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43

  ..续本文上一页导我们进入大乘的,不是小乘的。

  那这是说,碰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动摇,不要专门想到享受,想到身体的保护身体,应当重视那个法,重视法身慧命。当然也不是找死。跑到很冷的地方,衣服也不够,吃也吃不饱,就等饿死了,也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条件祗要不是能够致死的条件,艰苦一点,“应坚稳住”。

  如世间仆使心者,谓虽受行一切秽业,意无惭疑,而正行办。

  这个担子下来了,受了苦恼、违缘,那么该怎么办?不动摇。

  假使这个担子,做的事情很下贱的事情,跟世间上的仆使,做差事的童仆一样,虽然做的事情都是那些下贱的事情、脏的事情,但是心里没有“惭疑”。既没有惭愧的心、害羞的心,也没有怀疑的心。“而正行办”,而正规的照他去做。

  昔后藏中,一切译师智者集会之处,有一泥滩,敦巴尽脱衣服扫除泥秽,不知从何取来干洁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坛。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类似汝者。”

  举个例子,不要以为做下贱的事情,就感到不好意思,生起怀疑的心。要好好的去做。下边就举个例。他说,后藏的地方,有一次开个集会,里边一切大的译师、智者、班智达等等,聚会的时候。那个地方有个泥滩,泥滩滩。那么这个泥滩滩摆在那里么不庄严么。那么敦巴,仲敦巴把他衣服脱完了,去扫那个泥。扫好之后,又去找,不晓得哪里找到一些干净的白土,把它盖起来,把它弄干净了。在“依怙前”,阿底峡尊者前面呢,作了供坛,做个供坛把它供起来。那么这样子做呢,再脏的事情不嫌低微,没有感到不好意思,很慎重地去做了。

  那么阿底峡尊者很高兴,“笑曰:奇哉”,西藏有这样的人很奇怪,印度像你这样的人是有的,印度有像你这样的人的,但西藏却很稀有。那么这个就是说,一切威仪不要起不好意思、怀疑的心,要好好的去做。

  如除秽人心者,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于尊重应自低劣。

  “如除秽人心者”,这个“除秽人”,就是扫垃圾的、除大粪的人。印度他们种族严格,都是下贱种做的事情。“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于尊重应自低劣”,除秽人心是做下贱人,心是低下的,自己是很低下的,自己是一个低下的,不会起我慢心。“尽断一切慢及过慢”,“一切慢”,骄慢的心,“过慢”就是比骄慢还要过;骄慢就是跟人家比较了,你说我高;你比人家,比你高的你说还是比你高,这是过慢。这些慢,当然我们不要广说了,有七个慢。这是学《俱舍》的都知道,学过的。那么一切慢、过慢,这个心都要消除。

  这个“较于尊重”,自己对于尊重,要“自低劣”。就是自己的心要放得很低,尊重放得很高。对善知识放得高,不要起我慢心,好象自己比善知识还要高,这些你厉害,那些我就比你懂一些。这个心千万不要。自己要放得很低,对尊重要摆高些。自己要摆得低下。

  如善知识敦巴云:“我慢高坵,不出德水。”

  这是敦巴的话引一句,“我慢高丘,不出德水”,这个水在山沟里的。“高坵”,高的山,我慢就是高了,我慢嘛。我慢的山堆堆呢,不会出水的,功德的水不会出来的。水总是出在下边山沟里的。所以说你再我慢,功德就没有了,要有功德的话,要放低一些,心要放低一些,不能我慢。

  慬哦亦云:“应当观视春初之时,为山峰顶诸高起处,青色徧生,抑于沟坑诸低下处,而先发起。”

  那么慬哦瓦也说,你去看一看,春天的时候,“春初”,草发出来,春初发草的时候,还是山顶上的高的地方“青色徧生”,先生草,还是沟里边低下地方先生草?当然下边有水,草先生出来,慢慢地生到上边去。所以说低下的地方才能够长功德,你自己我慢贡高,不但功德没有,还有过失。所以这里,心要放低,要像除秽人一样。除秽人,是印度做很下贱工作的人,这个人的心不会我慢的,这是最低的人,最下贱的人。这是心要放低。

  如乘心者,谓于尊重事,虽诸重担极难行者,亦勇受持。

  下边“ 如乘心者”,“乘心”,我们说车乘。一般说车乘,有人说桥梁,那么我们这里作车乘讲吧。

  “谓于尊重事,虽诸重担,极难行者,亦勇受持”,这个善知识做的事情,他的担子很重,而且很难做,“亦勇受持”,就像乘一样,马一样,他很勇敢地担乘这个事情。那么这个就是说最难的事情、最不好做的事情,不要垮掉。“哇,我不行,你找他吧”,这个就不行了,就不肯担了,担子不肯担了。大家都叫他,哪个他来担呢?没人干了。所以说,好的事情我不干,谁干?这样子,起这个心。我们经常给有的人说要见义勇为,《上师供》的“见义勇为求加持”,不要看了好的事情,推掉不干,“勇于担任”,要这个心,就是叫“乘心”。最极难的担子,极重的担子,勇于受持,有这个勇气担下来,这是乘心。

  如犬心者,谓尊重毁骂,于师无忿。

  “谓尊重毁骂,于师无忿”,“尊重”——善知识对你有过失的时候骂你,是叫你改,是好。如果不骂的话,以过失当功德,永远改不了,脾气越来越坏,这个善知识有过。善知识骂就是对自己的加持,不要起忿恨心。有的人,我记的有一个,他的师父很凶,要打的,打了几下,熬不住了,他说你再打,我对打了。哦,这么一个人,有啊!以前我也碰到这个人,后来毕竟还俗了,这个就是受不住了。那么对尊重的毁骂,要“无忿”,不要起忿恨心。

  如朵垄巴对于善知识画师,每来谒见便降呵责,画师弟子口娘摩瓦云:“此阿阇黎于我师徒,特为瞋恚。”画师告云:“汝尚听为是呵责耶,我每受师如此赐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下边举个喻,说“朵垄巴对于善知识画师”,“画师”是一个大善知识,画师每一次来见他的师父朵垄巴的时候,他都要骂的,每次都骂。“画师 弟子口娘摩瓦”,口娘摩瓦他说,他跟他的师父说,“此阿阇黎于我师徒,特为瞋恚”,这个阿阇黎,这个善知识对我们两个师徒,特别好象不欢喜,瞋恨很大。

  “画师”却不是这样讲的,“画师告云:“汝尚听为是呵责耶,我受师如此赐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你听到是骂,我听到是大加持,我听每一次我的师父布施我这么教诫一次,就像“黑茹迦”的加持得到一次一样。“黑茹迦”是胜乐金刚的本尊,他就是得了本尊大加持,他的看法完全不一样。这个画师是真正的依止善知识的意乐心才有,他的弟子就不行了。

  那么这个,就是说,善知识呵斥的时候,不要认为是善知识发脾气,起忿恨心,要当是大加持,这画师有这个智慧才能看到。

  《八千颂》云:“若说法师于求法者现似毁咨,而不思念。然汝于师不应退舍,复应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厌,随逐师行。”

  “《八千颂》”,《小品般若》 。 《小品般若》里边有这么一句话,假使说法师于求法的人,“现似”,他表面上看起来好象是在骂,“而不思念”,不睬你,骂了一顿,睬也不睬你,跑了。那么这样子情况之下,“然汝于师不应退舍”,那么他说你这样子情况之下,你对你的师父不要放弃。

  要怎么呢?“复应增上希求正法”,更加地要希求正法。正法来之不易,就是说你还没有福报,你还是不够,你更要增上的希求正法。“敬重不厌”,还是要恭敬,不要起厌疲的心。“随逐师行”,还是跟了师做,要依师而行,不能退。

  如船心者,谓于尊重事任载几许,若往若来,悉无厌患。

  最后,“如船心者”。这个善知识的事情再怎么重,再怎么多,一会儿来,一会儿去,来来去去,“悉无厌患”,一点儿也不要厌患。密勒日巴的传最好了,善知识叫他造房子,哇,造造造,造了之后。“不行,拆掉!”拆掉之后还不算,你哪里取的石头,原处摆好。一块儿也不能摆错,啊,摆好之后,再造,造了又拆,来来去去,拆了造,造了拆,不晓得好几次,把背都磨破了,骨头都露出来,还要造,不厌。这个密勒日巴大成就。船心也是这样的,船能负担。船是来来去去的,你再重的东西载在上边,一会儿来,一会儿去,一会做这个,一会儿做那个,不怕烦,就是跟船一样,愿意承受。

  以这几个心来对善知识,这个意乐心才是完备的。今天时间过了。

   第十一讲(《广论》第三一~三三页;《集注》第七二~七七页)

   上次我们讲到善知识的十个功德,依着学的也要具五个功德;接着讲的,清净的意乐心,就据《华严经》的九个心,分了四类。有人提了一些问题,我们今天解答一下。

  问题解答

   上次讲的有一个“精悍工巧 ”,第二七页,这里藏文的字跟“工巧”是相近的,差一个字母,那就不能武断是“工巧”。我们请人去查《广论》最著名的注解——《广论四家注》,里边说的是“精通善业”,对善业很精通。那就是打个比喻,应布施的时候该怎么布施,能够善巧地恰到好处,假使说你看病,病人需要的,你能够很善巧地护理他,假使这个病人不能动的,你就不要勉强他去锻炼;不能吃的那些东西也不要叫他吃。这就是说精通于善业,而且是欢喜地去做,并不是勉强地去做。这里的翻译就有点出入。

   第二个问题,二九页,能学的有五个功德,这五个功德,宗大师把它归纳成四个。就是二八页的最后一行,第一个于法起大希求心,有意乐心要求法;第二个,听的时候善住其意,属耳专听;第三个于法法师起大敬重;第四个弃舍恶说受取善说。能够达到这四个顺缘的(“此四顺缘”),就是能够具足前面四个要求的,就要“具慧”,具慧才能知道善恶,才知道这个法师对不对,正的邪的,善法就属耳去听。那么“弃舍违缘”,就是说把违缘除掉的,“正直住”。违缘是什么?有偏党的心,自己有个知见,不合自己的就不要听,合自己的,错的也当对的,这个就是违缘,把违缘除掉那就要正直心,不要偏党心。那么这就是归纳成四个以后,“顺缘谓具慧解,弃舍违缘谓正直住”。

   还有一个也…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