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把前面這個善知識的十個條件,前面叁個,“調伏”是戒,沒有問題。
第二是“寂靜”,寂靜就是說“依止正知正念,發起內寂靜住”,心就靜下來,“所有定學”。那麼我們參考其他的,帕繃喀大師的解釋,他就是說“以叁摩地,息滅散亂的心”,把散亂的心息下來。這個戒是把那些妄念,東想西想的那些,心馬到處跑的,要走惡路的把它止下來,要它走應走的好的地方,走那個路。那麼心裏邊的事情,妄想、散亂心那要靠定。
慧學就是“近靜”,這個近靜——智慧。在帕繃喀大師說的裏邊是“徹底消滅我執,達到法的實性”,這個是“善達實性”。前面那個好象有人指出,跟昂旺堪布的好象不一樣。昂旺堪布的講法,前面那個慧學,就是“近靜”,是“觀察正理,發起粗分的淨慧”,這個淨慧是粗分的,包括聞思修。“達實性”指的是通達細分的法無我,那就是應成派的法無我,是修所成慧,這是高一檔的。
但是我們說這個裏邊,“此若無者”,現證真實的這是主要的,是要修所成的慧,假如這個沒有的,教理通達聞思也可以。那麼帕繃喀大師,他就是以聞所成的慧來解釋這個,從低層次的來講的,高層次的當然是修所成慧,現證的,但是從低層次的來講,聞所成的慧也可以,但是質量是一樣的。“達實性”是慧跟前面的“近靜”這個慧是有差別的,達實性的慧是細分的法無我,而前面的是粗分的,這個跟昂旺堪布講的是一樣。那麼就是說粗分的呢,是講法無我,自續派以下的都在裏頭,最高的應成派的法無我,這是屬于“達實性”裏邊說的。不管你是聞所成的,思所成的,修所成的都在裏邊。凡是以質的來分呢,“達實性”跟前面“近靜”是有這個區別。
我們說人無我、法無我,在根本乘的有部,它是法是有的,人沒有我,有法,無我,以法來去補特伽羅我的;那麼到了唯識以上,那就是說法也是空的,法無我。但是講的層次有高有低,有粗有淺。從唯識以上到自續派的,都是講粗分的法無我;應成派是最高的,細分的,那就屬于“達實性”那一個。所以我們把“達實性”跟前面的“近靜”的主要區別應當是質的區別,前面的是下邊的粗的法無我;“達實性”是細分的法無我,是應成派的。
所以說應成派的跟下面的差別在哪裏?如果要仔細要自己去研究的話,那可以看《四宗要義》,這個裏邊就講得很仔細。那麼我們這裏不能把《四宗要義》拿起來講,那弄到一邊去了。那麼指出你們參考的資料就夠了。
今天我們就接下去。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
“由時運”,時間慢慢的離開正法,那麼是末法時期,要具備前面說的十個功德具足的,那是實在是難得。我們看一看前面那些功德具足的人實在是難得,現在去找,可以說是絕無僅有,除非是示現的。假使得不到這樣的完全的具足十個德的善知識的時候,該怎麼辦?
《妙臂請問經》雲:“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余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叁寶是良伴。諸能完具如是德,于诤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
宗大師就舉一本《妙臂請問經》中的話來回答,“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于道亦不行”。我們說馬車,過去的是沒有汽車,是馬車。馬車是二個輪子的,二個輪子馬拉起來當然很快,當時說是很快的車了。但是兩個輪子的話,如果說祗有一個輪子,那麼你拉了半天,在原地兜圈圈,你再怎麼拉,馬的氣力再大,跑不遠,“具馬于道亦不行”,雖然你這個馬很好,但是你要上道要走呢,走不了,祗是打圈圈。
“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修行假使沒有伴,沒有善知識的話,那就是一個輪子,一個輪子的話,你再努力再精進也是得不了成就的,那就是說善知識是不能少的。
“若有具慧”,那麼這裏就是說條件,假使有一個有智慧的,“形貌正”,他的外相也端正的,善知識當然不一定外相長得不好就不能做善知識,他就是說這個相,我們不是說長得好不好,就是他的形象是很端正的,就是沒有奸詐的凶惡的那些相貌的。
“潔淨姓尊趣注法”,他持戒很清淨,“姓尊”,種性高的,“趣注法”,趣向于法的。“大辯勇悍根調伏”,他有辯才,有勇猛,就是前面說的有勇。“根調伏”就是別解脫戒,戒律。
“和言”,他的說話愛語,能夠很和合地、和悅地跟你說話。“能施”,能夠有布施的心,“有悲愍”,有悲心。“堪忍餓渴及苦惱”,一切餓,饑、渴、還有其他的熱、冷等等的苦惱都能有堪能,能夠忍下來。
“不供婆羅門余天”,外道的婆羅門那些天,他是不供養的,就是不皈依的,他是祗皈依叁寶的。
“精悍工巧知報恩”,“精悍工巧”這個問題我們費了很多時間,“工巧”對“精悍”,精于工巧已經在善知識裏邊好象是有點距離。“有悍”,勇敢地做工巧,這個好象跟善知識關系不大。那麼我們查了藏文本,它裏邊也看不出個名堂,它字既不是“工巧”,但是跟“工巧”又相近,不敢肯定。最後請教聯波佛爺的弟弟,他查了《四家注》之後,就注解裏的話:“精悍工巧”是翻譯有誤,是精通于善業,而且心趣向于善業,生歡喜心的,那麼這叫“精悍工巧”啊。這兒“工巧”裏邊我們不能作“工巧”講了,是精通于善業的,而且對善業是非常歡喜的,是樂意做這些善業的。“知報恩”,他能夠有報恩的心的。
“敬信叁寶是良伴”,他是皈依叁寶的,前面說的不皈依外道了,這兒正面說皈依叁寶的,這樣的人是我們的良伴,這個良伴當然就是善知識。
“諸能完具如是德,于诤世中極稀故”,假使說前面說的那些條件,能夠完全具備的這些功德的,“于诤世中”,末法多诤論,世界叫“有诤”,在這個有诤的世界裏邊,就是末法時期呢極稀有的,就是很難得的,這些還是很難求的,那麼沒有辦法之下,怎麼辦呢?
“半德”,一半,“四分或八分”,四分之一或者八分之一。“應依如是咒師伴”,對于這樣的善知識,你可以依了。就是說前面的功德做不到,一半或者四分之一,乃至最低八分之一,那麼這樣的人也可以作善知識。
此說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爲下邊際。
那麼我們前面說的善知識的,《妙臂請問經》裏邊說了很多。假使這個圓滿的德相得不到的話,最低限度要有八分之一的功德,那麼是最少,再低就不行了。
那麼這個說了半天還是抽象的,這個八分之一到底指什麼呢?心裏還沒有一個定解。那麼我們就采取昨天說的,康薩仁波卿的說法。他是說二個是最要的,一個是持戒的,一個是有悲愍的。那麼這二個有,就可以依止。如果這二個沒有的話,其他八個都全的,不能依止,這個很厲害。八個都有,兩個沒有,戒沒有,悲愍沒有,不能依止!這個很厲害啊。這是康薩仁波卿的教誡,這是很尖銳指出,這二個非有不可,沒有它,其他八個都有都不行的。
那麼我們不是昨天上一次也講了昂旺堪布的標准,他說,他的上師有要訣:他是說于德相,就是上師德相最起碼的要求,最低要求就是說以利他爲主,此生後生以後世爲主,自他二利中以利他爲主。這個上師,我們看一看帕繃喀大師,那確實就是帕繃喀大師的注解,帕繃喀大師也這麼說了。
他怎麼說呢,他說,依止的上師,他加了一條,應當是功大于過。就是我們依止上師,全部功德的十個功德具足的上師得不到,怎麼辦呢?第一個功大于過,上師的功德比他的過失要大,如果過大于功那就不能依止了。功大于過的,雖然有點過失的,但是功德比過失還要大。那麼這是一個,那麼下面兩個一模一樣的了。“視後世較現世爲重,視別人較自己爲重。”那就是說現世後世,後世爲重,自己跟他人以別人爲重。就是前面說的。所以說昂旺堪布的上師就是說的帕繃喀大師,這個是沒有疑問了。
那麼我們說八分之一,四分之一,半德沒有一個具體標准,我們就把當時在西藏最有名聞的日月二輪的兩位大師他們的教誡作爲我們的標准好了。就是康薩仁波卿的跟帕繃喀仁波卿的,這兩個都可以用。意思我們也說過了,幾乎是同的,都有聯系的。
铎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複同此。
铎巴他是一個大善知識,他所集的《博朵瓦語錄》裏邊說“大依怙”,就是阿底峽尊者,他說的上師,就是善知識該具備什麼功德,就是尊重的相呢,跟這個也是一樣的。
故于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爲下邊際。
那麼所以說,要具足圓滿,十個德相的裏邊,“隨其所應”,看他的哪些難哪些易的,有八分之一的是最起碼的,這個話的還是肯定不下來了。那麼還是依二位大善知識的話,那麼這個是很具體好掌握。
這是講所依的善知識必須要有的條件,那麼能依的也有一些條件。能依所依配合,那麼這個作用就起了。如果所依的是夠格的,能依不夠格的,那教了也沒有用,他不聽呢。不聽,他的依止法做不好,那也沒有成就嘛。所以說,所依的講完了,能依的他也有一些條件,條件不夠,那也沒有用。所以觀察善知識,不但是弟子要觀察師父,師父也得觀察弟子。不是合格的弟子不能收,收了沒有用。
丁二 能依學者之相
第二能依學者。
所以“第二能依學者”,能依的學者就是弟子了,他有什麼條件呢?
《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爲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
“《四百論》曰”,《四百論》裏邊這麼說,“說正住具慧,希求爲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那麼就是說要做聽聞的弟子他要求的功德有叁個,他是要“正住”的、要“具慧”的、要有“希求”的。“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不把善知識的功德看成過失,也不把其他的聽衆的功德看成過失。下邊廣講。
《釋論》解雲:“說具叁法…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