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点,我们就开悟了;什么放一道光,身上的苦、病什么都没有了,总希望这样子。或者再来一个什么,简单传一个法,就成佛了。
这里我们看一看。他说,“诸佛非以水洗罪”,印度过去有迷信,是婆罗门教的迷信,恒河里的水,洗一个澡好了,一切罪都洗掉了。那么这里就针锋相对的说,佛不是把你的罪用水洗洗就干净的,这个靠你去修忏悔法。佛的忏悔法有,告诉你了,你自己忏去,并不是像其他外道婆罗门教一样,把水给你洗一洗,你的罪就没有了。简单是简单,这是主观唯心主义,做不到的。
“非以手除众生苦”,就是说假使众生身上戳了一个刺,或者生了一个疮,你用手把他的刺拔掉,疮呢把他脓挤掉,他就苦就没有了。众生受了很多苦,佛是不是用手给你除掉呢?这是一个妄想。苦从哪里来的?是自己的业感的,这个业感的苦是在哪里呢?是你自己心里现出来的。学过《二十唯识》就知道,自心所现的。你做梦的恶梦,恶梦里边,你长了个很大的疮,你让人家给你的疮洗掉,把它拔掉,怎么可能呢?你醒过来,根本就没有疮了嘛!所以说,你把你的痛,用手给你除掉,也做不到的。
“非移自证于余者”,这个更重要了。佛不是把自己证悟的东西给你一摆,噢,你也开始证悟了,这个太天真了,我们这样子来,我们很简单嘛,我们碰到佛嘛!以前我还记得什么东西一碰,就开悟了,这个好象不要努力了嘛。开悟,就碰到个好的机会就开了,这个恐怕也做不到。佛就是说,以佛这么大的功德,圆满的功德的人,也不能把自己证到的送给你。
那么,佛教化众生怎么教呢?罪也不给你洗掉,苦也拔不掉,证也证不到,怎么说呢?“示法性谛令解脱”,就是给你说法的,法性的道理,真理告诉你,叫你好好去修,修了就解脱了。佛教化众生就是这个原则性。
所以说不要讨便宜,追求神通广大的,什么东西的,总想占个便宜,可以解脱,可以苦没有,这是妄想的。真正要求解脱,就是要靠说法。佛说了很多法,我们依法而修,就能解脱。你要求水洗罪,手除苦,或者证的功德送给你,这个做不到的。所以说这个,那么就是说,重点就是说法。
若除为他说无谬道摄受而外,无有以水洗罪等事。
除了给他说没有错误的道,就是佛的正法来摄受你以外,从来没有以水洗罪,以手拔苦等等的事情,是没有的。那么就是要教化众生,度众生,仅仅是为他说无谬道。所以,下面利他的四个功德,就是下面四个。
摄他四德
(一)善巧说
其中四法,善巧说者,谓于如何引导次第而得善巧,能将法义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一个“善巧说”。你要说,要他听得进去,乐意接受,同时,也适合他的根机,他能够做到的,所以说要善巧,说法要善巧。对初机说过深的法,过于难的苦行,他听了就害怕,他就跑掉了,所以说要“善巧说”。
“谓于如何引导次第而得善巧”,这样子按照什么次第引导他,要有善巧。深的跟他说浅的,我记得哪个讲的一个比喻:大学里念博士生的人,你跟他说“排排坐、吃果果”,他跟你感什么兴趣呢?太低了,他不要听的;你跟幼儿园讲高深的科学,他也听不进去的。那么要按次第讲:是下士道的机,跟他说下士道;是中士道的机,跟他说中士道;上士道的机,说上士道。那么这样子叫善巧。
“能将法义巧便送入所化心中”,以善巧的方法,把佛说的法的道理,很善巧的送到他的心里边,就是讲给他听,使他能够依法起行嘛。这就是解脱的一个方式,但是要有善巧。所以说,这里第一个利他的里边。固然,佛度众生,唯一的方法,就说法了。但是,你说法要善巧。是第一个,所以要善巧说。
(二)悲愍
悲愍者,谓宣说法等起清净,不顾利养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说,是须犹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说几许法,我未曾受赞一善哉,以无众生非苦恼故。”
第二个“悲愍”,说法动机要好,“谓宣说法等起清净”,“谓宣说法”,我们说法,围绕说法而来的。第一个说法本身要善, 巧,第二个说法的动机要清净。“等起”,就是同等发起的,一个心是清净的,发起的动作也是清净的。那么,我们的“等起”,简单说就是动机,我们的动机要清净。什么叫动机清净呢?就是为众生除苦,不为名闻利养、权力等等这些。
“不顾利养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说”,是因为慈悲心发起而说的,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或要人家恭敬,或者要求人家什么,供养什么等等。
“是须犹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那么他就要像下面这样子做。下面是什么呢?博朵瓦和慬俄瓦都是仲敦巴的弟子了。他是说,“黎摩子”,是两个人要好的话,“黎摩”,慬俄瓦的母亲的名字,黎摩子就是慬俄瓦。他说,“黎摩子,任说几许法,我未曾受赞一善哉”,这句话很不好讲,他说:“不管你说多少法,我都不接受一个好,人家赞叹”,那就是说,自己没有感到自己讲法有好的功德,祗晓得众生苦,我来说。
“以无众生非苦恼故”,因为众生都在受苦,那么我就以悲心说法,给他们讲很多法。至于讲得好不好,人家赞叹不赞叹,这个不是我关心的事情。那么,他等起的心,是以悲愍众生的苦而出发的,这就是悲愍,他的等起是清净的。
(三)具精勤
具精勤者,谓于利他勇悍刚决。
第三个,具精勤。利他的事情,碰到困难,退了,那就不好。“勇悍”,要勇往直前。“悍”,毫无畏惧。“刚”,不折不挠。“决”,决定如是,从来不改变的。祗要是对的,不变的,要这样子的精进,把利他的事情一直做到底,再大的困难,不折不挠,不改变,就是“精勤”。
(四)远离厌患
远离厌患者,数数宣说而无疲倦,谓能堪忍宣说苦劳。<, BR>最, 后一个,远离厌患。“数数宣说而无疲倦”,不断地说,不要嫌疲劳。“谓能堪忍宣说苦劳”,那么,说法还是很辛苦的,这个来了,说这个。才走了,又来一个,而且说的话也差不多的,那么不是很疲劳吗?这时呢,但是要忍辱,为什么?悲心出发嘛,人家不懂吗,你要给他说。
博朵瓦云:“三学,及通达实性,并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阇黎向尊滚,既无多闻复不耐劳,虽酬谢语亦不善说,具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咛敦,全无善说,虽说施愿,唯作是念,今此大众皆未解此,余无所知,然有前五,故谁近能益。”
“博朵瓦云:三学,及通达实性,并悲愍心,五是主要”,在前面这十个功德里边,哪些是最重要的呢?博朵瓦的看法是:“三学”——戒、定、慧,“通达实性”——通达法的空性,还有个悲心,这五个主要的。
“我阿阇黎响尊滚”,他这里举了,我有一个阿阇黎叫“响尊滚”,“既无多闻,复不耐劳”,前面说的要教富,要多闻,他没有。“复不耐劳”,他又是不耐劳,不耐劳就是说厌患,稍稍宣说就感疲劳。“虽酬谢语亦不善说”,就是应酬的话,他也说不好。就是说这个人不大会说话,说话的才能是不高的。但是他具有前五德,他有戒定慧,有通达空性,还有悲愍心。“谁居其前悉能获益”,哪个在他面前学法,都能得好处。
那么这里说并不是夸夸其谈的,学了很多就了不得,自己就认为第一,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是我的师父,都看不上了。这个我们看一看,他既不会说法,也没有多闻,也不耐劳,就是有戒定慧,有悲愍心,通达空性,这样子的人,亲近他,都能得好处。那么,他举了这个例。
第二个,“咛敦,全无善说”,这个“全无善说”不是说话不好,“全无善说”,就是不会说话,不善世礼。“虽说施愿,唯作是念,今此大众皆未解此,余无所知”,这句话非常费解,但是,《略论释》讲得很清楚,他就是说哪怕施主给他供养,他要祝愿,就是给他回向了,发愿,他说的话人家也听不懂,不知道说的啥东西。“然有前五”,但是前面五个功德有,“故谁近能益”,因为前面戒定慧,通达空性,悲愍心有,那么哪一个人亲近他都能得到好处。
这个就是说,在十个功德里面,最重要的还是,这是博朵瓦的看法,是三学、通达空性,还有悲愍心。
如是若于诸所学处,不乐修行,唯赞学处所有美誉,或其功德以谋自活者,则不堪任为善知识。
那么这样子说呢?“于诸所学处”,“诸学处”,戒定慧等等学处,他不想修行,他经教学得很多,到处赞叹,这个好,这个戒好,定好,功德怎么大。有“美誉”,好的名称,或者他的功德赞叹。“以谋自活”,他以这个来做本钱求利养生活的,“则不堪任为善知识”,这样子的人不能作为善知识。就是说嘴里经常赞叹戒定慧等等的功德,赞叹戒定慧的美誉,它的名声,或者赞叹它的功德,有什么好处,但是他自己不修,祗是拿来赞叹,求利养,求自己生活的,这样子的人呢?不能作善知识。
宛如有人赞美栴檀,谋自活命。有诸欲求妙栴檀者,而问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实无,此全无义唯虚言故。
这是打一个比喻。就像有个人赞叹“栴檀”,“栴檀”最好的檀香,赞叹栴檀香,以此来活命,求生活的。怎么说呢?“有诸欲求妙栴檀者,而问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实无,此全无义唯虚言故”,他赞叹了半天,那么人家来问了,你说栴檀香那么好,我想买了,有没有啊?你有没有啊?他说,没有。没有你赞叹干啥呢?赞了半天你自己都没有,全无意义,毫无意思,祗是一个空话。
《三摩地王经》云:“末世诸苾刍,多是无律仪,希欲求多闻,唯赞美尸罗,然不求尸罗。”于定慧解脱三种,亦如是说。
那么这个《三摩地王经》里也说了同样的喻,“末世”,末法时候的那些苾刍,“多是无律仪”,这个是说末法时候现象,一些苾刍,他又不持戒,祗希望是多闻,多闻好说法嘛,说法好得利养么。他说法的时候,当然佛是赞叹戒的,他当然顺着佛的话说,戒怎么好,怎么怎么,赞叹了半天,但自己不求,自己不修,不持戒,这样子的人呢,不对的。
“于定慧解…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