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五个。宗大师把它归纳成四个。意思是一样的。
是诸堪为尊重引导所有之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
那么就是说“堪为尊重”,能够被善知识“引导”,“堪”就是说有这个堪能性,为善知识所“引导”的那些“法”,就是说前面做弟子该具的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自己做弟子的就要观察,这些德相我有没有,就是正直住、具慧、希求,尊重法及法师,属意而听,有没有?
若完具者应修欢慰,若不具者须于将来能完因缘励力修作。
假使说检查一下,所以说我们照镜子,尽量照自己镜子。我说很感叹,有的人专门照人家,总是到我这里告状,说了半天,自己从来不说一句话,都是我很好。这样的人是很难教的!我们说自己照镜子,自己找缺点,才能有进步,专门找人家缺点,你自己越抬越高,经再学得多,天变成魔!糟糕了!那么自己要检查,这些功德有没有,假使有的,完具的,五个都有,应修欢喜,那很高兴,要把它继续保持,继续下去,好好地再学,不要给它失掉,更进一步的完善。
“若不具者”,假使这个功德不够,那怎么办?“须于将来能完因缘励力修作”,将来能够完成这个因的,它的因素,就是能够完成这些功德的因素,好好的把它修起来。就是说我们因缘么,缘起论么,要达到这几个果,它的因、它的缘把它兜起来。那么你假使这五个条件你达不到,把它的因把它修起来,将来要得到这五个德相的果。
那就是说不要自暴自弃,没有就算了,随它去,反正我就是没有。凡夫么,就是这样子的。这个话最好不要说,你要学佛的话,就不要把自己拉得很低,所以要向上看,不能往下去。自己达不到呢,好好的从因上去修起来,补起来。
故应了知能依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则不觉察,由此退失广大义利。
所以说,能依的诸法这五个条件应当要了知,不了知的话,假使你不了知这个德相有什么坏处?“则不觉察”,那自己到底有没有自己就不知道了。你不知道有什么坏处呢?“退失广大义利”,不知道这个,善知识碰到也不知道,跟你说好的话你也当成过失,那一切义利都完了。所以说能依的学者,要具的功德,一定要自己具备。不具备的话,广大的义利全部退失,没有了。
那么你自己要好好检查,不要专门看人家。这是鼓励我们学法的人,应当自己要好好照镜子,自己这五个条件够不够,够的生欢喜心,再把它扩大。不够的,努力把它补起来,否则的话,你要丧失很大的义利。
丁三 彼应如何依师之理
第三彼应如何依师轨理者。
那么自己具足闻的功德,那么该怎么来依止师的道理怎么做呢?自己前面五个条件够了,那么怎么依止呢?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应善观察尊重具否如前说相。应于具相,受取法益。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自己做弟子的德相完备了,“应当观察尊重具否如前德相”,自己有了这五个,然后你才看得出来,到底善知识是不是具足前面说的十个相。如果自己没有这五个条件,善知识的功德也看不出来,他的过失会当功德,功德会当过失。你要去选择善知识,根本不可能!你标准都没有的,乱的。
所以说弟子要选择善知识,必须自己要有德相,自己五个条件够了,你选择善知识才是正确的,善知识才选得到;如果没有这五个条件的,善知识在你面前你认不到,恶知识当善知识,你亲近他去了,那你不是糟糕了?所以说自己要有这个德相,有这个德相,然后要观察善知识是不是有前面的功德的相。
“应于具相,受取法益”,碰到具相的善知识,那么好好依止他,听闻正法,得到法的益处。
是复有二传记不同,谓善知识敦巴与桑朴瓦。
“是复有二传记不同”,那么亲近善知识的方式又有二种“传记”,“谓善知识敦巴与桑朴瓦”,他们二种的说法。
桑朴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讲说,即从听闻。自康来时,途中有一坞波索迦说法而住,亦从听闻,徒众白曰:“从彼听闻,退自威仪。”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桑朴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讲说,即从听闻”,桑朴瓦这个人,他的善知识极多,各式各样的都有,凡是讲经的,他都要去听。
“自康来时,途中有一邬波索迦说法而住,亦从听闻”,他很多的善知识,哪里有讲经他都要去听的,听到一句话就是他的善知识。这我们后边要讲:凡是听过一句偈的,都要当善知识看,要尊重他,不能说他的过失。那么他都去听,都是善知识。从康地来的时候,他路上碰到一个居士讲法,他就也去听了,也就坐在那么听起来了。
“徒众白曰:从彼听闻,退自威仪”,哎呀!你是个大善知识,出家的,怎么去听居士讲法呢?好象是自己失威仪了嘛!
“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他说:你不要这样说,我这么一听,不但是得听闻正法的一个益处,另外还有个随喜的功德,我得二个益处。你们听法祗得一个听闻正法的益处,我有二个。就是说他并不以为失威仪。那么这是他的一种方式,这一种传记。
善知识敦巴者,尊重鮮少,数未过五。
另外一个“善知识敦巴”,就是种敦巴。他的“尊重鮮少”,他的善知识不多,很少。“数未过五”,从前前后后数起来,一辈子没有超过五个人。
那么这二个人的方式不同,一个多,一个少,到底哪个对呢?
博朵瓦与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议论,彼二谁善。
“博朵瓦与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议论”,他们二个人就讨论,这二种方式哪一种好?“彼二谁善”,大家议论,这二种哪一种好,就是我们向哪个学习呢?
谓于未修心,易见师过,起不信时,善知识敦巴轨理善美,应如是行。
他们的答案呢?共同的决定下来,就是说,“谓于未修心,易见师过”,当你心还没修好,修什么?就是后边的善知识当佛的看。如果你能够修好了,一切善知识都是佛的看,那你根据桑朴瓦的方法做可以。但是一般人还没有修好,没有修心,“易见师过”,容易找善知识的过失的这些人,他见了过失就不信了。
“易见师过,起不信时”,这个时候“善知识敦巴轨理善美”,那么还是照敦巴的方法好,善知识少一点好,“应如是行”,应当照这个方式做。讨论的结果,初学的,或者修得还不够格的,种敦巴的方式好,不要乱找善知识。
现见此说,极为谛实,应如是学。
“现见”,在现在我们就看这个说法确实是“谛实”,有现实意义,应当照这么学。宗大师说的,事师不要太多。
那么我们现在的人,就是也出于自己的自私自利,凡是善知识来了,来不及地头伸过去摸顶、加持、灌顶,都来了。祗要有善知识,管你真的、假的,都去!我们就看到有假的,我们这里来过的一个,他到瑞安去成了法王,听众上千,声势浩大,讲一次经上千人以上!那么其他的当然还有。最近也有人发现,乱吞加持丸。碰到加持丸马上就吞下去,好不好也不知道,后来问了多珠师,不该吞的,哎呀!来不及了,忏悔!你自己已经受害了!
这个就是听听宗大师的话,善知识不要太多。但是善知识选的时候也要谨慎,不要随便乱选。再退过来说,你要选善知识,还要你自己有条件,你要够格,你的条件不够,你还选不出!所以这个地方归根到底,还要自己把五个条件好好修起来,再说善知识怎么选。那么这里就是很明确地说,现在的时候,善知识不要太多,太多了你就难以适从。
以前,前两年吧,东北有个居士打电话给我:“哎呀,不得了!”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他本来是信黄教的,现在到色达去了,红教的顶灌了很多。现在碰到个问题,什么问题?那边说宗大师的《广论》是不了义的。他说我没办法,我说了义的,那就违背了红教的三昧耶;我说不了义的,又违背了黄教的三昧耶。我悬在中间,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怎么办啊?
我们说是了义的,毫不怀疑,我们是黄教。你自己两边脚踏两只船,那你怎么办?我说你自己选了,我不晓得了,我没有叫你到处灌嘛,宗大师也没有叫你到处依善知识嘛!这里宗大师《广论》中讲得有嘛。你自己去找了,红教,花教还好,还是佛教,如果黑教的话,你才糟糕了,成了外道去了。
那你怎么办?所以这些地方要学嘛,不学你就蒙着个头乱撞,撞到地狱里去怪哪个呢?没有智慧啊。智慧从学而来,所以要多学。
戊一 意乐亲近轨理
如是应知,曾受法恩,特于圆满教授,导心知识,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二加行亲近轨理。初中分三:一总示亲近意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今初
这是讲依止法,曾经受过法恩的,特别是圆满教授的,那些引导我们心要的善知识,该怎么依止呢?分二个,意乐心、加行。意乐里又分三:“一总示亲近意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这个很重要,我们依止善知识要有信心,这个信心哪里来?有人说我本来有的。本来的信心是不够的!仅仅是听人家这么说,自己表面上看了看,这信心是很容易坏的。来的时候叩头礼拜,那恭敬话:“善知识找到了,总算是碰上了,以后一辈子依止再也不离开了,乃至发愿生生世世直至成佛依止。”没有好久,骂起来了,毁谤了,跑掉了。哎呀!这些人我们这里不少了,不是一个二个了。
那么是什么呢?未修信。你要修信,要修功德才有信心,要修恩德才起敬重。就是说,信从功德而来,敬从修恩德而来,既不修功又不修恩,哪来的信呢?哪会尊重呢?这就说不上了。
那么第一个。“今初”。
己一 总示亲近意乐
《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能摄一切亲近意乐所有扼要。即彼九心摄之为四。
“《华严经》说”,这是第一个,亲近善知识的意乐。
《华严经》里边这么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我们要亲近善知识,要以九种心来承事他。“能摄一切亲近意乐所有扼要”,《华严经》里的九个心,把一切亲近意乐的所有重点全部都包完了。
“即彼九心摄之为四”…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