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不要這麼大聲音,“言教授者”,你說要教授,就是“信心、信、信”,就是信。你不要以爲什麼殊勝的教授,你信心都沒有,給你教授,最好的就是信。那麼這個就是說,從那人粗暴的態度來看就是沒有信心的,對一個善知識大聲地像下命令一樣地叫他教授。阿底峽尊者也很善巧,他說我的耳根蠻好,不用你這麼大聲,我聽得到的,輕點沒關系,你說要教授,好,那就是信心,你現在缺乏的就是信心。
“信爲極要”,信是極重要的,“其信總之亦有多種”,那麼這裏就把信來分析了,信有幾種呢?“謂信叁寶、業果、四谛”,這裏說了叁個,我們等一下分析。“然此中者,謂信尊重”,法相書上講叁種信了,信叁寶、信業果、信四谛,叁種。但是我們這裏所說的信呢,是信尊重,對上師的信心。
再分析一下,我們先說昂旺堪布的書。他說信業果的,是認識的信,業果,作善的得樂報,作惡的得苦報,這是認識問題,認識的信,這個信作用是認識到這個事情。第二個信四谛,就是說意樂信,亦名真實信,信四谛,苦集要斷的,滅是要證到的,道是要修的,我有這個能力可以做到,就是我有這個意樂心,要去修的。信叁寶呢,清淨信,叁寶是有功德的,對有功德的叁寶我們起的信心呢,是極清淨的,就是說經過清水珠把水裏的沙子都澄清的那個“信”,就是幹淨的信。所以說信上師,是屬于清淨信。
此複弟子于尊重所,應如何觀。如《金剛手灌頂續》雲:“秘密主,弟子于阿阇黎所應如何觀,如于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說。
下邊接下去,“此複弟子于尊重所,應如何觀?”那麼信有叁種,信叁寶、信業果、信四谛的,就是認識的信,清淨的信,還有意樂心的信。那麼我們這裏講的信是對上師的信,弟子對上師應有怎麼樣的信呢?如何觀呢?“如《金剛手灌頂續》”——密宗的一部經,“雲:秘密主”,就是金剛手菩薩,“弟子于阿阇黎所應如何觀,如于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弟子于阿阇黎應怎麼觀想呢?應當跟佛一樣看,薄伽梵一樣看,作這樣的觀。“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假使你把上師當佛看的話,你的善法就會不斷地增長,沒有生的會生,已生的會長。“彼當速成佛”,這樣子他就很快地成佛,利益一切衆生,“利一切世間”。這是密部中這麼說。
“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大乘經裏也經常說,要起大師想,要把善知識當成佛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說”,“毗奈耶”,狹義是指律藏,廣義是根本部的叁藏,也這麼說。學過沙彌律的就知道,對你的剃度師或者是傳戒的師父、親教師,都應當作佛來看。這個律藏有的,並不是祗有密宗這麼說,顯宗一樣的,顯密是相同的。
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于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于尊重所,特應棄舍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
爲什麼要把上師當佛想呢?因爲我們凡夫都是煩惱,看對方亦成了煩惱;就像自己戴了有色眼鏡,害了黃疸病的,看到的東西都是黃色的。上師本來是白的,清淨的善法是白法,但你看過去還是黃的,那就是說沒有正確的眼睛,前面說的,功德也當過失看了。這裏是說,你把上師當佛看,就不會找過失了,因爲佛是萬德圓滿的,一切過失都沒有的,怎麼會找過失呢?一般在上師面前找過失,就是沒有當佛看,如果你把上師當佛看的話,絕對不會找過失。如果佛你還要找過失的話,那還怎麼叫佛呢?佛是一切煩惱習氣都沒有的,“諸一切種諸冥滅”,什麼都滅完的麼,那還有什麼過失呢?祗有功德的想,“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起思惟他功德的心。
“于尊重所,特應棄舍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我們在上師面前,特別的應舍棄一切尋過失的心,總是挑挑剔剔地看過失;要修觀功德的心。觀了功德才能起信心,你功德沒有,我信你幹啥?前面說的叁寶,有功德才起信心。你沒有看到功德,卻說我信心好得很,你的好從哪裏來麼?這個信心即使有的話,也僅僅是世間上的歡喜心而已。看了順的,就是信心;不順的,就不信了。今天看了很順,明天意見不合,或者知見不一樣,就不順了,信心就不見了,這是不可靠的,祗是世間上普通的信,並不是真正的信。信心是善法。
此複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衆過不成 ”,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礙自己成就。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于自當爲得成就因。
“此複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不要觀察過失,要觀察功德,要依前面講的“《金剛手灌頂續》”所說而做。怎麼做呢?“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衆過不成。”應當要看軌範師,也就是他的上師,他的功德,不要去執著他的過失,就是不要去找過失。“取德得成就”,你去觀他功德,一切法能成就,乃至成金剛持。“執衆過不成”,你要是看他很多過失,那就是什麼都不能成就。
“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礙自己成就”,就是說,我們的善知識雖然功德非常殊勝,但是你僅僅就他某一方面小小的一點過失而把它擴大,這樣去觀察的話,必定障礙自己成就。這個對對方沒有什麼關系,功德、過失客觀存在,你看錯了,是你自己障礙成就,對善知識毫不相幹。
“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于自當爲得成就因”,雖然,即使善知識有過失,假使你不去觀察他的過失,而專門看他的功德,修習信心。這裏可以看出,修信心要觀功德麼,觀功德才修信心。你如果對善知識功德一點也不知道,你說你信心很好,這是廢話,根本沒有信心。你沒看到他功德,信心哪裏來呢?假使你不去觀過失,而專門看功德修你的信心,這個信心修出來之後,“于自當爲得成就因”,所以信心就是將來成就的一個根本的因,你祗要觀功德好了,觀功德就生信心,將來成就就靠這個信心,是成就的因。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
所以說,假使你已經選好了善知識。這個話我們還要強調,在選擇善知識之前,要好好地根據自己的五個德,去看師的十個德,或者末法時期就是說,康薩仁波卿或者帕繃喀大師的標准來看,觀察好了之後,就不能再看過失了。你今天匆匆忙忙地,啊,善知識很好,我看到功德是全部圓滿的,依止了。過了幾天,過失看起來了,專門看過失,信心就退失了,誹謗也來了。這是不行的,依止法就不行了。你開始沒有依止之前,你好好地觀察,不行的就不要依止。前面說過,不如法的師,你把鼻子給他牽去走,那你入邪道下地獄去了。依止前要好好觀察,觀察好了之後,那就不要觀過失,再觀過失你自己倒黴。
所以說凡是自己的尊重,已經選定的善知識,“任其過失若大若小”,不管他過失大也好,小也好,“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應想尋師的過失有什麼壞處,“多起斷心而滅除之”,趕快起斷除它的心,把尋求過失的心滅掉。
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若如是行,力漸微劣。
假使說因爲自己放逸或者過去的煩惱種子很多,煩惱熾盛勢力極大,滅不掉,尋過失的心不斷地生起的時候,“亦應勵力悔除防護”,亦應努力地忏悔要防護,不讓它生起來。這個尋過失的心起了之後,有什麼過患呢?你尋師的過,就會對善知識不信,不信就要誹謗,誹謗就要下金剛地獄,這種尋過心要受苦,這些要好好地思惟,然後防止它不要生起來。“若如是行”,你這樣子做好了,雖然一次二次熄不下去,但是你多次做的話,“力漸微劣”,這個煩惱的心,尋過失的心,就會慢慢地熄下去。
我們這裏有一個師父,他寫一個條子給我,他說開始來的時候,信心具足,很想依止,多次說想依止。後來四皈依念到十萬多了,也得了好相,全身出了很多的髒東西。但是再念下去,不行了,惡念起來了,對善知識不信了,他感到很苦惱。這個不奇怪的,你過去無始以來,很多惡念,很多誹謗善知識的種子都在,你這一輩子前面修的法,有沒有不如法的,也不知道。那麼你四皈依修了之後,正氣增加,邪氣反撲,這些惡念就生起來了。生起來該怎麼辦呢?逃避?逃避沒有用的。就是這裏說的,我也給你寫了,一個是忏悔,一個是觀這個惡念的過患,你跟著惡念走,不斷地增長,你將來下什麼地方去?下金剛地獄受苦。那你不要受苦,就要“勵力悔除防護”,要努力地忏悔,把惡念壓下去,沒有生的,防護,不讓它生起來。祗要這樣做好了,即使一次二次壓不下去,你多次多次地做,“力漸微劣”,這個惡念的力量,尋過失的心就會慢慢輕下去,這就是對治法。如果你不照這個方法做,那就沒辦法,這是《廣論》說的法。
複應于其具諸淨戒,或具多聞,或信等德,令心執取,思惟功德。如是修習,設見若有少許過失,由心執取功德品故,亦不能爲信心障難。
觀過失的心要勵力悔除防護,另一方面,對善知識的功德,善知識總有功德麼,持戒很好的,具足淨戒,或者是多聞的,或者是信心很足的,這些功德好好地去思惟,“令心執取”,抓住不要放下,思惟他的功德。
“如是修習, 設見若有少許過失, 由心執取功德品故, 亦不能爲信心障難”。你這樣子修的話,即使有些過失,因爲你執取功德,就是說盡量地修他的功德,執功德力量大。像有的時候,每個月有幾天,太陽月亮同時在天上的時候,太陽也在,月亮也在,但是月亮看不到,太陽的光把月亮遮得一點也看不清楚,祗看到太陽。那麼是一樣的,過失雖然是有,但是你看功德的力量大的話,就把過失隱蔽掉了,看不到了。“由心執取功德品故”,即使有過失,因爲盡量觀功德的話,“亦不…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