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43

  ..續本文上一頁導我們進入大乘的,不是小乘的。

  那這是說,碰到困難的時候,不要動搖,不要專門想到享受,想到身體的保護身體,應當重視那個法,重視法身慧命。當然也不是找死。跑到很冷的地方,衣服也不夠,吃也吃不飽,就等餓死了,也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條件祗要不是能夠致死的條件,艱苦一點,“應堅穩住”。

  如世間仆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

  這個擔子下來了,受了苦惱、違緣,那麼該怎麼辦?不動搖。

  假使這個擔子,做的事情很下賤的事情,跟世間上的仆使,做差事的童仆一樣,雖然做的事情都是那些下賤的事情、髒的事情,但是心裏沒有“慚疑”。既沒有慚愧的心、害羞的心,也沒有懷疑的心。“而正行辦”,而正規的照他去做。

  昔後藏中,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有一泥灘,敦巴盡脫衣服掃除泥穢,不知從何取來幹潔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壇。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類似汝者。”

  舉個例子,不要以爲做下賤的事情,就感到不好意思,生起懷疑的心。要好好的去做。下邊就舉個例。他說,後藏的地方,有一次開個集會,裏邊一切大的譯師、智者、班智達等等,聚會的時候。那個地方有個泥灘,泥灘灘。那麼這個泥灘灘擺在那裏麼不莊嚴麼。那麼敦巴,仲敦巴把他衣服脫完了,去掃那個泥。掃好之後,又去找,不曉得哪裏找到一些幹淨的白土,把它蓋起來,把它弄幹淨了。在“依怙前”,阿底峽尊者前面呢,作了供壇,做個供壇把它供起來。那麼這樣子做呢,再髒的事情不嫌低微,沒有感到不好意思,很慎重地去做了。

  那麼阿底峽尊者很高興,“笑曰:奇哉”,西藏有這樣的人很奇怪,印度像你這樣的人是有的,印度有像你這樣的人的,但西藏卻很稀有。那麼這個就是說,一切威儀不要起不好意思、懷疑的心,要好好的去做。

  如除穢人心者,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于尊重應自低劣。

  “如除穢人心者”,這個“除穢人”,就是掃垃圾的、除大糞的人。印度他們種族嚴格,都是下賤種做的事情。“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于尊重應自低劣”,除穢人心是做下賤人,心是低下的,自己是很低下的,自己是一個低下的,不會起我慢心。“盡斷一切慢及過慢”,“一切慢”,驕慢的心,“過慢”就是比驕慢還要過;驕慢就是跟人家比較了,你說我高;你比人家,比你高的你說還是比你高,這是過慢。這些慢,當然我們不要廣說了,有七個慢。這是學《俱舍》的都知道,學過的。那麼一切慢、過慢,這個心都要消除。

  這個“較于尊重”,自己對于尊重,要“自低劣”。就是自己的心要放得很低,尊重放得很高。對善知識放得高,不要起我慢心,好象自己比善知識還要高,這些你厲害,那些我就比你懂一些。這個心千萬不要。自己要放得很低,對尊重要擺高些。自己要擺得低下。

  如善知識敦巴雲:“我慢高坵,不出德水。”

  這是敦巴的話引一句,“我慢高丘,不出德水”,這個水在山溝裏的。“高坵”,高的山,我慢就是高了,我慢嘛。我慢的山堆堆呢,不會出水的,功德的水不會出來的。水總是出在下邊山溝裏的。所以說你再我慢,功德就沒有了,要有功德的話,要放低一些,心要放低一些,不能我慢。

  慬哦亦雲:“應當觀視春初之時,爲山峰頂諸高起處,青色徧生,抑于溝坑諸低下處,而先發起。”

  那麼慬哦瓦也說,你去看一看,春天的時候,“春初”,草發出來,春初發草的時候,還是山頂上的高的地方“青色徧生”,先生草,還是溝裏邊低下地方先生草?當然下邊有水,草先生出來,慢慢地生到上邊去。所以說低下的地方才能夠長功德,你自己我慢貢高,不但功德沒有,還有過失。所以這裏,心要放低,要像除穢人一樣。除穢人,是印度做很下賤工作的人,這個人的心不會我慢的,這是最低的人,最下賤的人。這是心要放低。

  如乘心者,謂于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

  下邊“ 如乘心者”,“乘心”,我們說車乘。一般說車乘,有人說橋梁,那麼我們這裏作車乘講吧。

  “謂于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這個善知識做的事情,他的擔子很重,而且很難做,“亦勇受持”,就像乘一樣,馬一樣,他很勇敢地擔乘這個事情。那麼這個就是說最難的事情、最不好做的事情,不要垮掉。“哇,我不行,你找他吧”,這個就不行了,就不肯擔了,擔子不肯擔了。大家都叫他,哪個他來擔呢?沒人幹了。所以說,好的事情我不幹,誰幹?這樣子,起這個心。我們經常給有的人說要見義勇爲,《上師供》的“見義勇爲求加持”,不要看了好的事情,推掉不幹,“勇于擔任”,要這個心,就是叫“乘心”。最極難的擔子,極重的擔子,勇于受持,有這個勇氣擔下來,這是乘心。

  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于師無忿。

  “謂尊重毀罵,于師無忿”,“尊重”——善知識對你有過失的時候罵你,是叫你改,是好。如果不罵的話,以過失當功德,永遠改不了,脾氣越來越壞,這個善知識有過。善知識罵就是對自己的加持,不要起忿恨心。有的人,我記的有一個,他的師父很凶,要打的,打了幾下,熬不住了,他說你再打,我對打了。哦,這麼一個人,有啊!以前我也碰到這個人,後來畢竟還俗了,這個就是受不住了。那麼對尊重的毀罵,要“無忿”,不要起忿恨心。

  如朵壟巴對于善知識畫師,每來谒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口娘摩瓦雲:“此阿阇黎于我師徒,特爲瞋恚。”畫師告雲:“汝尚聽爲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下邊舉個喻,說“朵壟巴對于善知識畫師”,“畫師”是一個大善知識,畫師每一次來見他的師父朵壟巴的時候,他都要罵的,每次都罵。“畫師 弟子口娘摩瓦”,口娘摩瓦他說,他跟他的師父說,“此阿阇黎于我師徒,特爲瞋恚”,這個阿阇黎,這個善知識對我們兩個師徒,特別好象不歡喜,瞋恨很大。

  “畫師”卻不是這樣講的,“畫師告雲:“汝尚聽爲是呵責耶,我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你聽到是罵,我聽到是大加持,我聽每一次我的師父布施我這麼教誡一次,就像“黑茹迦”的加持得到一次一樣。“黑茹迦”是勝樂金剛的本尊,他就是得了本尊大加持,他的看法完全不一樣。這個畫師是真正的依止善知識的意樂心才有,他的弟子就不行了。

  那麼這個,就是說,善知識呵斥的時候,不要認爲是善知識發脾氣,起忿恨心,要當是大加持,這畫師有這個智慧才能看到。

  《八千頌》雲:“若說法師于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思念。然汝于師不應退舍,複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

  “《八千頌》”,《小品般若》 。 《小品般若》裏邊有這麼一句話,假使說法師于求法的人,“現似”,他表面上看起來好象是在罵,“而不思念”,不睬你,罵了一頓,睬也不睬你,跑了。那麼這樣子情況之下,“然汝于師不應退舍”,那麼他說你這樣子情況之下,你對你的師父不要放棄。

  要怎麼呢?“複應增上希求正法”,更加地要希求正法。正法來之不易,就是說你還沒有福報,你還是不夠,你更要增上的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還是要恭敬,不要起厭疲的心。“隨逐師行”,還是跟了師做,要依師而行,不能退。

  如船心者,謂于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最後,“如船心者”。這個善知識的事情再怎麼重,再怎麼多,一會兒來,一會兒去,來來去去,“悉無厭患”,一點兒也不要厭患。密勒日巴的傳最好了,善知識叫他造房子,哇,造造造,造了之後。“不行,拆掉!”拆掉之後還不算,你哪裏取的石頭,原處擺好。一塊兒也不能擺錯,啊,擺好之後,再造,造了又拆,來來去去,拆了造,造了拆,不曉得好幾次,把背都磨破了,骨頭都露出來,還要造,不厭。這個密勒日巴大成就。船心也是這樣的,船能負擔。船是來來去去的,你再重的東西載在上邊,一會兒來,一會兒去,一會做這個,一會兒做那個,不怕煩,就是跟船一樣,願意承受。

  以這幾個心來對善知識,這個意樂心才是完備的。今天時間過了。

   第十一講(《廣論》第叁一~叁叁頁;《集注》第七二~七七頁)

   上次我們講到善知識的十個功德,依著學的也要具五個功德;接著講的,清淨的意樂心,就據《華嚴經》的九個心,分了四類。有人提了一些問題,我們今天解答一下。

  問題解答

   上次講的有一個“精悍工巧 ”,第二七頁,這裏藏文的字跟“工巧”是相近的,差一個字母,那就不能武斷是“工巧”。我們請人去查《廣論》最著名的注解——《廣論四家注》,裏邊說的是“精通善業”,對善業很精通。那就是打個比喻,應布施的時候該怎麼布施,能夠善巧地恰到好處,假使說你看病,病人需要的,你能夠很善巧地護理他,假使這個病人不能動的,你就不要勉強他去鍛煉;不能吃的那些東西也不要叫他吃。這就是說精通于善業,而且是歡喜地去做,並不是勉強地去做。這裏的翻譯就有點出入。

   第二個問題,二九頁,能學的有五個功德,這五個功德,宗大師把它歸納成四個。就是二八頁的最後一行,第一個于法起大希求心,有意樂心要求法;第二個,聽的時候善住其意,屬耳專聽;第叁個于法法師起大敬重;第四個棄舍惡說受取善說。能夠達到這四個順緣的(“此四順緣”),就是能夠具足前面四個要求的,就要“具慧”,具慧才能知道善惡,才知道這個法師對不對,正的邪的,善法就屬耳去聽。那麼“棄舍違緣”,就是說把違緣除掉的,“正直住”。違緣是什麼?有偏黨的心,自己有個知見,不合自己的就不要聽,合自己的,錯的也當對的,這個就是違緣,把違緣除掉那就要正直心,不要偏黨心。那麼這就是歸納成四個以後,“順緣謂具慧解,棄舍違緣謂正直住”。

   還有一個也…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