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40

  ..续本文上一页堪为闻器。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犹非止此,即于听众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补特伽罗,见为功德非见过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说法知识虽极徧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于说者过,反执为德。”

  “《释论》解云”,解释《四百论》的一个《释论》,他就解释,那么我们就看他的注解。“说具三法堪为闻器”,就是说,《四百论》里边说,具足三个法的可以是听闻的弟子的根器,否则的话不是器。不是器那就水倒下去漏掉了,不行了。那么狮子乳呢,一定要琉璃做器,其他的瓦的要炸掉的。所以说不是器的话,不但是盛不住,反而自己都炸掉了。

  “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那么这个三个功德有的话,那么法师就是善知识,他有的功德你能看到,这是真是功德,不是当作过失看了。看不清楚的呢,把功德当过失,过失当功德,那就搞错了。没有这三个功德的话,这个弟子就搞错。

  “犹非止此”,不但如此啊,“即于听众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补特伽罗,见为功德非见过失”,不但是对法师,他的功德不能看做过失,要见到是功德,就是听众,在听讲的其他那些人,他们的功德也不能把他们,“彼补特伽罗”,就是听众,他功德是功德,不是过失。要看清楚,不要把功德看成过失,不要把过失看作功德。

  “若不完具如是器相”,假使这三个条件不够,不成为器的话,“说法知识虽极徧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那么这个法师虽然极清净的,没有过失的,但是闻者他本身自己有过,就看到他有过失。那就是有色眼镜,你戴的是黑眼镜,看到的都是黑漆漆的,本来是洁白的你看成是黑的,那么过不在法师身上,在你自己身上。

  “于说者过,反执为德”,有的时候,那些说法的他有过失,你反执为是功德。为什么?跟你相应,认为这是对的嘛,那么你本身有过嘛!所以说,不具备这三个条件的话,功德会当成过失,过失会当功德,全部颠倒了。

  所以说,听者,能学者也要有条件的,具足这三个条件,才够格做个学者。这三个条件没有的,不够格,学了也没有用。反而来毁谤,把过失当功德,把功德当过失。这里所说的法师,听众当然同样也在里边。

  是故纵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识,然于其师亦难了知。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必须自具是诸德相。

  所以说,即使你得到了完具一切功德的善知识,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具足十个功德的善知识,即使你碰到了,但是你也不知道他有那么的功德。

  “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假使说你要知道善知识确实有功德而能亲近他的,那你必须自己要有弟子的三个德相。弟子的三个德相没有,即使碰到善知识,你也不知道他是善知识。即使他功德具足的,你当他过失很多,这个没有用了。所以弟子没有这三个条件呢,择师你择不来的,选择不了的,你选的标准不对的。那么碰到善知识在你面前呢,你还不知道,你当他是过失很大,还要诽谤。

  那么这三个条件是什么?下面会慢慢的一个一个讲了。这个一段是讲做弟子的,能依的学者决定要有三个功德;如果没有的话,善知识会当面错过,不但错过,甚至会诽谤他是过失。

  

  其中正住者,谓不堕党类,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

  “其中正住者”,那么三个条件,第一个正住,什么呢?“谓不堕党类”,不要心里有党的思想,什么“党”呢,就是自己的宗派见。

  “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假使说你有党执,你执着自己的宗派是对的,善知识说的是不对的,跟你不一样的。那么“由彼蔽覆”,由这种党执把你盖住了,善知识的功德看不到了。

  “故不能得善说妙义”。即使他说得很好,有很深妙的意思,你还得不到。因为你这个党执把他盖覆掉了,功德当过失了,妙义也得不到了。

  如《中观心论》云:“由堕党恼心,终不证寂静。”

  因为你堕党,有党执在心里边,恼害了自己的心,你要证到寂静的涅槃,那是做不到的。因为你党执的心有偏执,听的善法不能如量的接受,你怎么证呢?

  堕党类者,谓贪着自宗,瞋他法派。应观自心,舍如是执。

  什么叫堕党类?下边就说了。“谓贪着自宗,瞋他法派”,自己的宗派执为第一,其他的派就瞋恨,人家有功德就诽谤了。

  “应观自心,舍如是执”,那么你应当反照自己的心,把这种党执要舍掉,才能够公正地去听法。以党执的心去听的话,绝对是偏见,绝对得不到妙义的。

  《菩萨别解脱经》云:“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

  “《菩萨别解脱经》云”,菩萨戒的一个经。“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那么把自己的欲要放下,自己欢喜什么要放下。要什么呢?要恭敬尊重而且“安住”于“亲教轨范”的,善知识的“所有”的“论宗”。

  他怎么讲的,要敬重他,要恭敬他,要尊重他,要安住,就是安住于他所讲的论宗里边。不要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把他顶住了,那就是不能,既不敬,又不重,又不安住,那你听了法你就没有用了。这是第一,“正住”,心里不要有偏见,没有党执,党类的执不要有。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

  单是没有党执是不是够了呢?

  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犹非其器。故须具慧解彼二说,则能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

  单是一个正住,没有党执,就是心没有邪执,没有偏执,是不是够呢?还不够!就是假使你没有智慧,没有一种“简择善说正道”,这个说的是“正道”,是“善说”,那个是“恶说”,说的是相似佛法。那么这个二个事的简别力的智慧没有的话,“犹非其器”,还不是听法的器。所以说要“具慧”,要有智慧。“解彼二说”,“解”,能够了别这是善说,正法和这是恶说、似法,这个能力要有。“则能弃舍无坚实品”由这个能力,“无坚实品”,不是重要的就把它放下。“取诸坚实”,那是心要、重点的东西把它抓住。有的人他没有简别力,把一些不重要的抓了很多,重要的舍掉了,忘掉了,那没有用。甚至于把错的、不需要的东西你抓住,要的,珍贵的他不要了。所以说没有这个智慧,听法也没有用。

  那么我们现见很多听法的人他智慧太少了,听下去的时候得益也不大的。因为他听哪个都是对的,这个人讲也对,那个人讲也对,到底哪个错?哪个对?他搞不清楚的,这样听了没有用的。如果你说信*轮功的,那是偏党了,他祗会认为他对的,你说的都不对的。那这样的人你根本听不进去的。那么没有智慧也不行的。所以说,我们说要有智慧。没有智慧,我们中国人总有这个看法,这个人老实就是好的。就是老实,就是不坏嘛,就是好人,他是可靠的,可相信的。但是印度就不一样,印度我们说看一看,斯里兰卡的那些翻译,都是强调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再老实会上当。我们现在也有这个话:“老实就是笨蛋的一个好听话”,这个人很老实就是很笨,没有智慧的。

  我们说,老实就是不奸诈是好的,但是没有智慧不行的。贪瞋痴,有贪有瞋固然不好,有痴也不好。不要认为我们中国人的标准,痴没有关系的,不贪不瞋好了。痴好象过失不大,其实很大,过失极大。不要有痴,没有智慧是不行的。所以佛教里边强调智慧,佛是觉,觉是智慧,没有智慧怎么觉呢?

  若念仅具二德足耶。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故须具有广大希求。

  “若念仅具二德足耶”,那么再进一步说,是不是单单有前面两个正住、具慧够不够呢?

  “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你说这两个有了够不够呢,那么纵使你这两个具备了,但是如画中听闻法的,画一个画,又在讲经,这个画的听经的人,他“全无发趣”,就是说没有意乐心的,他是画出来假的,做做样子的,那个有啥用处呢?如果我们说讲经,摆了很多的偶像,就是这个做人的样子,坐在那里,有没有用处啊!他又没有意乐心,他又不要听经,这个毫无用处。所以说像这样子画一样的,画出来听经的人一样的东西,根本内部没有意乐心的,“全无发趣”的,还不是器。

  所以还要加一个,“具有广大希求”,有求法的意乐心的。那么这个才是具备了能学的条件,那就是说,要正住、要具慧、还要希求。

  《释》中更加敬法法师、属意二相,开说为五。

  “《释》中更加敬法法师”,一般说是月称论师着的,他又加一个要“敬法法师”,不但是具备正住、具慧、希求,还要敬重法跟能说法的法师。“属意”,一心听,“属意”就是一心属耳地听,一心地听。还要加这两个。

  那么总的来说,变了五个了。前面说的,《四百论》是三个,《释论》里边又加了二个,五个。那么宗大师把它综合起来,他说可以合成四个。

  若如是者可摄为四,谓于其法具大希求,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于法法师起大敬重,弃舍恶说受取善说。此四顺缘谓具慧解,弃舍违缘谓正直住。

  “若如是者可摄为四”,那么哪四个呢?“谓于其法具大希求”,这是希求,对法有意乐心的,你没有意乐心的,你坐在那里,他也不想听,那听不进去没有用的。那么第一个就是有意乐心的,有希求的心。

  “听闻之时善住其意”,属耳属意,听的时候一心专注,一心专一地听。

  “于法法师起大敬重”,就是对于法法师起极大的尊重。

  “弃舍恶说受取善说”,智慧。那些恶说、不好的东西,能够弃舍,那些好的、善说要接受。

  那么这个宗大师归纳的四个。前面的不是还有具慧、正住不要了吗?这个还是包在里边的。“此四顺缘谓具慧解”,能够做到的顺缘就是具慧解。这个四个它的违缘,把它舍弃的正直住,那就是说不偏党,把四个违缘都去掉了,有智慧,这个四个就做得到了。那么这个还是包在里头。虽然分了四个,五个东西还是全的。

  那么这里边有三个样子,《四百论》说的三个,《释论》加了二个…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