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把前面这个善知识的十个条件,前面三个,“调伏”是戒,没有问题。
第二是“寂静”,寂静就是说“依止正知正念,发起内寂静住”,心就静下来,“所有定学”。那么我们参考其他的,帕绷喀大师的解释,他就是说“以三摩地,息灭散乱的心”,把散乱的心息下来。这个戒是把那些妄念,东想西想的那些,心马到处跑的,要走恶路的把它止下来,要它走应走的好的地方,走那个路。那么心里边的事情,妄想、散乱心那要靠定。
慧学就是“近静”,这个近静——智慧。在帕绷喀大师说的里边是“彻底消灭我执,达到法的实性”,这个是“善达实性”。前面那个好象有人指出,跟昂旺堪布的好象不一样。昂旺堪布的讲法,前面那个慧学,就是“近静”,是“观察正理,发起粗分的净慧”,这个净慧是粗分的,包括闻思修。“达实性”指的是通达细分的法无我,那就是应成派的法无我,是修所成慧,这是高一档的。
但是我们说这个里边,“此若无者”,现证真实的这是主要的,是要修所成的慧,假如这个没有的,教理通达闻思也可以。那么帕绷喀大师,他就是以闻所成的慧来解释这个,从低层次的来讲的,高层次的当然是修所成慧,现证的,但是从低层次的来讲,闻所成的慧也可以,但是质量是一样的。“达实性”是慧跟前面的“近静”这个慧是有差别的,达实性的慧是细分的法无我,而前面的是粗分的,这个跟昂旺堪布讲的是一样。那么就是说粗分的呢,是讲法无我,自续派以下的都在里头,最高的应成派的法无我,这是属于“达实性”里边说的。不管你是闻所成的,思所成的,修所成的都在里边。凡是以质的来分呢,“达实性”跟前面“近静”是有这个区别。
我们说人无我、法无我,在根本乘的有部,它是法是有的,人没有我,有法,无我,以法来去补特伽罗我的;那么到了唯识以上,那就是说法也是空的,法无我。但是讲的层次有高有低,有粗有浅。从唯识以上到自续派的,都是讲粗分的法无我;应成派是最高的,细分的,那就属于“达实性”那一个。所以我们把“达实性”跟前面的“近静”的主要区别应当是质的区别,前面的是下边的粗的法无我;“达实性”是细分的法无我,是应成派的。
所以说应成派的跟下面的差别在哪里?如果要仔细要自己去研究的话,那可以看《四宗要义》,这个里边就讲得很仔细。那么我们这里不能把《四宗要义》拿起来讲,那弄到一边去了。那么指出你们参考的资料就够了。
今天我们就接下去。
由时运故,具全德者实属难得。若未获得如是师时,将如何耶。
“由时运”,时间慢慢的离开正法,那么是末法时期,要具备前面说的十个功德具足的,那是实在是难得。我们看一看前面那些功德具足的人实在是难得,现在去找,可以说是绝无仅有,除非是示现的。假使得不到这样的完全的具足十个德的善知识的时候,该怎么办?
《妙臂请问经》云:“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姓尊趣注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诸能完具如是德,于诤世中极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
宗大师就举一本《妙臂请问经》中的话来回答,“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我们说马车,过去的是没有汽车,是马车。马车是二个轮子的,二个轮子马拉起来当然很快,当时说是很快的车了。但是两个轮子的话,如果说祗有一个轮子,那么你拉了半天,在原地兜圈圈,你再怎么拉,马的气力再大,跑不远,“具马于道亦不行”,虽然你这个马很好,但是你要上道要走呢,走不了,祗是打圈圈。
“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修行假使没有伴,没有善知识的话,那就是一个轮子,一个轮子的话,你再努力再精进也是得不了成就的,那就是说善知识是不能少的。
“若有具慧”,那么这里就是说条件,假使有一个有智慧的,“形貌正”,他的外相也端正的,善知识当然不一定外相长得不好就不能做善知识,他就是说这个相,我们不是说长得好不好,就是他的形象是很端正的,就是没有奸诈的凶恶的那些相貌的。
“洁净姓尊趣注法”,他持戒很清净,“姓尊”,种性高的,“趣注法”,趣向于法的。“大辩勇悍根调伏”,他有辩才,有勇猛,就是前面说的有勇。“根调伏”就是别解脱戒,戒律。
“和言”,他的说话爱语,能够很和合地、和悦地跟你说话。“能施”,能够有布施的心,“有悲愍”,有悲心。“堪忍饿渴及苦恼”,一切饿,饥、渴、还有其他的热、冷等等的苦恼都能有堪能,能够忍下来。
“不供婆罗门余天”,外道的婆罗门那些天,他是不供养的,就是不皈依的,他是祗皈依三宝的。
“精悍工巧知报恩”,“精悍工巧”这个问题我们费了很多时间,“工巧”对“精悍”,精于工巧已经在善知识里边好象是有点距离。“有悍”,勇敢地做工巧,这个好象跟善知识关系不大。那么我们查了藏文本,它里边也看不出个名堂,它字既不是“工巧”,但是跟“工巧”又相近,不敢肯定。最后请教联波佛爷的弟弟,他查了《四家注》之后,就注解里的话:“精悍工巧”是翻译有误,是精通于善业,而且心趣向于善业,生欢喜心的,那么这叫“精悍工巧”啊。这儿“工巧”里边我们不能作“工巧”讲了,是精通于善业的,而且对善业是非常欢喜的,是乐意做这些善业的。“知报恩”,他能够有报恩的心的。
“敬信三宝是良伴”,他是皈依三宝的,前面说的不皈依外道了,这儿正面说皈依三宝的,这样的人是我们的良伴,这个良伴当然就是善知识。
“诸能完具如是德,于诤世中极稀故”,假使说前面说的那些条件,能够完全具备的这些功德的,“于诤世中”,末法多诤论,世界叫“有诤”,在这个有诤的世界里边,就是末法时期呢极稀有的,就是很难得的,这些还是很难求的,那么没有办法之下,怎么办呢?
“半德”,一半,“四分或八分”,四分之一或者八分之一。“应依如是咒师伴”,对于这样的善知识,你可以依了。就是说前面的功德做不到,一半或者四分之一,乃至最低八分之一,那么这样的人也可以作善知识。
此说所说圆满伴相,八分之一为下边际。
那么我们前面说的善知识的,《妙臂请问经》里边说了很多。假使这个圆满的德相得不到的话,最低限度要有八分之一的功德,那么是最少,再低就不行了。
那么这个说了半天还是抽象的,这个八分之一到底指什么呢?心里还没有一个定解。那么我们就采取昨天说的,康萨仁波卿的说法。他是说二个是最要的,一个是持戒的,一个是有悲愍的。那么这二个有,就可以依止。如果这二个没有的话,其他八个都全的,不能依止,这个很厉害。八个都有,两个没有,戒没有,悲愍没有,不能依止!这个很厉害啊。这是康萨仁波卿的教诫,这是很尖锐指出,这二个非有不可,没有它,其他八个都有都不行的。
那么我们不是昨天上一次也讲了昂旺堪布的标准,他说,他的上师有要诀:他是说于德相,就是上师德相最起码的要求,最低要求就是说以利他为主,此生后生以后世为主,自他二利中以利他为主。这个上师,我们看一看帕绷喀大师,那确实就是帕绷喀大师的注解,帕绷喀大师也这么说了。
他怎么说呢,他说,依止的上师,他加了一条,应当是功大于过。就是我们依止上师,全部功德的十个功德具足的上师得不到,怎么办呢?第一个功大于过,上师的功德比他的过失要大,如果过大于功那就不能依止了。功大于过的,虽然有点过失的,但是功德比过失还要大。那么这是一个,那么下面两个一模一样的了。“视后世较现世为重,视别人较自己为重。”那就是说现世后世,后世为重,自己跟他人以别人为重。就是前面说的。所以说昂旺堪布的上师就是说的帕绷喀大师,这个是没有疑问了。
那么我们说八分之一,四分之一,半德没有一个具体标准,我们就把当时在西藏最有名闻的日月二轮的两位大师他们的教诫作为我们的标准好了。就是康萨仁波卿的跟帕绷喀仁波卿的,这两个都可以用。意思我们也说过了,几乎是同的,都有联系的。
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述大依怙说尊重相,亦复同此。
铎巴他是一个大善知识,他所集的《博朵瓦语录》里边说“大依怙”,就是阿底峡尊者,他说的上师,就是善知识该具备什么功德,就是尊重的相呢,跟这个也是一样的。
故于所说完具圆满诸德相中,随其所应配其难易,具八分者,为下边际。
那么所以说,要具足圆满,十个德相的里边,“随其所应”,看他的哪些难哪些易的,有八分之一的是最起码的,这个话的还是肯定不下来了。那么还是依二位大善知识的话,那么这个是很具体好掌握。
这是讲所依的善知识必须要有的条件,那么能依的也有一些条件。能依所依配合,那么这个作用就起了。如果所依的是够格的,能依不够格的,那教了也没有用,他不听呢。不听,他的依止法做不好,那也没有成就嘛。所以说,所依的讲完了,能依的他也有一些条件,条件不够,那也没有用。所以观察善知识,不但是弟子要观察师父,师父也得观察弟子。不是合格的弟子不能收,收了没有用。
丁二 能依学者之相
第二能依学者。
所以“第二能依学者”,能依的学者就是弟子了,他有什么条件呢?
《四百论》曰:“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
“《四百论》曰”,《四百论》里边这么说,“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那么就是说要做听闻的弟子他要求的功德有三个,他是要“正住”的、要“具慧”的、要有“希求”的。“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不把善知识的功德看成过失,也不把其他的听众的功德看成过失。下边广讲。
《释论》解云:“说具三法…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