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脱三种,亦如是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个法蕴,戒如此,定慧解脱一样,他自己没有定,祗是希望多闻,赞叹定,而不求定。自己没有慧,但是希望多闻,也赞叹慧,自己也不求这个慧。乃至赞叹解脱,自己也不求解脱,也没有证到解脱。祗是希望多闻,多闻里边顺了佛的话,赞叹解脱,自己解脱毫无气味,一点也没有。这样的人也是不对的。“亦如是说”,定慧解脱同样,都是一样说。
次云:“如一类士夫,称扬栴檀德,谓栴檀如此,香相极可爱。次有诸余人,问如所称赞,栴檀少有耶,诸士夫此问,答彼士夫云:我是称赞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诸不勤瑜伽,以赞戒活命,彼等无尸罗。”所余三种亦如是说故。
“次云:如一类士夫,称扬栴檀德”,同样,接下去。它意思差不多的。有一些人赞叹栴檀香的功德。怎么香,怎么好,能够闻多少地方,闻了之后有什么好处等等。“谓栴檀如此,香相极可爱”,香的味道极好。
“次有诸余人”,那么他赞叹了半天,其他人来了。“问如所称赞,栴檀少有耶”,你赞叹了半天,这么好的香,你到底有没有一点呢?“诸士夫此问”,那么那些人就问他了。他就回答那些人说,“我是称赞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我是赞叹这个香,自求活命的。就是赞叹了半天么,人家好供养。至于说你叫我拿香拿出来,我是拿不出来的。
“如是末世出,诸不勤瑜伽,以赞戒活命,彼等无尸罗”,那么这是一个比喻。卖香的人赞了半天,人家买的话,他们拿不出来。他说:“我拿来求活命的,求自己生活才赞叹赞叹的,真的要拿出来,我拿不出来的。”
这个是比喻,配到上面来,就是说,末法时期的出现一些不勤修瑜伽的,不修行的人。他们也赞叹戒。赞叹戒么,人家说你知见正,就供养他,就可以活命。“彼等无尸罗”,但是他赞叹了半天,他又不修的,那么戒没有持。这跟卖香一样的。赞了半天,香又拿不出来一点点。那有什么用处呢?
“所余三种亦如是说故”,前面说的定慧解脱,三种同样还是把它填上去,换一个名字就对了。
如是修行解脱之尊重,乃是究竟欲乐之根本,故诸欲求依尊重者,应当了知,彼诸德相,励力寻求,具其相者。
“如是修行解脱之尊重 ,乃是究竟欲乐之根本 ”,那么这样子说呢,假的是不能要了,“修行解脱”的人,上师是我们“究竟欲乐之根本”,“究竟的欲乐”,成佛度众生。我们要究竟达到我们的要求,就成佛度众生的话,它的根本就是我们的上师。
“故诸欲求依尊重者 ”,要求依靠,亲近,依止上师的人呢,“应当了知,彼诸德相”,那么你要亲近上师,依止上师,你应当知道上师要具备那些德相,“励力寻求,具其相者”,所以说要依止、亲近善知识的人,应当了知善知识的德相,那么你就努力的寻求具足这些德相的善知识,作依止。
诸欲为作学人依者,亦应知此,励力具足如是德相。
反过来,“诸欲为作学人依者”,那些善知识要作学人依止的人,就是所依止的人,“亦应知此”,也应当知道这十相。为什么?“励力具足如是德相”,作善知识的人,你要给人家作依止的,那你要知道这十个功德,你要尽量地做到,如果做不到,人家依止你就没有好处。下边说,现在的时候要具足十相功德的善知识是极少的,不容易找到的。今天我们稍微讲一点点,时间差不多了。
康萨仁波卿的标准,他就是说,在十个里边,在下边说,就是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这个好象具体的拿不出来。那么康萨仁波卿具体的要求就是说,在末法时期,十全十美的善知识找不到的话,那么具两个的可以依止。一个是具戒的,具戒精严,持律,严格持戒的人;第二个具悲心的,发起的动机是为悲愍众生的,不是为求名闻利养的。具足这两个功德呢,就可以依止 。反过来,具足其他八个功德的,教言富,勇悍,又是什么精进,又不厌疲劳等等,功德又大,而不具戒,没有悲心,不能依止!不能依止这样的人!
昂旺堪布的传承,他有一个说法 。他说他的上师,那么可能是帕绷喀大师,说末法时期,上师的功德,“于自他二利之中,以利他为主”;那么就是说自他二利里边,以利他为主,这也相当于悲愍,就是康萨仁波卿的悲心,那么不要自利,以利他为主的,这个善知识就可以。“于此生于后世,以重视后世为主。”那么这一世跟下一辈子,以重视下一辈子的为主要的。具足这两个相的善知识,是最低限度的善知识的相。那么他也是两个,就是说在自利,利他中间,以利他为主的,在现世跟后世中间,以后世为主的,那么这样子的人呢,是最低要求的依止的善知识的相,具足这两个的,也可以作依止。这是昂旺堪布的传承。
我们看看这两个也差不多。利他为主的就是悲愍,以后世为主的,实际上就是持戒,持戒现世不一定会得到什么,但是后世决定是生人天,没有话说的,那么这也是以后世为主,不求现世的利益,求后世为主的。那么这两个传承基本上一样,但说法不一样。这里昂旺堪布,他的上师在这里有一个要诀,这个上师还是帕绷喀大师,还是说康萨仁波卿,他没说。昂旺堪布主要是依帕绷喀大师学的,但是他也依止康萨仁波卿,不管是那一位,我们把这两个传承一比,几乎是同样的。
末法时期,整个的十个功德具足的善知识找不到。必须要具有的两个功德,康萨仁波卿说的就是要有悲愍的,要持戒的。第一个要持戒的,一个是要有悲愍的。昂旺堪布他的上师的要诀,就是自利利他之中,以利他为主的;现世跟后世之中,以后世为主的。以这样子的善知识,是最低限度的可以依止的德相。那么这个,我们可以记住,因为现在要求十相具足的确实难找,那么我们最低的要求知道,也可以选择,哪一些该依止,哪一些不该依止。今天时间到了。
第十讲 (《广论》第二七~三一页;《集注》第六四~七一页)
问题解答
上一次我们讲到依止善知识的十个标准。这里上一次有人提个问题,就是在二十三页最后一行:“住性数取趣”。
我们这里“住性数取趣”引的是《瑜伽师地论》的一个注解 。 《瑜伽师地论》是瑜伽部的,里边有的是主张五种性,也有主张有新熏的,可以变的。那么这里边有人就执着,他说《瑜伽师地论》五种性,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个种性是不能变的。那么当然,他的涅槃性,就是在《广论》里边,我们要知道都是以应成派的见解来讲的。那么这里就是没有定性声闻、定性缘觉,是没有的。就是《法华经》中说的,声闻、缘觉是化城,还是要引导他们到大乘去的。这里的“住性数取趣”,虽然他可以是声闻、缘觉、菩萨的三种种性,但是最后都是引导到大乘去的。没有定性的声闻,因为应成派里边不存在有定性的,没有自性,就是都能转变的。
那么后面这段文也就看出来了,就是在二十四页的第八、九行,说“总诸至言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善知识很多种,每一个乘每一个乘的说法不一样,但是“然于此中所说善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这个善知识是这样的善知识,那么前面的“种性”,他找的善知识就是要找这样的善知识,这样的善知识决定能够把他从三士所有道(下士、中士)都慢慢地引入大乘的上士道乃至金刚乘。所以说这个里边应当是一贯的,不要说有定性的,是没有的。那么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的人提出,“阿罗汉能不能称善知识?”
这儿看一看我们要求的善知识的标准。里边“调伏”,调伏是尸罗,阿罗汉当然别解脱戒是有的,但是菩萨戒就没有了。定、慧,慧,我们说前面的“寂静”跟“近静”,这个“近静”是慧了。这个慧,粗分的净慧,就是粗分的法无我,这个是通自续派以下的,二乘也在了。但是我们的“达实性”,决定是殊胜的应成派的见,那就是说阿罗汉没有的。“悲愍”,大悲也没有;“教富”,教富里边声闻藏、菩萨藏都要精通,乃至金刚乘的续部,那这是阿罗汉也不够。所以我们这个善知识决定是“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的善知识,这个很明确的已经标出来了,所以说其他的都排斥了。
还有一个问题,二十三页的,他是文销不下来,倒数第五行,“下至应具足一分,讲教授前第一加行”,这句话销不下来。
这句话,语法可能是西藏的语法,汉人看起来就有点混淆。那么这里讲的就是前面的这一段的开端,“现见此即极大教授”,就是讲的、闻的这些轨理是极大的教授。那么这个教授很多的人于此是没有定解,对这个讲说的轨理没有得到定解,“心未转故”,没有照他做,那么你再说怎么深的、广的法,正法说了,“如天成魔”,因为前面听的动机不对,那么就天变成魔。
“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那就是说《药师经》的虽然多闻,由增上慢,那么诽谤正法,为魔伴党,这个话就是这个注解。那么你说虽然听了很多正法,反而贡高我慢,增上慢了,诽谤其他的法,那成了烦恼,为魔的伴党,天变成魔。所以这些,因为讲听的轨理没有做好,就会产生这些流弊。
那么这里下边说,有智慧的人“应当励力,凡讲闻时”,听的讲的时候,听的时候,最起码,对讲闻轨理,应当做到一分乃至具分,最起码的一分要做到,一点也不做的就不行了,哪怕你全部做不到呢,一分、二分的慢慢积聚起来。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的教授里边第一个的加行,我们讲闻的一个轨理教授呢,最重要的加行就是这个东西,就是讲闻轨理,我们讲教授这个就是最重要的加行。没有它的话,初一错了乃至十五全部错完。所以说开始的时候,听讲的轨理一定要做到,做不全的话,至少一分、二分的要做到,那么这就是鼓励我们努力把这件事做起来,不要掉以轻心,随随便便听,随随便便讲,那就天要成魔了,这个很危险的。
那么这些是有些提的问题,我们大概这样回答了。下边…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