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44

  ..續本文上一頁是這一頁,倒數第五行,博朵瓦與公巴仁勒喇嘛互相討論之後,認爲這兩種依止是哪一種好呢?“謂于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未修心就是沒有修依止法,心還沒清淨,這個時候就是初學,容易見師的過失的,要起不信,那個時候少點好,依敦巴的方式好,不要太多。

  

   己二 特申修信以爲根本

   今天我們接下去,就是說重點提出來了,前面說的是意樂心該怎麼圓滿,要依《華嚴經》的九心,宗大師歸納成四個,這樣子依止的意樂心才算圓滿。那麼這意樂心從何而來呢?要從信心而來。你信心都沒有,叫你幹事情,就不幹了。再幹重的,要高高興興地去做,做不到的。所以說“修信爲根本”。

   第二修信爲根本者。 《寶炬陀羅尼》雲:“信爲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

  《寶炬陀羅尼》這本經把信心的重要性講得很徹底。他說信是“前行”,是一切法根本的源頭,有信才有其他的功德,所以“信爲前行”。“如母”一樣的,母親生孩子要把他養育、增長,那麼信同樣跟母親一樣,一切功德它的最基礎的因緣就在信上,信長養一切功德。“生”,沒有生的把它生出來。“守護”,已經生的使它安住,還要使它輾轉“增長”。一切功德就靠信生出來,來守護它,增長它。所以說“信”,《華嚴經》上稱作“信爲道源功德母”,那就是一切功德都是從信而生的,從信而長,由信來守護。

  “除疑度脫諸暴流”,“除疑”,信心正對的那個煩惱就是疑惑,疑就是産生不信的一個根源,那麼信心起了,一切疑惑就會除了。 《金剛經》斷疑生信,因爲信心才能把疑斷掉,疑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度脫諸暴流”,這個暴流學過《俱舍》的就知道,一切善法都要被它漂掉的,叫暴流 。這是我們學《隨眠品》的時候,煩惱裏邊有個叫暴流的,是把一切善法都像大水一樣把它沖掉的,叫暴流,這是有部的解釋。經部的解釋是這樣的,“于境界中,煩惱不絕,說名爲漏”,煩惱也叫漏。當我們的根與境相對的時候,不能作意守護根門,煩惱就漏出來了,産生煩惱叫漏,“若勢增上,說名暴流”,開始的煩惱,力量不強的,叫漏,它的勢力增長了,不可抑製,就叫暴流。暴流大家知道,急流中什麼東西都站不住的,都要被沖走,沖下去的,這是說暴流。假使說有情進了暴流,祗能隨著它走,沒有辦法跑出來,它的勢力極強,隨著它就走了,“湧泛漂激”,被水沖來沖去,漂流,沒有辦法抗拒,就是說這個煩惱勢力極大,你一進這個暴流就出不來,就是死路一條了。

  暴流有幾種呢?“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無明暴流”。欲界的煩惱,稱欲暴流;上兩界的煩惱叫有暴流;那些不正的見,叫見暴流;還有叁界的無明,叫無明暴流。分爲四個暴流,這四個暴流,把衆生漂流在生死裏邊,頭出頭沒,不能出來。信心能度脫種種的暴流,四種暴流都能度脫,信心的力量很大,那是極好的東西。

  “信能表喻妙樂城”,這個“妙樂城”就是說最殊勝的城,佛的法報化叁身住的地方。那麼信心有這個象征性,將來能夠達到這個殊勝叁身。

  “信無濁穢令心淨”,這個信,我們學過法相都知道,是善法之一;十一個善法裏邊,第一個就是信,它是善法。這個善法還有個特殊性,能夠把一切不信的那些渣子就像清水珠一樣把它們都澄清起來,使水幹幹淨淨的,所以說“信無濁穢”,這個信心是沒有煩惱的,沒有髒東西的,可以使心淨的。那麼這一點我們就要注意,一般的,信跟世間上的兩個人要好的感情不一樣的,世間的感情是帶煩惱的,這個信,清淨的。所以這個一定要突出,跟世間兩人所謂信不信任,要不要好,這是截然不同的。

  “能令離慢是敬本”,有了信心可以離開驕慢,看到人家的功德,自己不如,就對人家起恭敬心了,所以說有信心的人,他的驕慢就沒有了,是恭敬的根本。如果說你對我有信心,而你自己我慢得很,認爲你有些地方還不如我,那你根本沒有信心,有信心恭敬就會生出來,恭敬沒有出來,就表示你信心不夠。

  “信是最勝財藏足”,信心是最勝的財,最勝的寶藏,最好的足。我們世間上要財寶,爲什麼呢?因爲財寶可以改善生活,使能享受生活的安樂。但我們世間上的財是不長久的,有的時候王賊水火,這些可以把你弄掉;有的時候財富多了,反而造很多麻煩,反而受很多的苦;或者因爲人家搶劫,把你命也害掉了。

  我記得海公上師經常講一個公案,過去有一個地主,他很有錢,每到過年的時候就是要算賬,要催債,弄得頭昏腦脹,有的人逃債不還,就非常煩惱,過年總是懊懊惱惱很不舒暢的。他的鄰居住在一個草蓬裏邊,有兩個要飯的老夫妻,他們一到過年有唱有笑,非常快樂,因爲他們沒錢,什麼都不用守護。過年要飯吃飽了,晚上就唱啊跳啊笑啊,很高興。這個財主就感到很奇怪,我們過年那麼煩惱,他們兩個一點錢也沒有,卻這麼快樂,這是什麼意思呢?管家就說,你看吧,你拿一小袋金子,扔出去,就扔在他們面前。他們是鄰居,就扔在他們的草屋子前面。那兩個老夫婦正在唱笑的時候,啪的一下子,屋子前面有個包掉下來了,趕緊去看是啥東西,打開一看,是一袋金子,趕緊偷偷摸摸地包好,拿進屋,關上門,拉好窗簾,數起金子,打起算盤:“金子來了,我們該怎麼用?”老頭說要去做生意,老太婆說要買好的家具,兩人商量半天,到後來意見不合就吵起來了,吵到後來就打起來了,哇,不可開交。那個管家就對財主說,你看,怎麼樣,他們高興嗎?有錢就不高興了,沒有錢才高興。

  所以說不要貪著世間的財。而信這個財卻是不一樣的,信這財誰也搶不去,而且不但使你現生安樂,下輩子更安樂,增上生,乃至將來會成佛,所以說信是最好的財。寶藏,世間的寶藏,你倉庫裏放得再多,總有一天要用完,而信心這個寶藏,用之不盡,取之不竭,一切功德都從它生的,它本身就能增長一切功德的,取不完的,祗要你信心維持好了,是最勝的“藏”。“足”,我們要到涅槃城,到菩提,這個菩提道要走,最好的足就是信,它可以把你很平穩地、很快地帶到菩提城裏去。“攝善之本”,我們拿東西,要“手”拿。善法用什麼手來拿?信來拿,沒有信這個手,善法拿不到,就是說信心是攝善之本。那麼信心的好處,是寫得非常地透徹了。

   《十法》亦雲:“由何出導師?信爲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于信。諸不信心人,不生衆白法,如種爲火焦,豈生青苗芽?”由進退門,而說信爲一切德本。

  《十法》經裏也說:“由何出導師?”這個不要把導師兩個字看成一起,看成是上師。用什麼方法使你到佛的地位去?這個師是大師,依什麼方法引導我們到佛的地位呢?“信是最勝”的“乘”,信心是最好的車乘。我們乘著這個信心的乘呢,就很快地穩速地達到佛地。“是故具慧人”,所以有智慧的人,“應”當要“依”靠“信”心,要培養信心。

  那麼反過來,“諸不信心人”,沒有信心的人,“不生衆白法”,一切善法都生不起來的,沒有信心的話,一切善法都生不起來。“如種爲火焦,豈生青苗芽?”就像這個種子被火燒焦了,永遠長不成苗了。就是說你有不信的話,就像火把種子燒焦了,善法永遠生不起來了。

  所以說我們要修善法,決定要生起信心,然後把不信消除。信跟不信,兩個相對的,信生起來了,不信就消滅了,你有幾分的信心,就能消滅多少的不信。不信的危害性很大,信的功德又極大,那麼我們當然要趕緊修習生起信心來。

  “由進退門,而說信爲一切德本”,“進退門”就是說,有信的話一切功德就生起來;退的話就是說,假使沒有信的話,一切功德就退下去了,就喪失了。那麼從進也好,退也好來看,信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兩方面看信都是根本。

   敦巴請問大依怙雲:“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依怙答雲:“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 ”

  “敦巴”有一次問阿底峽尊者,他說:“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種敦巴就問阿底峽尊者,我們藏地的修行人很多,但是得到極高的功德的人,殊勝功德的人呢,卻沒有。就是修行呢,修得很好,很努力,但是他的功德成就呢,很殊勝的功德成就沒有,這是什麼原因呢?

  “依怙答雲:“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這個回答得極好,他說大乘的功德,我們說修行麼,前面說過了,我們的善知識是引導我們從叁士道走向成佛的,所以大乘功德多也好,少也好,他要生出來,全靠善知識、尊重──上師,“乃能生起”。那麼你們藏地的人,“于尊重所”,對于上師、善知識來說的,就像普通的凡夫一樣的想,怎麼能生呢?

  這個我們好好反省,我們對上師、善知識,到底怎麼想的?有的人就當作凡夫想,甚至于一個很不能幹的凡夫想,好象我跟你作了很多能幹的事情,你什麼都不知道,我白辛苦,這樣子的想。甚至于有的人會說,你麼對他有偏見,對我麼不好,說善知識有偏見的,凡夫裏邊還是很差的,你怎麼會得好處呢?以這樣子的心來依止的話,那是根本得不到好處的。

  有于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 ”如其答雲:“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信爲極要,其信總之亦有多種,謂信叁寶、業果、四谛。然此中者,謂信尊重。

  “有于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有個人請阿底峽教授,他請了兩次,阿底峽尊者知道他的根器了,就沒有說話。那人就不耐煩了,第叁次就大聲叫,阿底峽你教我教誡吧!“如其答雲”,阿底峽尊者就回答了,“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他說我的耳根蠻好…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