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五個。宗大師把它歸納成四個。意思是一樣的。
是諸堪爲尊重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爲具不具。
那麼就是說“堪爲尊重”,能夠被善知識“引導”,“堪”就是說有這個堪能性,爲善知識所“引導”的那些“法”,就是說前面做弟子該具的法,“應當觀察爲具不具”,自己做弟子的就要觀察,這些德相我有沒有,就是正直住、具慧、希求,尊重法及法師,屬意而聽,有沒有?
若完具者應修歡慰,若不具者須于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
假使說檢查一下,所以說我們照鏡子,盡量照自己鏡子。我說很感歎,有的人專門照人家,總是到我這裏告狀,說了半天,自己從來不說一句話,都是我很好。這樣的人是很難教的!我們說自己照鏡子,自己找缺點,才能有進步,專門找人家缺點,你自己越擡越高,經再學得多,天變成魔!糟糕了!那麼自己要檢查,這些功德有沒有,假使有的,完具的,五個都有,應修歡喜,那很高興,要把它繼續保持,繼續下去,好好地再學,不要給它失掉,更進一步的完善。
“若不具者”,假使這個功德不夠,那怎麼辦?“須于將來能完因緣勵力修作”,將來能夠完成這個因的,它的因素,就是能夠完成這些功德的因素,好好的把它修起來。就是說我們因緣麼,緣起論麼,要達到這幾個果,它的因、它的緣把它兜起來。那麼你假使這五個條件你達不到,把它的因把它修起來,將來要得到這五個德相的果。
那就是說不要自暴自棄,沒有就算了,隨它去,反正我就是沒有。凡夫麼,就是這樣子的。這個話最好不要說,你要學佛的話,就不要把自己拉得很低,所以要向上看,不能往下去。自己達不到呢,好好的從因上去修起來,補起來。
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則不覺察,由此退失廣大義利。
所以說,能依的諸法這五個條件應當要了知,不了知的話,假使你不了知這個德相有什麼壞處?“則不覺察”,那自己到底有沒有自己就不知道了。你不知道有什麼壞處呢?“退失廣大義利”,不知道這個,善知識碰到也不知道,跟你說好的話你也當成過失,那一切義利都完了。所以說能依的學者,要具的功德,一定要自己具備。不具備的話,廣大的義利全部退失,沒有了。
那麼你自己要好好檢查,不要專門看人家。這是鼓勵我們學法的人,應當自己要好好照鏡子,自己這五個條件夠不夠,夠的生歡喜心,再把它擴大。不夠的,努力把它補起來,否則的話,你要喪失很大的義利。
丁叁 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第叁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
那麼自己具足聞的功德,那麼該怎麼來依止師的道理怎麼做呢?自己前面五個條件夠了,那麼怎麼依止呢?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于具相,受取法益。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自己做弟子的德相完備了,“應當觀察尊重具否如前德相”,自己有了這五個,然後你才看得出來,到底善知識是不是具足前面說的十個相。如果自己沒有這五個條件,善知識的功德也看不出來,他的過失會當功德,功德會當過失。你要去選擇善知識,根本不可能!你標准都沒有的,亂的。
所以說弟子要選擇善知識,必須自己要有德相,自己五個條件夠了,你選擇善知識才是正確的,善知識才選得到;如果沒有這五個條件的,善知識在你面前你認不到,惡知識當善知識,你親近他去了,那你不是糟糕了?所以說自己要有這個德相,有這個德相,然後要觀察善知識是不是有前面的功德的相。
“應于具相,受取法益”,碰到具相的善知識,那麼好好依止他,聽聞正法,得到法的益處。
是複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
“是複有二傳記不同”,那麼親近善知識的方式又有二種“傳記”,“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他們二種的說法。
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塢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衆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雲:“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桑樸瓦這個人,他的善知識極多,各式各樣的都有,凡是講經的,他都要去聽。
“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邬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他很多的善知識,哪裏有講經他都要去聽的,聽到一句話就是他的善知識。這我們後邊要講:凡是聽過一句偈的,都要當善知識看,要尊重他,不能說他的過失。那麼他都去聽,都是善知識。從康地來的時候,他路上碰到一個居士講法,他就也去聽了,也就坐在那麼聽起來了。
“徒衆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哎呀!你是個大善知識,出家的,怎麼去聽居士講法呢?好象是自己失威儀了嘛!
“答雲: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他說:你不要這樣說,我這麼一聽,不但是得聽聞正法的一個益處,另外還有個隨喜的功德,我得二個益處。你們聽法祗得一個聽聞正法的益處,我有二個。就是說他並不以爲失威儀。那麼這是他的一種方式,這一種傳記。
善知識敦巴者,尊重鮮少,數未過五。
另外一個“善知識敦巴”,就是種敦巴。他的“尊重鮮少”,他的善知識不多,很少。“數未過五”,從前前後後數起來,一輩子沒有超過五個人。
那麼這二個人的方式不同,一個多,一個少,到底哪個對呢?
博朵瓦與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
“博朵瓦與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議論”,他們二個人就討論,這二種方式哪一種好?“彼二誰善”,大家議論,這二種哪一種好,就是我們向哪個學習呢?
謂于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
他們的答案呢?共同的決定下來,就是說,“謂于未修心,易見師過”,當你心還沒修好,修什麼?就是後邊的善知識當佛的看。如果你能夠修好了,一切善知識都是佛的看,那你根據桑樸瓦的方法做可以。但是一般人還沒有修好,沒有修心,“易見師過”,容易找善知識的過失的這些人,他見了過失就不信了。
“易見師過,起不信時”,這個時候“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那麼還是照敦巴的方法好,善知識少一點好,“應如是行”,應當照這個方式做。討論的結果,初學的,或者修得還不夠格的,種敦巴的方式好,不要亂找善知識。
現見此說,極爲谛實,應如是學。
“現見”,在現在我們就看這個說法確實是“谛實”,有現實意義,應當照這麼學。宗大師說的,事師不要太多。
那麼我們現在的人,就是也出于自己的自私自利,凡是善知識來了,來不及地頭伸過去摸頂、加持、灌頂,都來了。祗要有善知識,管你真的、假的,都去!我們就看到有假的,我們這裏來過的一個,他到瑞安去成了法王,聽衆上千,聲勢浩大,講一次經上千人以上!那麼其他的當然還有。最近也有人發現,亂吞加持丸。碰到加持丸馬上就吞下去,好不好也不知道,後來問了多珠師,不該吞的,哎呀!來不及了,忏悔!你自己已經受害了!
這個就是聽聽宗大師的話,善知識不要太多。但是善知識選的時候也要謹慎,不要隨便亂選。再退過來說,你要選善知識,還要你自己有條件,你要夠格,你的條件不夠,你還選不出!所以這個地方歸根到底,還要自己把五個條件好好修起來,再說善知識怎麼選。那麼這裏就是很明確地說,現在的時候,善知識不要太多,太多了你就難以適從。
以前,前兩年吧,東北有個居士打電話給我:“哎呀,不得了!”我問他怎麼回事?他說:他本來是信黃教的,現在到色達去了,紅教的頂灌了很多。現在碰到個問題,什麼問題?那邊說宗大師的《廣論》是不了義的。他說我沒辦法,我說了義的,那就違背了紅教的叁昧耶;我說不了義的,又違背了黃教的叁昧耶。我懸在中間,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怎麼辦啊?
我們說是了義的,毫不懷疑,我們是黃教。你自己兩邊腳踏兩只船,那你怎麼辦?我說你自己選了,我不曉得了,我沒有叫你到處灌嘛,宗大師也沒有叫你到處依善知識嘛!這裏宗大師《廣論》中講得有嘛。你自己去找了,紅教,花教還好,還是佛教,如果黑教的話,你才糟糕了,成了外道去了。
那你怎麼辦?所以這些地方要學嘛,不學你就蒙著個頭亂撞,撞到地獄裏去怪哪個呢?沒有智慧啊。智慧從學而來,所以要多學。
戊一 意樂親近軌理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于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初中分叁:一總示親近意樂,二特申修信以爲根本,叁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今初
這是講依止法,曾經受過法恩的,特別是圓滿教授的,那些引導我們心要的善知識,該怎麼依止呢?分二個,意樂心、加行。意樂裏又分叁:“一總示親近意樂,二特申修信以爲根本,叁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這個很重要,我們依止善知識要有信心,這個信心哪裏來?有人說我本來有的。本來的信心是不夠的!僅僅是聽人家這麼說,自己表面上看了看,這信心是很容易壞的。來的時候叩頭禮拜,那恭敬話:“善知識找到了,總算是碰上了,以後一輩子依止再也不離開了,乃至發願生生世世直至成佛依止。”沒有好久,罵起來了,毀謗了,跑掉了。哎呀!這些人我們這裏不少了,不是一個二個了。
那麼是什麼呢?未修信。你要修信,要修功德才有信心,要修恩德才起敬重。就是說,信從功德而來,敬從修恩德而來,既不修功又不修恩,哪來的信呢?哪會尊重呢?這就說不上了。
那麼第一個。“今初”。
己一 總示親近意樂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即彼九心攝之爲四。
“《華嚴經》說”,這是第一個,親近善知識的意樂。
《華嚴經》裏邊這麼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我們要親近善知識,要以九種心來承事他。“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華嚴經》裏的九個心,把一切親近意樂的所有重點全部都包完了。
“即彼九心攝之爲四”…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