個要訣,這個上師還是帕繃喀大師,還是說康薩仁波卿,他沒說。昂旺堪布主要是依帕繃喀大師學的,但是他也依止康薩仁波卿,不管是那一位,我們把這兩個傳承一比,幾乎是同樣的。

  末法時期,整個的十個功德具足的善知識找不到。必須要具有的兩個功德,康薩仁波卿說的就是要有悲愍的,要持戒的。第一個要持戒的,一個是要有悲愍的。昂旺堪布他的上師的要訣,就是自利利他之中,以利他爲主的;現世跟後世之中,以後世爲主的。以這樣子的善知識,是最低限度的可以依止的德相。那麼這個,我們可以記住,因爲現在要求十相具足的確實難找,那麼我們最低的要求知道,也可以選擇,哪一些該依止,哪一些不該依止。今天時間到了。

  第十講 (《廣論》第二七~叁一頁;《集注》第六四~七一頁)

   問題解答

  上一次我們講到依止善知識的十個標准。這裏上一次有人提個問題,就是在二十叁頁最後一行:“住性數取趣”。

  我們這裏“住性數取趣”引的是《瑜伽師地論》的一個注解 。 《瑜伽師地論》是瑜伽部的,裏邊有的是主張五種性,也有主張有新熏的,可以變的。那麼這裏邊有人就執著,他說《瑜伽師地論》五種性,聲聞、緣覺、菩薩這叁個種性是不能變的。那麼當然,他的涅槃性,就是在《廣論》裏邊,我們要知道都是以應成派的見解來講的。那麼這裏就是沒有定性聲聞、定性緣覺,是沒有的。就是《法華經》中說的,聲聞、緣覺是化城,還是要引導他們到大乘去的。這裏的“住性數取趣”,雖然他可以是聲聞、緣覺、菩薩的叁種種性,但是最後都是引導到大乘去的。沒有定性的聲聞,因爲應成派裏邊不存在有定性的,沒有自性,就是都能轉變的。

  那麼後面這段文也就看出來了,就是在二十四頁的第八、九行,說“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善知識很多種,每一個乘每一個乘的說法不一樣,但是“然于此中所說善知識,是于叁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這個善知識是這樣的善知識,那麼前面的“種性”,他找的善知識就是要找這樣的善知識,這樣的善知識決定能夠把他從叁士所有道(下士、中士)都慢慢地引入大乘的上士道乃至金剛乘。所以說這個裏邊應當是一貫的,不要說有定性的,是沒有的。那麼這是一個問題。

  還有的人提出,“阿羅漢能不能稱善知識?”

  這兒看一看我們要求的善知識的標准。裏邊“調伏”,調伏是屍羅,阿羅漢當然別解脫戒是有的,但是菩薩戒就沒有了。定、慧,慧,我們說前面的“寂靜”跟“近靜”,這個“近靜”是慧了。這個慧,粗分的淨慧,就是粗分的法無我,這個是通自續派以下的,二乘也在了。但是我們的“達實性”,決定是殊勝的應成派的見,那就是說阿羅漢沒有的。“悲愍”,大悲也沒有;“教富”,教富裏邊聲聞藏、菩薩藏都要精通,乃至金剛乘的續部,那這是阿羅漢也不夠。所以我們這個善知識決定是“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的善知識,這個很明確的已經標出來了,所以說其他的都排斥了。

  還有一個問題,二十叁頁的,他是文銷不下來,倒數第五行,“下至應具足一分,講教授前第一加行”,這句話銷不下來。

  這句話,語法可能是西藏的語法,漢人看起來就有點混淆。那麼這裏講的就是前面的這一段的開端,“現見此即極大教授”,就是講的、聞的這些軌理是極大的教授。那麼這個教授很多的人于此是沒有定解,對這個講說的軌理沒有得到定解,“心未轉故”,沒有照他做,那麼你再說怎麼深的、廣的法,正法說了,“如天成魔”,因爲前面聽的動機不對,那麼就天變成魔。

  “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那就是說《藥師經》的雖然多聞,由增上慢,那麼誹謗正法,爲魔伴黨,這個話就是這個注解。那麼你說雖然聽了很多正法,反而貢高我慢,增上慢了,誹謗其他的法,那成了煩惱,爲魔的伴黨,天變成魔。所以這些,因爲講聽的軌理沒有做好,就會産生這些流弊。

  那麼這裏下邊說,有智慧的人“應當勵力,凡講聞時”,聽的講的時候,聽的時候,最起碼,對講聞軌理,應當做到一分乃至具分,最起碼的一分要做到,一點也不做的就不行了,哪怕你全部做不到呢,一分、二分的慢慢積聚起來。

  爲什麼這樣說?因爲我們的教授裏邊第一個的加行,我們講聞的一個軌理教授呢,最重要的加行就是這個東西,就是講聞軌理,我們講教授這個就是最重要的加行。沒有它的話,初一錯了乃至十五全部錯完。所以說開始的時候,聽講的軌理一定要做到,做不全的話,至少一分、二分的要做到,那麼這就是鼓勵我們努力把這件事做起來,不要掉以輕心,隨隨便便聽,隨隨便便講,那就天要成魔了,這個很危險的。

  那麼這些是有些提的問題,我們大概這樣回答了。下邊…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