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邊的頭,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不舍離善知識”,不要舍離善知識,這是最重要的。
那麼我們就想起來,我們這裏以前有一個,他說他要到一個地方去,去修《菩提道次第廣論》去。你們想想看,修《菩提道次第》重要的,第一個重要的是不離善知識,他要離開這個道場,到一個地方去修《菩提道次第》,第一步就錯了!
那麼他堅定一定要去,他說我是修《菩提道次第》,不是去搞其他東西去的!他說在這裏嘛修不起來,要去找一個僻靜的地方去修,堅定要去。沒辦法,你去吧。去了之後,最後的下場呢?自殺掉了。沒有路走了,自己自殺了。那麼我們聽到他自殺了嘛,我們也很歎息,這他自己搞錯了。離開了善知識,去修《菩提道次第廣論》,怎麼修嘛?這個一錯嘛,錯到底啦!最後走了那一條死路,很可惜!
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爲善知識。故于最初,依師軌理,極爲緊要。
那麼宗大師就這麼說了,“ 能令學者”,我們修學的人,“相續之中”,相續就是身心,我們的身心裏邊最低的限度,能夠發起一個功德,或者減掉一個過失,“一切善樂”的根、本源,一切就是說能夠生起一個功德,滅掉一個過失,一切好的,善的、安樂的、根本的源頭,“厥爲善知識”,就是善知識。善麼,修善法,樂麼,是得安樂的果,那麼這個本源都是從善知識而來的。
所以最初對依止善知識法這個軌則道理,是最重要的事,“道之初步正”。如果這一步不正,初一錯了,初二初叁乃至十五,一直錯下去,錯到底。宗大師語重心長地說這個話,極爲重要,緊要。
《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爲本。從尊重出,尊重爲生,及爲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于尊重,尊重爲因。”
自己說了之後,引經據典。不是宗大師自己說了算數,他還引很多經論來說。
《菩薩藏經》裏邊這麼說:“ 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 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地”,地道;“忍”,忍辱,無生法忍等等都在裏邊,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等持”,禅定;“神通總持”,陀羅尼嘛,“總持”;“辯才”,四無礙辯;“回向”,就是《普賢行願品》的回向;發“願”,成佛;“佛法”,一切佛法。
“皆賴尊重爲本”,一切都靠善知識,“尊重”就是上師,上師爲根本。“從尊重出”,他的身從尊重生出來,“尊重爲生”,尊重是他岀生的地方。“及爲其處”,長養的地方。“以尊重生,以尊重長”,從尊重裏生出來,依靠尊重而長出來。“依于尊重,尊重爲因”,他是依靠尊重,尊重是他的根本原因。這是再叁強調的尊重的重要性,這是盡量這麼做。
博朵瓦亦雲:“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于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博朵瓦”,這個一個大德,就是阿底峽尊者的下邊的,他也說,“修解脫者”,修解脫道的,當然這個解脫道,有聲聞的解脫道,有菩薩的解脫道,我們當然是菩薩的。修解脫的人,“更無緊要過于尊重”,沒有再重要的事情比那個上師尊重還重要的事,沒有的。
“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他說就是現世的世間上,“可看他而做”的,看了人家怎麼做,自己模仿也想可以做得起來的這些事情。“若無教者,亦無所成”,假使沒有這個師父教你,你也學不成,爲什麼?裁縫拿一個針,穿一個線,縫起來了,我們看看都會嘛。但是你去縫縫看,你做的衣服跟裁縫做的衣服比比看,那就不可比啦,裁縫的衣服挂在店上,大家高價要買,你的衣服送給人家恐怕也不要。你做的腫起、腫起的,大小又不平的,那個樣子,哪個要嘛?
所以說你看看好象很簡單,看看一看就會的,沒有師父教還不行,何況“無間從惡趣來”?你從惡趣才跑出來,“無間”,你剛從惡趣跑出來。這個話不是誇張,我們在輪回六道裏邊,惡趣的時候多,人天是極少。就像大海裏邊那個浪頭,給你滾上滾下的,偶爾有個機會拋出海面,吸口氣。這是人天的一個機會,極大的部份,百分之九十九點九在惡趣裏邊。那麼我們過去一點善根,總算到人道了。那裏來的?無間,上一輩子還在惡趣裏,才出來的,才從惡趣裏出來。
“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要走上菩提道,這個道路無始以來沒有走過的路,你說沒有個師,你怎麼嘛?惡趣裏邊苦受夠了,一切智慧都沒有,一切走的路,都沒有走什麼路的,就是天天受苦的,你現在好容易跑出來,想自己走菩提道次第,把菩提的道路你想自己獨闖一條路出來,可不可能啊?絕對不可能。
“豈能無師”呢?所以一定要師啦!那麼這裏是強調善知識的重要性。
那麼下邊就是說親近善知識的,該要怎麼做,要有這樣子的善知識,那麼下一次廣講,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九講 (《廣論》第二四~二七頁;《集注》 第五六~六叁頁)
上一次我們講到善知識的重要性,今天我們接下去。上一次我們重點的講了一些講法的規矩。
講授的規矩,第一個,法施的勝利。二十種勝利,歸納成四個果。等流果六個,離系果四個,增上果九個,最後異熟果一個。
第二個,要承事大師及法。那麼舉了一個喻,釋迦牟尼佛說《般若經》的時候,親自敷座。那麼佛還要尊重法,那麼我們更需要尊重法。那麼還要隨念佛的功德,對他的恩起敬重心。
第叁個,加行、意樂心。那麼我們說法的時候,做五個想:自己做醫生的想;法做藥的想;聽法的人做病人想;于如來做善士想,說一切法沒有錯誤的大師;于正法做久住想。加行麼,要沐浴,著幹淨的衣服,悅意的處所,敷座。還有先念伏魔咒,或者我們這裏念《心經》。那麼這樣子呢,要離開一切貪著利欲的心,不要妒忌心等等。
第四個,差別。就是該說不說,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說,哪些人該說,哪些人不說。總的一個原則,法是尊重的,要請了再說。請了之後要看是不是器,是法器就可以說,就說那一類的法。是哪一個法器,那麼應機說法,另外一種法。那麼假使是真正是法器,因緣成熟,沒有請也是可以說。那麼另外戒律裏邊很多,對于不恭敬的一些威儀不能給他說法的。開緣,有病。有病的人他的威儀差一些,好象是不恭敬,但是爲悲心出發 ,也可以爲他講。
最後,回向。回向就是說,把我們說法的功德,一切善根用至誠懇切的猛利的心去回向現時的究竟的那些利益。
下邊我們要講親近善知識的一些規矩。那麼前面說的一切功德,波羅蜜多、地道、忍辱、等持——定、神通、總持——陀羅尼、辯才、一切回向發願,乃至佛法的一切功德都以上師爲根本。“從尊重出,尊重爲生,及爲其處”,從他那個地方生出來的。“以尊重生,以尊重長”,從上師生,從上師增長。“依于尊重,尊重爲因”,一切依靠尊重,尊重爲根本的原因。
博朵瓦一句話,“修解脫者”,修行的人,沒有再比上師更重要的事情了。那麼我們現在世間上看了他做,能夠仿照他做的不太難的事情,但是沒有師父來教,那些手藝、方法也不能成功,他有經驗的。沒有經驗,單是看,是做不好的。所以說世間上的東西尚且要師教,那麼何況我們才從惡趣裏跑出來,要到從來沒有走過的菩提道上去走,這個路完全陌生的,那麼這樣子怎麼可能沒有師呢?他就是極力地強調了善知識的重要性。那麼善知識的重要是那麼重要了。
真正親近善知識,裏邊有什麼規矩要遵守呢?下邊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科。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識之相,二能依學者之相,叁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四依止勝利,五未依過患,六攝彼等義。 今初
第一個:“所依善知識之相”,要親近善知識,不是說隨便找一個人,請他做善知識,要有一定的德相。
第二個:“能依學者之相”,所依的善知識的相具備了,能學的學者還要有一定的德相,否則的話不相應,善知識再好,對他也沒利益。
第叁個:“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師和弟子德相都具備,該怎麼樣依止師。
第四個:“依止勝利”,依止有什麼好處。
第五個:沒有依止有什麼過患;
第六個:“攝彼等義”,總攝他的道理。一共分了六科。
丁一 所依善知識之相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于此中所說知識,是于叁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
那麼這是說善知識。在佛的經裏面,“至言”,佛說的話,“解釋”,菩薩造的論。在經論裏面,對于每一乘,它的各方面都說了很多的善知識的德相。就說聲聞乘的,他的善知識是怎麼樣的,緣覺乘的、菩薩乘的,對于各一個乘,“增上力”,就是根據他們的需要,就說一些他們的善知識的相,說了多種。
我們這裏要說的是依什麼標准呢?我們這裏要說的善知識,“是于叁士所有道中”,就是我們說的叁士道,從下士、中士、上士這所有的道裏面,能夠漸漸地“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就是開始從下士道慢慢地引入到中士道,最後引導我們到大乘的上士道中去的善知識。這樣的善知識是我們現在要說的。
如《經莊嚴論》雲:“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
《莊嚴經論》裏面就說了一個頌,這個頌把我們需要的善知識該具備的那些德都說了。但是我們所要的善知識就是說需要有:“調伏”,要有戒的;“靜”,就是要定的;“近靜”,這裏指的是慧;“德增”,他的德要超過學者的;“具勤”,要有精進的心的;“教富饒”,他的經教要學的很多的;“善達實性”,能夠通達一切法自性空的;“具巧說”,他說法有善巧的;“悲體”,他的以大悲爲體的;“離厭”,對一切說法的厭倦,他沒有,離開厭離心的…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